李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和天津是科技成果的研发高地,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移转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京津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尚未形成,尤其是北京、天津科技成果难以在河北转化,成为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痛点。近年来,河北省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创新体系初步建成,但源头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总体“大而不强”的局面仍需改善。
当前“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层面基于顶层设计的全链条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近几年,河北省相继出台了支持引进京津科技成果落地的系列政策,各地市也都制定了相应措施,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相关政策制度以及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资源尚未有机整合,创新要素割裂,缺少从概念验证、平台孵化到成果转移的全链条长效发展机制。特别是在创新生态建设方面,缺乏基于顶层设计的全产业链配套机制,从成果导入、发展到转化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政策引导体系不健全,能源、经营环境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不愿在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缺乏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发展技术平台。京津医药行业高水平成果难以在河北转化,一个关键原因是京津高端高新产业和河北传统产业间是断裂的。一方面,河北缺乏集基础研究、性能测试、产品孵化、工程化示范和产业化转移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创新转化体系,导致京津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重大研究成果很少在河北落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和需求牵引没有实现“双轮驱动”,京津成果由于技术割裂,没有围绕河北传统产业技术需求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产业链促进创新链的良性互动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医药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应用、轻基础”现象较为突出,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河北省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导致创新链核心动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培育,河北省医药产业已发展成集聚程度高、竞争实力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对标先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待强化,产品以仿制为主,创新产品少。行业内普遍缺少与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搭建的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存在瓶颈。
四是缺乏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投资体系。医药科技企业存在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不同阶段的成果存在不同转化阶段的差异化需求。虽然河北省在省产业研究院设立了科技基金,但仍然缺乏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具有河北省产业特色的科创金融体系,因而也就难以实现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推进,缺乏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投资体系。
五是缺乏技术-产品-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服务机制。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是否成功应用的唯一标准,技术实现商业成功都必须完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重重考验。从实验室技术到工程化应用,需要打造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创新工场,让技术跨越“死亡之谷”。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技术领域和发展阶段,需要建立和引入全产业链条式服务平台,协助开展战略规划、市场设计,提供从运营策略到组织体系、市场开发、技术产品以及知识产品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然而,河北省缺乏从产品到商品的链条式服务体系。
六是缺少创新人才和高端领军人才。人才是制约河北省生物医药行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创新人才少,特别是高端专业人才与先进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前沿领域基础研究、药物创新能力等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此外,技术工人能力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企业产品升级和质量提升需求。
加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向纵深推进的建议
首先,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建立京津冀医药行业协同发展体系。在保持已有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继续出台医药产业利好政策,从创新人才政策、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引才方式、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和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支持引进京津地区先进技术,健全京津冀生物医药协同发展体系,形成技术研发、技术引进、产业化等为一体的长效联合发展机制。
健全互融互联互通机制,加强多方联动,建立跨产业、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决策机制,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加强京津冀全产业链的统筹与规划,做好三地有效衔接,加强资源和要素在“双链”间的流动和整合。推进互促互补,实现创新战略与产业规划深度融合,从根源上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其次,应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布局。从河北省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区域能源、环保、土地、需求、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突出区域发展优势,明确区域功能分工,构建协同创新、错位发展新格局。在能源方面,政府提供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推动相关部门、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自上而下布局科研项目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倾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优可靠性的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第三,应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河北路径,加快构建一批由领军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支撑的创新联合体,探索推进创新资源优势整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异地合作,鼓励推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联合京津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第四,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打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的堵点、难点、痛点。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多主体成果转化模式向以企业为核心的成果转化模式过渡。
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引导,构建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成立投资发展公司,加快促进各类资金快速周转、高效流动,提高资金周转率,迭代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在医药产业聚集区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承接京津优质创新资源疏解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吸纳转化重大技术成果,河北省企业以技术转让方式吸纳京津科技成果,根据交易金额给予补助。对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
第五,应持续强化产业集群作用,打造技术引进示范区。好的营商环境应该包括出色的创新环境,让京津企业来河北不但能够得到福利,还能激发新动能新效益。根据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核心区、沧州特色原料药基地、安国中药材集散地、北戴河生命科学园高端医疗基地、雄安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等产业集群技术特点,建立专家、智库队伍,为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规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高端技术、科技人才向园区集聚,支持省市级药品服务技术机构提升能力,开展全套新药研发的技术服务项目。推动合作深化,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首发首试”和应用转化,打造国内一流医药产业示范区。
第六,应建立“产研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京津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在产业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采取双导师制及项目一体化制,使学生及科研人员完成项目从实验室到生产转移,培养既懂科研,又懂生产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尝试采取三阶段培养模式,即从集中学习、轮岗实训,最后到入职实习或创业辅导,培养从技术创新、工艺系统集成,到具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的人才团队。
第七,应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评价转化技术平台。面对当前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潮,如何引入优质资金和优势产品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等政府监管部门设立的技术机构,充分发挥上接高校研发、下连企业生产的优势。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市场监管等部门指导支持建立省级甚至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发推广转化平台,先检验、定优劣、评内涵、推优品,让京津转出真正优秀的技术,让河北接收真正先进的产品,切实提高成果转化的先进性、精准性、实效性。
(作者系河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