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蝶
兰花与桂花,一个生于幽谷,一个长于庭院,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花卉,也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常出现的意象。
七月兰花绽放,八月桂花飘香。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在七月与八月的时光交织中,仿佛能看见历史长河里兰花与桂花的独特身影。那些与兰花和桂花相关的文物,静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们承载着古人对这两种花的喜爱与赞美,透过它们,我们能感受到古代文化中那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遥远年代里关于花的美好记忆。
清 郑燮《兰竹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兰花风姿潇洒,品格高洁,素有“ 花中君子”之称。兰花也被列为七月花的盟主,因此七月也称“兰月”。
兰花生长在深山野谷,有“ 空谷幽兰”的说法。花语“幽洁”,代表隐逸的高雅情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仍忧国忧民,写下了浪漫主义的不朽诗篇《离骚》。诗中有“纫秋兰以为佩”一句,描写他佩兰、颂兰,以兰抒意,以示自己洁身自好,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现实让屈原太悲愤太失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汨罗江。
清代画家郑板桥爱兰画兰成痴,称兰花为“郑家香”。他一生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为文人写兰花诗、画兰花数量之首,如:“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他善画山中之兰,笔下兰花既融入隶书的阳刚之美,又吸收了草书的机趣天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兰竹图》,兰叶、竹叶均用浓墨撇写,以重墨草书之笔尽情挥洒兰花的浪漫天性。叶间映出淡淡的兰花,浓淡相衬,潇洒雅秀。
清 王笑山《花卉册页·兰花》 甘肃省岷县博物馆藏
金 磁州窑卧女式瓷枕 甘肃省清水县博物馆藏
明 兰花纹圆形银盒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代王笑山擅画兰花,其《花卉册页·兰花》山石玲珑剔透而刚硬,衬托出兰花的婀娜多姿与柔媚。画面以石头点缀,衬托画面的清新典雅,色泽更显初秋意境。透过画仿佛就能闻见花的清幽芬芳,又仿若几只蝴蝶翩翩起舞。
在甘肃省清水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磁州窑瓷枕,是国家一级文物,于19 7 2 年红堡乡谢坡村宋墓出土。磁州窑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底黑绘装饰艺术。瓷枕整体为一女子侧卧形象,枕面圆平微下凹。枕面绘黑色花卉,衣衫绘兰花,黑色领边上饰珍珠纹。釉色白中闪黄,卧女神态自然悠闲,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兰花灵芝纹流行于明清时期,兰芝合称常用来比喻君子之交。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款明代兰花纹圆形银盒,盖面以阴线錾刻兰花与灵芝,饱满肥厚,姿态婀娜舒展。
千百年来,人们爱兰的风尚从未变过,它可进厅堂,也可入殿堂。兰花在生活中与很多艺术形式相结合,无不相映成趣。
八月,也称“ 桂月”。每逢中秋,丹桂飘香,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还可赏桂花。桂树又叫木樨,因花色不同可分为三种——金桂、银桂和丹桂,其中红色的丹桂香气最为浓郁。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上说:桂花有黄、红、白三种,而以红色的最为罕见。
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唐代月宫镜,中央为枝繁叶茂的桂树,树干中部趴着一只蟾蜍为镜钮,对应“ 蟾宫折桂”的典故。铜镜一侧为嫦娥振袖起舞,另一侧为白兔捣药。大家闺秀执镜照容,“开匣见明月,持照如嫦娥”,将故事与艺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桂即“贵”,常和玉兰、牡丹一起被种植在庭院中,取谐音“玉堂富贵”之意。在传统花鸟画中,桂花与其他寓意吉祥的花鸟经常联袂出现。清代沈铨的《桂花锦鸡图》中溪畔桂树、牡丹、兰花、野菊等相掩映,溪流湍湍,又有两只锦鸡在桂树上歇息并似对话,极富生趣。
婴戏图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瓷器上装饰纹样之一。武汉博物馆馆藏一件清代粉彩折桂图鼻烟壶,壶通体绘粉彩折桂图,几个童子在一棵桂花树下嬉戏玩耍,其中蓝衣小童高举桂枝,红衣小童伸手索要,画面配色饱满,充满童趣,让人倍觉孩童纯真可爱。
唐 月宫嫦娥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 沈铨《桂花锦鸡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 粉彩折桂图鼻烟壶武汉博物馆藏
清 绿色缎绣桂花玉兔金皮球花纹八月花神衣 故宫博物院藏
桂花还常与花朵、祥云、兔子等传统吉祥纹样组合出现在服饰上,被人们赋予了祈求生活幸福美满之意。这件清光绪年间的桂花月兔花神衣,是戏中八月花神的专用衣。为突出八月中秋节令的主题,衣身主体纹样以白兔和桂花为主。白兔或卧或立,或跑或跃,机敏可爱,惟妙惟肖。如意圈内散绣折枝桂花,三蓝的枝叶,点缀着簇簇橘黄桂花,格外秀雅悦目。其缘边上彩绣折枝桂花、佛手、带蔓瓜瓞,另用平金针法绣如意头间隔点缀。
桂花不仅可赏,也可入肴。在我国,桂花入肴历史悠久。早在屈原《楚辞·九歌》中就有记载“援北斗兮酌桂浆”。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中也有“尊桂酒,宾入乡”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曾载有“ 桂花可作妆茗、浸酒、盐渍及作香擦发泽之类”。我国的桂花茶也是比较出名的,用新鲜桂花加工的桂花九曲红梅、桂花龙井茶,花香持久、滋味浓醇,花香茶香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