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画,作为华夏文明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追求,其独特的技法体系中,染色技法无疑是赋予画面生命与情感的关键所在。追溯中国画染色技法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色彩哲学与审美观念。早在先秦时期,五行色彩理论便已形成,五行对应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不仅代表自然界的元素,也象征着平衡与和谐。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绘画艺术的繁荣,染色技法逐渐成熟,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两大风格并行不悖,前者强调色彩的鲜艳与细腻,后者则追求墨色的韵律与意境。唐代张萱、周昉的《唐宫仕女图》,以其华美细腻的设色,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及贵族妇女生活;而宋代的山水画,则以淡墨轻染,营造出超然物外的自然之美,展现了画家对色彩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中国画的染色技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操作,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它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意境美的向往。自古以来,中国画的染色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而且与线条、墨韵、空白等元素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画技法中的染色技法,从历史渊源到现代创新,分析其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国画艺术表现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中国画技法中“染”的概述
勾、皴、擦、染等,可以说是在绘制中国画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几种技法。其中“染”的概念不难理解,在《说文解字·水部》中有“以缯染为色”的解释。“染”是色笔与水笔一起运用的笔法,先用色笔染色,再用水笔将所染的颜色烘染开,使它的色调变淡或者变浓。“染”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技法的运用也颇为丰富,与之相关的中国画作品更是丰富多样,无论在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中,“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画技法中“染”的演变
“染”随着中国有彩绘画的出现而较早产生,是中国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法。为了更好地呈现色彩的丰富效果,创作中国画时除了平涂纯色之外,又采取更富有变化的色彩进行渲染,为画面增添独特韵味,由此中国画的染色技法产生。染色技法可以使绘画有丰富的色彩变化,也能展现画面整体的韵味与节奏。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染”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染”最初是中国画中的一种书写性技法,但它和“书画同源”中的“书写性”又有不同,当时处于内涵较为模糊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受越来越多艺术形式、艺术观念的影响,染色技法在每一时期的中国画中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先秦时期
中国画染色技法的早期形态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当时主要使用的是自然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红色)、石青(蓝色)、石绿(绿色)等,这些颜料色彩鲜艳且持久。染色方式相对简单,多采用平涂法,即直接在宣纸或绢帛上涂抹颜色,形成基本的色彩块面。这一时期的染色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喜庆,黑色象征庄重,体现了早期绘画对色彩的象征性运用。
(二)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中国画的染色技法也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唐代画家张萱、周昉等人在人物画中引入了“渲染”技巧,通过多层轻薄的色彩叠加,使画面色彩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这种技法被称为“渲染法”。宋代的山水画则进一步发展了“积墨”“破墨”等技法,如范宽、郭熙的作品,通过不同浓度的墨色叠加,营造出山石的质感和空间深度,体现了对自然光影的细腻捕捉和表现。这一时期,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传达,色彩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成为表达画家情感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手段。
(三)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对染色技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画家如黄公望等,倡导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画风,追求淡泊明志的审美情趣。他们虽减少了对色彩的使用,但在有限的色彩中追求极高的艺术效果,如“浅绛山水”中的淡赭色渲染,营造出一种古朴、雅致的意境。明代沈周、文徵明等人继续发扬文人画的传统,同时也在色彩处理上有所创新,如在花卉、翎毛画中融入更多自然色彩,使画面更为生动活泼。“清四王”及“扬州八怪”等画家,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风格的发挥,染色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既有淡雅的水墨渲染,也有浓艳的重彩描绘,展现了中国画染色技法的高度成熟。
(四)近现代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入,中国画的染色技法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尝试。徐悲鸿、林风眠等画家尝试将油画的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结合,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风格。他们不仅引入了更多的色彩种类,还发展了诸如湿画法、干擦法等新的染色技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齐白石、潘天寿等坚持传统的同时,也在色彩处理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如齐白石的《虾》,通过简洁的墨色与少量鲜艳色彩的对比,达到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也拓宽了染色技法的边界。
(五)当代
当代中国画坛,染色技法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一方面,一些画家深入研究传统技法,如工笔重彩的复兴,强调色彩的细腻与丰富,通过精细的渲染表现出物象的质感与生命力;另一方面,现代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如丙烯、水彩等新材料的融入,以及数字技术的辅助,为中国画的染色技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画家不断尝试跨媒介的实验,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合,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新型染色技法。
纵观中国画染色技法的演变历程,从原始的矿物颜料到现代的多元材料,从单一平涂到复杂渲染,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历代画家的智慧和创新。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审美理念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四、中国画技法中“染”的分类
(一)套染
套染主要体现在工笔设色画中,它的一般顺序是先染深色再染浅色,用不同颜色按先后顺序来漫染,在前一个颜色染完以后,等待其风干再去染下一个颜色,逐步加染。值得注意的是,在染色时,颜色不能一次性染得太厚重,颜色要薄,逐渐叠加;还要确保所有颜色均按照同一方向染色,染色面积也要由小到大,旨在通过明暗浓淡的颜色变化来营造画面的立体感。套染时多种颜色的调配可以使画面呈现更加丰富的颜色,增加画面的色度,使它的色相改变。通过套染这一技法,画面可以产生更有层次感的色彩,更好、更生动地表达画面的意境。
(二)点染
点染是为画面增添灵动活泼感的技法,与写意画法接近。先用毛笔蘸取较淡的颜色,甚至可以取清水蘸,然后在毛笔笔尖处蘸取一点深色,直接点画而成,旨在体现画面浓淡、明暗的自然变化效果。《万山红遍》是画家李可染的作品,将其艺术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先是层层积染,在积墨山水完成以后,再蘸取朱砂红由浅到深地逐步进行点染,用朱砂红就像用墨色一样,使整幅作品更加雄伟壮观。
(三)罩染
罩染以水色和半透明色等覆盖,要求颜色淡、用笔轻,底色和罩色的选择要依据所绘制物象的自然特征。在着色时,先用渲染法铺上底色,层层叠加,然后罩色,根据画面需要平涂,颜色要淡薄,目的是使颜色更加清透自然,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为了使色彩更加饱满有层次,所以要进行多遍罩染。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就是以淡汁绿色反复罩染水面而成。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也多次运用罩染技法。画面中人物裸露的皮肤罩染较厚的白粉,人物身上的纱衫则是罩染较薄的白粉。除了人物身上白粉的运用之外,披帛的紫色是用胭脂、花青罩染所得;人物束胸带子则是由淡草绿罩染所得。
(四)接染
接染是在作画染色过程中,在染好一种颜色之后,在其湿的状态下继续染其他颜色,使这两种颜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产生非常自然、均匀的晕色效果,更好地还原物象本身的颜色,丰富画面的色彩,使画面更具生动韵味。在运用接染法时,要注意一次性染完颜色。接染技法通常用来描绘一些花、叶,以及颜色变化多的衣服,古代的青绿山水作品中山体的染色也经常用到接染。比如在描绘有些枯黄的叶子时,先用淡墨进行分染,其次用绿色分染,再用赭石色由外向内接染,最后用绿色罩染,一个看似简单的色彩表达需要运用多种染色技法来呈现。
五、“染”在当代中国画中的创新运用
在当代中国画领域,染色技法不仅传承了古代绘画的精髓,更在与现代审美、新技术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一创新运用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的融合与突破,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情感传达及艺术观念,推动了中国画的当代发展。
(一)染色技法与素描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强调的是意象与笔墨,而西方绘画中的素描则注重形体结构与光影表现。在当代中国画中,画家巧妙地将染色技法与素描理念融合,利用素描的精准造型能力构建画面的基础框架,再通过染色技法赋予画面丰富的色彩层次与情感。这种结合既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又增添了视觉上的深度与真实感,如在人物画中,细腻的素描线条与层层晕染的色彩共同塑造出立体而又富有情感的人物形象。
(二)光影效果的创新表现
随着对光影研究的深入,当代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融入染色技法中,打破了传统中国画以线为主的表达方式。例如,采用面绘法,大面积的色块不再是简单地填充,而是成为表现光影变化的重要手段,使画面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画家通过控制色彩的明暗对比和透明度,巧妙模拟自然光线的变化,使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又不失现代审美中的光影魅力。
(三)画面构成的新探索
在画面构成方面,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运用将染色技法与现代设计原理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构图的限制。艺术家借鉴抽象、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的理念,运用色彩区块的分割与重组,创造出富有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染色不再仅仅是描绘对象,而成为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通过色彩的流动与碰撞,引导观者的视线,增强画面的叙事性和象征性。
(四)绘画材料和数字技术的多样化实验
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还体现在对绘画材料和现代技术的大胆尝试上。除了传统的水墨、矿物质颜料,画家开始探索丙烯、水彩甚至是数字绘画等新材料与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染色技法的表现力。例如,使用丙烯颜料进行接染,其快速干燥的特性为画家提供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色彩过渡的可能性,使画面色彩更加鲜亮且具有现代感。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则让染色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多变,能够实现传统技法难以达到的细腻与复杂效果。
染色技法在当代中国画中的创新运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艺术观念的跨越。它促使中国画在保持文化根源的同时,与时代对话,与世界接轨,展现出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艺术风貌。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也为全球艺术领域贡献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推动了中国画的持续发展与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六、结语
中国画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中国画的技法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染色技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常被用于工笔与写意之中。通过套染、点染、罩染、接染等不同染色技法,可以呈现出浓淡明暗的色彩变化,使画面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再结合“随类赋彩”的艺术理念,能够更好地营造中国画的画面意境,从而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绝佳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国泉.中国画染色技法嬗变[J].智库时代,2018(51):115-116.
[2]严包钰.植根传统,兼容并蓄——浅析工笔画的技法表现[J].美术文献,2020(08):62-63.
[3]苏醒.《女史箴图》的风格与来源——兼论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两大脉络[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8(04):11-17.
[4]黄微.浅谈中国传统工笔花鸟设色技法[J].明日风尚,2019(07):54.
[5]韩茗妍.浅析水墨山水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38.
[6]王莹.在“三矾九染”和“积墨”中看中国画之韵[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韩媛媛,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