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周琳 杜鑫
[摘 要:鉴于当下赋能研究难以诠释数字时代的组织间关联,文章以海创汇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情境、行为与结果。研究发现:基于企业成长时期演变,创业加速器的赋能情境分为新创企业“定位模糊”“规模约束”和“路径依赖”三种类型;创业加速器历经“预加速—加速中—加速后”三个阶段,且各加速阶段的赋能维度机理存在明显差异;在新创企业接受赋能实现成长的背后,以创业加速器为主导的赋能互动关系从单向联动逐渐转为双向强联动的稳固关系。研究有助于拓展赋能理论的研究维度与理论内涵,也为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及新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启发。
关键词:创业加速器;赋能理论;新创企业;数字技术;企业成长;组织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9.2;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24)07-0001-16 ]
How Do Start-up Accelerators Empower the Growth of New Ventures in the Digital Age?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Based on Haichuanghui Venture Service
LI Zhigang1a,1b,ZHOU Lin1a,DU Xin2
(1. a. School of Management; b. Institute of Marine Develop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2.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Given the current difficulty in interpreting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 through empower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Haichuanghui Venture Servi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context, behaviors, and outcomes of how start-up accelerators empower new ventures in the digital age. Research finding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growth, the empowerment contexts of start-up accelerator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mbiguous positioning" of new ventures, "scale constraints", and "path dependence". The start-up accelerators progress through three phases: "pre-acceleration", "acceleration", and "post-acceleratio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s of empowerment dimensions at each stage. Behind the growth achieved by new ventures through empowermen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empowerment led by the accelerators gradually shifts from a unidirectional linkage to a robust bidirectional strong linkage.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expanding the dimensions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rt-up accelerators and new ventures in the digital age.
Key words:start-up accelerator; empowerment theory; new ventures; digital technology; enterprise growth;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一、引 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产业变革呈现多点突破、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创业呈现“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缺乏数据积累与资金支持的新创企业打破创业边界,开始借助创业伙伴的平台或资源,以此克服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进入缺陷”,从而快速走出发展困境、释放自身创新潜能。因此,在万物互联时代,通过提供资金资源、品牌背书以及创业指导等方式的加速器,能够有效弥补新创企业资源的匮乏、解决创业核心技术的难题[1]。例如全球知名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已成功加速3 000多家公司,成为发展创业理论的重要案例。而创业加速器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研究对象,原因不仅在于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还在于其拥有“速度”优势,更加契合当前数字时代新创企业的成长需求。
相比只面向萌芽期的创业孵化器和服务成熟企业的产业园等载体,加速器的内涵在于其能够通过短时间内密集的导师指导和创业服务,帮助新创企业迅速抢占市场先机,积极推动企业后续发展,奠定全周期竞争优势[2]。我国诸如海创汇、创新工场等加速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良好的创业生态底蕴,但现有研究对于加速器的内涵、运行过程多集中在对实践层面的描述,对于内在机理的理论阐释还有所欠缺[3]。特别是在数字情境下,随着信息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更新,创业加速器也由“物理管理+投资辅导”的传统孵化向“生态投资+增值服务”的精准赋能转变,过去从实物期权角度获取创业项目收益的资本型加速器逐渐减少,更多的加速器转为从战略收益角度帮助新创企业成长,并部署自己的创业生态[4]。这种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式”创业加速过程引发了学术界的探讨。
数字时代,“赋能”一词被人们普遍使用,但究竟何为“赋能”,理论界对此莫衷一是。“赋能”一词的用法古已有之,而管理领域的赋能(Empowerment)源自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玛丽·帕克·弗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的概念汉译,定义为领导对个人或组织赋予某种能量,使其具有追求目标的能力[5]。正如战略与战术、思想与方法的和谐统一,创业加速器根植于自身网络合作关系的拓展,为新创企业成长的各阶段提供精准的加速服务,实现从一对一、多对一到多对多主体的演变,这与赋能理论所包含的主体互动、资源互换、技术互助等特征相一致[6]。基于此,赋能理论成为本文探讨创业加速活动的有力切入点。
回顾既有研究,研究对象多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加速器为主[7],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器研究相对较少,使得现有研究情境相对单一,加速器赋能创业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虽有研究表明,加速器在吸引创业投资、刺激创新活动、优化创业生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8],政策工具能帮助新创企业实现创新创业目标[9],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技术赋能对创业研究中的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新创企业的资源整合、管理体系、价值存续等难题可能会影响加速器的有效性,而当前主流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亟须开展针对创业加速内在机制的分析研究。因此,结合数字情境对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机制展开深度挖掘,成为弥补研究缺憾的关键。
鉴于此,本文通过剖析创业加速器平台——海创汇助力新创企业成长这一典型案例,结合赋能理论,以嵌入式的案例设计探究“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如何通过赋能助力新创企业成长”这一核心问题,并在案例分析与既有理论反复比对的基础上,按照“情境—行为—结果”的脉络分析,提炼“定位模糊”“多方协同赋能”“实现二次创新”等9个理论维度和相应的二阶主题,进而构建“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过程机理模型,从赋能单元、赋能维度等方面阐释不同赋能阶段下新创企业成长的内在逻辑。本文从加速器与新创企业的互动视角为创业赋能的动态演化提供新的理论维度,对于破解我国新创企业创业的“难点痛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赋能理论的相关研究
赋能理论(Empowerment)最初应用于医学护理领域,用以指导病人康复的实践过程,赋能的对象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或个人,后经西方学者将其与组织行为或企业管理等学科相结合,以研究员工激励的问题。赋能概念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深化研究已形成基本框架,即主体赋予客体某种能力或者能量[10]。
1. 赋能情境
基于对赋能理论的详细论述,整个赋能活动应该包括实际问题探讨,即赋能情境。通过对赋能文献的整理可知,大部分研究认为赋能情境是个人、管理、社会或政治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境况,这些问题随着相关主体承认处境不利或受压迫而浮出水面[11]。在赋能的第一步,被赋能者处于心理、环境或资源等困境中,能否精准识别这些能力和动力欠缺的具体问题是赋能活动的前提。
2. 赋能行为
当相关问题持续存在时,赋能主体可以帮助被赋能主体成为独立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此时赋能成为发展的必要。赋能行为指的是特定的赋能措施。有学者指出,赋能无法通过统一应用的单一操作来恰当捕捉,因为就其本质而言,赋能在不同的人群、情境和阶段中呈现不同的形式[12]。
Cagle等[13]首次提出赋能理论包括心理和结构两个方向。心理赋能基于微观心理学,指激发个体内在动机或自我效能,以提升工作能力;结构赋能则强调改善组织结构、营造良好氛围,以提升组织管理效能。之后,随着实践的进步,又有多位学者加入资源赋能研究,资源赋能是指赋予个体汲取、吸收和编排资源的能力,以提升被赋能对象的价值增益[14]。随着数字技术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日益成熟,“数字赋能”的概念应运而生[15]。数字赋能是一种关系的更新,数字技术为赋能主体提供场景、资源等,被赋能主体则在整个过程中获取新的能力,这必然涉及同其他主体的互联互通,由此产生的共创效应无法仅用传统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基于此,数字赋能成为学术界研究赋能理论的重要支撑点。刘洋等[16]依据数字技术的形式与应用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数字工具和基础设施、数字制品、数字产品或服务以及数字平台”,具体见表1所列。
3. 赋能结果
关于赋能结果的理解有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赋能是多维的,它可以发生在心理、结构、资源等多方面;其次,赋能也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如个人、组织等。由研究可知,对赋能结果的分析因维度和层次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当关注个体时,结果可能包括情境的感知控制、技能和行为,更偏向心理维度[17];而研究组织时,结果可能包括组织网络、资源获取和政策红利等,更多关注于结构与资源维度。被赋能组织通过获得效能和技能而在竞争中成功突围,可以将其影响力扩大到更宽泛的空间和受众中[18]。
综上所述,赋能是一个社会过程,受到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影响,但现有层面的分析侧重于单向描述,对于赋能本质所强调的维度相关联系缺乏讨论。一方面,对创业来讲,赋能不仅是对创业者的心理授权,更是对组织环境、资源技术等方面赋予权能。随着数字时代的推进,多维作用能够使得赋能行为的内在规律发挥最大效益,赋能理论也需关注其中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创业加速生态的赋能相关者在此过程中均作出贡献并获得能力,这些行为增强彼此关注,互动更加紧密,而现有研究却忽略多主体交互的推动作用。
(二)创业加速器赋能的相关研究
1. 创业加速器的内涵
学术界最初由Gewin提出加速器概念[19],即由经验丰富的高管人员创立,为新创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创业辅导、管理知识、客户网络等服务,帮助新创企业快速度过创业初建时期的机构。目前,学术界将创业加速器(Accelerator)定义为以创业加速营的形式,在固定时期内为同一领域的早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的机构[20]。
现有研究显示,加速器具备导师制、群组模式、种子基金、路演日和时间效率五大特征[21]。随后,Pauwels等[22]依据加速器的运行主体,将其分为私有资本型加速器、企业型加速器、政府型加速器三种。近年来,除了上述三种不同运行主体的加速器外,以大学为运行主体的加速器也开始增多,此类加速器常常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或者是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23]。
综上所述,尽管对于“加速器的定义、运行主体”等问题存在不同研究流派,但加速器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为新创企业提供加速、高端、全方位的服务,并且随着加速器体系的日益完善,相较于创建自己的加速器,政府、大型企业等相关主体更愿意以与私有加速器合作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间接为创业加速器的市场化特征提供了佐证,而这也是本文将加速器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所在。
2. 创业加速器的赋能情境
Callegati等[24]认为,帮助新创企业获取成长所需要的信息、人力和资本是创业加速器的基本职能,除了直接供给之外,平台更多从外部网络获取资源。如Dropbox、PayPal等知名公司在早期均获得过加速器的支持。这也表明,在加速器提供价值的各种方式中,提供资本往往不是主要焦点,创业加速器利用创业生态系统在新创企业与相关资源提供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25],才是新创企业获取关键人才、资本和市场信息的重要前提。
3. 创业加速器的赋能行为
创业加速器以网络化的孵化器为平台,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信息化手段,将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行业资源、信息、专业技术等,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使得企业创新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有效帮助新创企业成长[26]。从孵化网络来看,创业加速器是整个创业孵化的核心节点,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与协调[27];从合作关系角度出发,生态系统化促进了创业加速器与新创企业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进而引发知识和人才的流动、市场和技术关系的建立[28];而从参与主体来看,创业加速网络中的参与者具有相互依赖性,使得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本和知识的高效传递能够达到整体的创新协同[29]。
4. 创业加速器的赋能结果
加速器是通过满足新创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共享服务需求,为新创企业寻找投资机会。研究表明,创业加速器有利于新创企业获取社会资本、降低创业风险[30]。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尽管创业加速网络中的所有参与主体都希望通过联动合作产生正向协同效应,但由于企业能力、管理体制等差异性,这会影响赋能结果的有效运行,可能会产生负向的协同效应[31]。
5. 数字情境下的创业加速器赋能转变
数字时代的加速器是赋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延伸应用。从心理赋能角度来看,随着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逐渐融入经济生活,企业加速方式、政府合作模式、资方风险投入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使得创业加速器、新创企业以及政府、资方等多元主体的内在主动性也随之提高[32],有利于提升创业加速效能、优化加速政策制定、扩大创业互动范围、强化企业发展策略;从结构赋能视角出发,数字技术的更新有助于促进创业加速环境优化与生态嵌入,丰富加速器赋能方式,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与企业效能感[33],为数字赋能新创企业成长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在资源赋能层面,创业加速器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新创企业应用场景、用户网络与创新能力等各个环节,借助数字技术统筹整合创业组织、生态伙伴、公共服务等要素[34],缓解传统加速模式的时滞性与资源限制,促进多元主体间的有效互动。
综上所述,首先,本文结合现有研究及理论分析,发现数字时代的创业加速更具动态性和复杂性。因新创企业较低的存活率,目前学术界对加速器赋能的关注多为组织对创业者的资源激励、加速器网络信息等静态视角[35],缺乏对创业赋能的动态演进研究。其次,实践表明,随着新创企业生命周期的延续,加速器诸如政府等其他合作单元也有赋能作用,相较于以往创业单主体的作用研究,有关数字链接的多主体关系演变研究尚需补充。最后,尽管有学者针对赋能的不同层面在各个阶段有所考量[36],却忽视了创业赋能行为、结果等外在形式的不同,使得创业加速理论未能形成系统性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创业赋能情境、行为与结果的适配阶段,有助于增加对赋能理论的深层理解。
鉴于此,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在现有创业加速的基础上,从赋能视角切入,深度思考数字情境下创业加速器和新创企业的赋能互动机理,以此推演创业加速器助力新创企业成长的赋能过程,不仅有助于全面捕捉创业加速器的服务机制,而且结合新创企业的成长过程,有助于系统性理解赋能结果的多重性,弥补先前研究视角的局限。基于“情境—行为—结果”的研究框架,研究旨在探究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的具体赋能机理以及面向新创企业成长各阶段对应的赋能过程,进而提炼创业加速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嵌入式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原因如下:①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出现包括共享经济、人工智能、数字化营销等新的技术应用,也由此衍生了新型的“加速器-新创企业”关系。这些新颖现象是理论创新的机会,而现有研究对上述现实问题的探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聚焦于“创业加速器如何赋能新创企业成长”,属于典型的“How”类问题,需要通过解读现象以提炼规律和归纳理论[37],因此适用案例研究方法。②创业加速器助力新创企业成长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赋能的不同阶段,两者的互动反馈模式会有所变化。纵向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关键事件的深入描述,能够清楚地展示动态关系机制、识别构念关系、把握互动机理[38]。③嵌入式案例研究包括主分析单元和多个子分析单元[39],从主分析单元出发提出研究问题,但不局限于对主分析单元整体性质的考察,而是通过对子分析单元的研究,最终回归主分析单元得出研究结论,这与本文关注的创业加速器与多家新创企业互动相契合。
(二)案例选择
本文基于案例研究的选择标准——匹配性、启示性与客观性[40],选取海尔旗下的创业加速器海创汇作为案例研究企业,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案例与研究问题相匹配。海创汇作为海尔集团面向全球创业创客的加速器平台,依托集团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自身开放的生态资源,能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其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截至2023年底,海创汇已经孵化5家上市公司,包括雷神科技、海泰新光等。海创汇是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利用自身平台资源能够帮助新创企业实现快速成长,这能够满足研究构建过程模型的分析需要。
图1 海创汇发展脉络
其二,案例研究具有启示性。从海创汇赋能的新创企业类型来看,雷神科技与海创汇同属海尔集团内部,海泰新光与端点科技来自海尔集团外部,涵盖的子分析单元相对完整;而外部被赋能企业的需求亦有不同,端点科技创始团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业务拓展等新创企业的普遍性问题,而海泰新光原本发展态势良好,却存在技术成长瓶颈的问题,这也是新创企业在数字时代的共性问题。因此,选择三家典型企业能够满足理论饱和需求,具体描述见表2所列。剖析这一赋能过程,对于其他创业加速器以及新创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启示性。
其三,能够保证研究的客观性,达成强三角验证。海创汇帮助新创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实践,引起国内外权威媒体与学术界的关注,而研究团队与海创汇、雷神科技等建立信任关系,并持续保持联系,获取一手访谈资料。同时,海泰新光与端点科技等新创企业的二手数据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些渠道为研究海创汇提供了大量且可信的数据,以上保证了案例分析的客观性。
(三)数据收集
本文通过全方位考察和访谈,收集了案例企业的一手访谈资料和二手数据资料,这既保证了数据的丰富度,也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具体见表3所列。
本研究以二手资料为先导,主要涵盖文献、媒体资料、企业官方网站信息和行业研究报告等方面,以建立对案例企业的初步了解。一手资料主要来自对案例企业创始人和高管等企业内部人员、案例企业相关的企业外部人员的深度半结构化访谈以及通过微信、电话等联络方式所获取的文字、音频,还包括研究团队实地的参与式体验观察、视频等各类资料(为保证研究真实性,部分例证存在口语化表达);为得到企业广泛的决策信息,研究团队又继续收集媒体采访、研究论文、微信公众号、公司官网、新闻报道等公开的二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稳健性。
(四)数据分析
本文基于Gioia等[41]所提出的归纳式主题分析法,将访谈数据逐层抽象编码(Coding)凝练构念,探究构念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理论主题。具体而言,编码始终围绕创业加速器助力新创企业成长过程展开,在完成海创汇与雷神科技等4家企业的背靠背数据译码后,团队成员将编码结果进行核对,针对无法达成一致的编码结果进行解释与辩论,并随着对采访对象再询问以改善编码结果,确保团队内在编码结果上达成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再向有关受访者展示并获取认可,以此识别数据中出现的新构念,直至理论饱和。本文的数据分析包括以下两个主要阶段,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通过开放式编码进行数据循环比较,关注研究对象的可观测行为、关系和结果等。例如,结合赋能理论,基于“配备创业导师、资本注入项目”的一阶构念归纳“激励式结构赋能”二阶编码,最终归纳22个二阶主题。
第二阶段:聚合理论维度尝试构建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过程模型,将相关的二阶编码进行聚合,归纳为赋能情境、赋能行为与赋能结果的9个理论维度,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为了确保数据的可信度,本文采取了额外的优化措施。一方面,邀请其他团队成员对凝练的构念和模型进行讨论优化;另一方面,与企业高管持续沟通研究进展,对模型进行迭代调整。
四、案例分析与发现
本文基于案例资料分析,归纳了定位模糊、独立单向赋能、获取应用场景、规模约束、多方协同赋能、拓展用户网络、路径依赖、生态共建赋能、实现二次创新9个理论维度,并根据“情境—行为—结果”的逻辑归类为赋能情境、赋能行为与赋能结果三个部分,并对其提炼过程及理论内涵进行深入解读。
(一)以心理赋能为主的“预加速”阶段
如何帮助新创企业孵化出一条极具竞争力和特色的产业链是每个创业加速器需思考的首要问题。基于新创企业“定位模糊”的具体情境,加速器通过心理赋能维度强化其结构赋能维度,并利用基础式数字赋能帮助新创企业获取应用场景,具体数据例证见表4所列。
1. 赋能情境:定位模糊
定位模糊是指萌芽期的新创企业在市场中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够清晰,如对内的企业规划和对外的商业模式存在缺失与不足,这也导致客户难以准确地了解项目的特点和核心价值。例如,雷神科技源于海尔集团的笔记本业务剥离,最初仅专注于游戏笔记本的痛点解决,缺乏明确的未来发展目标,以致无法深入了解竞争环境,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使得自身与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有效区分,市场认知度低;而创立之初的端点科技仅由几个技术人员构成,空有搭建电商系统的核心技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难以形成持续的销售收入来支持企业持续发展,导致自身发展缓慢。
2. 赋能行为:独立单向赋能
独立单向赋能是指只有创业加速器对新创企业的单向输出。海创汇从激发式心理赋能到激励式结构赋能再到基础式数字赋能,给予包括海泰新光等3个新创企业不同维度的授权,使新创企业与加速器形成利益共同体。
激发式心理赋能是指海创汇从内在激发创业者的意愿与认知。端点科技等新创企业必须自己意识到创业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才能够坚定创业意愿,否则,即使加速器能够通过培训、游学等形式提升创业者的认知水平,在企业初创期可能也会出现创业失败的结果。创业加速中的激励式结构赋能,即海创汇通过为海泰新光等新创企业配备创业导师、投入创业启动资金等方式改善新创项目的企业环境,使其快速发展。而新增的数字赋能是指加速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赋能对象的效用价值[42],在此过程中,海创汇为端点科技等新创企业提供基本的系统产品服务。
3. 赋能结果:获取应用场景
获取应用场景是指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创企业从项目洞察进入业务决策阶段,确定具体的发展赛道。雷神科技等新创企业通过利用加速器的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能力,弥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市场选择问题,成功锚定利基市场,并赢得启动资金。一方面,锚定利基市场是新创企业在项目所在市场领域作进一步细化、拓展和延伸等[43]。面对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端点科技虽然拥有完整的技术和研发人员,但经过官网搭建系统、银联POS机优惠券、线上电子商城设计等三个项目的尝试后,最终选择下沉至企业全链路系统的细分领域,以此站稳服务商市场,市场占有率表现稳中有升。另一方面,赢得启动资金是从新创企业的融资结果角度来看,创业加速器联合资本市场判断其项目可行度,进而为新创企业注入启动资金。端点科技、雷神科技等通过云路演平台的竞赛筛选,获得一百万到五百万不等的创业基金,待项目毕业出营后继续开展合作。
(二)强化结构、资源赋能的“加速中”阶段
新创企业通过“加速营”的助力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过程中创业加速器、政府、资方等多元主体成为全新资源供给者。拓宽与新创企业的互动深度,成为数字经济下构建创业加速共同体的有效方式,具体数据例证见表5所列。
1. 赋能情境:规模约束
规模约束是新创企业进入成长期所面临的扩张问题。企业规模扩张是摆脱“小企业缺陷”、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44],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资源助力的新企业常难以如愿。总体上说,技术与市场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企业成长。一方面,市场渠道狭窄是在有待开拓的市场大环境下,新创企业把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资源投入到单一市场,即地域性偏向。如海泰新光在最初接触海创汇时,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美国一个客户,没有建立相应的市场影响力,企业发展缓慢;雷神科技在拓展海外市场、打通国际市场时也受限颇多,品牌知名度低、客户渠道较窄,因此拓展客户成为新创企业寻求赋能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配套技术瓶颈是新创企业在完善配套技术时所面临的能力问题[45]。在数字经济时代,海泰新光最初的零部件制造能力已无法适配多元化场景。尝试打破美国的诊机垄断、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就必须进行配套技术的突破,而这一过程仅靠企业自身无法完成,需要众多医院的临床数据支撑。
2. 赋能行为:多方协同赋能
多方协同赋能是指创业加速器与其他合作方(政府、资方)多单元对新创企业的资源输出,而新创企业能够对创业加速器的资源予以互补。首先,海创汇通过积累式资源赋能,帮助新创企业进一步完善业务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其次,从观念革新到技术支撑再到落地实践,这个过程也要与数字化、智慧化等协同,因此创业加速器的独有资源不足以支撑新创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借助外界资本市场的力量,以匹配式数字赋能的方式推动新创企业的发展;最后,利用各种激励政策的配合和产业上下游的扩充等形式进行延伸式结构赋能,帮助新创企业在追求天使轮融资时抓住机遇。
3. 赋能结果:拓展用户网络
拓展用户网络是指新创企业通过创业加速器的阶段赋能后,在现有业务基础上,持续积累企业服务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成熟,企业可以通过海创汇平台与政府进行合作,增加业务订单,或是借助融资背书建立自己的社会信誉。一方面,新创企业联合政府、资方等相关利益主体,实现内外部数据整合,更加有效地拓展客户渠道与业务资源。例如,雷神科技利用众筹平台的用户需求不断迭代笔记本业务,以获得企业、个人等不同用户资源。另一方面,在科创背景下,对于新创企业来说,融资既是对发展资金的持续获取,也是对融资对象背后关系网络的一种整合利用。雷神科技通过海创汇的投资引荐,成功对接同创伟业基金,背靠同创集团和海尔集团,雷神科技迅速打开市场,获得后续融资。
(三)数字赋能主导的“加速后”阶段
1. 赋能情境: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新创企业在成熟期时所面临的转型问题,即企业之前的固有优势会使其选择不断进行自我强化,逐渐重复自己的“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创新被阻挠,企业被锁定在一种低效率的模式中,此时便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一是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笔记本电脑销量,技术的更迭使得电脑的使用寿命也在延长,不再需要像之前一样经常换新,因此雷神笔记本的市场份额相对固定,无法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固有能力受限,端点科技的电商系统随着技术的更新日益完善,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衍生更多机会,特别需要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但受限于自身的技术能力,企业进一步成长必须寻求外部资源的助力,具体见表6所列。
2. 赋能行为:生态共建赋能
生态共建赋能是指创业生态内的多个单元(创业加速器、政府、资方等)与新创企业的相互赋能。不仅被赋能的新创企业得到发展,同时创业加速器、资方等也能实现效益提升。首先,海创汇通过鼓励式心理赋能,让新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自主能动性,寻找新的增长点,逐渐减少对加速器的赋能依赖;其次,在嵌入海创汇平台生态后,雷神科技的外部网络纵深化与内部管理扁平化,加快了其产业升级速度;再次,拓展式资源赋能使得端点科技、海泰新光等新创企业能够反哺当前海创汇的创业生态,例如为蒙牛、金茂等大企业降本增效;最后,互通式数字赋能能够增强新创企业与其他各个单元间的关系黏性与合作强度,由此实现智能化运营,并最终构建创业资源互补的生态环境。
3. 赋能结果:实现二次创新
实现二次创新是指新创企业在引进技术、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以新颖的思路和创新行为进行集成、转移和创新市场领域。不断开发新的商业机会是新创企业持续成长的原始动力,二次创新则是开发新机会的重要体现。本文的案例企业均是利用加速器平台的生态资源,在产业层面成功进入新兴领域的同时,也在资本层面优化股东结构,以形成应对未来发展的能力。一方面,在数字共享机制下,新创企业借助政务经济信息共享的加速平台,使得信息迅速转化为能力提升的动力源,以此诞生新的产业领域[46]。海泰新光在新冠疫情高发时期,借助海创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成功制造了适用于公共场合的医疗消杀机,并在政策帮扶下催生了一批新的消杀机生产制造企业,带动生态实现新的增值。另一方面,数字时代,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新创企业需要优化股权结构以强化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环境。诸如雷神科技、海泰新光等新创企业通过增加股本,引入外部资金,不断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以满足自身投资和发展需求;而对于端点科技来说,现有发展态势与融资规模已远超预期,海创汇给予的赋能支持已达上限,因此将股本成功移交阿里云。
五、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模型与讨论
传统意义上的赋能以提升企业的标准化为目的,数字时代下的创业赋能结合数字技术,向被赋能对象提供多种支持,包括培训、客户资源、经营帮扶等,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为目标。但现有创业赋能的机制研究和数字背景下的加速器如何对新创企业进行“加速”赋能行为,还未能提供充分的理论解释。
本文案例分析表明,创业加速器基于赋能情境,主要通过“预加速”“加速中”“加速后”三个阶段开展相应行动。作为赋能主体的创业加速器,其拥有统筹能力和资源再分配能力,能够从心理、结构、资源、数字等维度进行能量输入。而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其他多元社会力量,如新创企业自身、投资方、政府机构等,在经过创业加速器的网络联结后,能够发挥主动性,成为赋能交互的生态单元。由此可见,加速器的创业赋能,是新创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重要路径。本文据此提出数字时代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
(一)赋能三阶段的内在机理
“预加速”阶段,加速器着重帮助萌芽期的新创企业进行商业梳理,解决成长定位模糊的问题。一是要重视焕发式心理赋能的带动作用,这是新创企业成长的内在前提。一方面,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创企业的成长轨迹和未来发展。加速器使得新创企业对自己的创业项目充满信心,创业者从内心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才有可能将公司发展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进而更好地发挥加速器的赋能作用。另一方面,创业导师可以影响创业者的认知、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激励创业者进行创业、陪伴新创企业成长、实现加速器与新创企业的良好互动,以保证实时掌握新创企业动态。二是要发挥基础式数字赋能与激励式结构赋能的联动作用,这是创业项目逐渐成熟的外部保证。一方面,新创企业在初期主要依赖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自我管理,而创业加速器通过提供OA等办公系统能够激励新创企业实现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和外部的培训系统化,为参与后续路演竞赛做好技术准备;另一方面,创业项目的初始定位,并不意味着能在数字时代取得成功,如果不采取措施来设计商业模式,新创企业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因此,创业加速器通过云路演平台等数字技术为新创企业设计产品架构,提供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方案以选择行业细分赛道,帮助其赢得创业启动资金。
“加速中”阶段,新创企业基于多主体的驱动实现自身规模扩张。此过程主要依靠积累式资源赋能发挥创业加速器的主要核心作用,不再仅限于对新创企业的持续赋能,还需要增加与政府部门、资方等的横向联系,以保证新创企业利用一定的政治、经济等资源禀赋以及加速器关系网络,增加长期的业务订单。与此同时,延伸式结构赋能使得新创企业基于政策红利和科研院所的帮扶,能够突破瓶颈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建立多方共赢的创新体系。除此之外,受限于传统技术范式,企业与创业加速器之间存在大量信息壁垒,而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的匹配式数字服务,将挖掘的海量业务信息与高新技术进行汇聚与整理,为多元主体有序联动提供必要性技术工具。在市场需求、数据共享和生态共建的驱动下,产业内不同主体更倾向融入协同创新网络,将资方与加速器的横向信息壁垒和行业内的垂直壁垒打破,形成协作效应。
“加速后”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并使数字时代的产品或服务具备数字内涵。历经新创企业场景适配、客户拓宽两个阶段,创业加速器可助力基于数字化驱动成熟期的新创企业实现二次创新,即当产品被赋予数字性能后,就会带来产业的深度融合[47],进而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而更具活力的创业生态强调加速器平台、新创企业、政府、资方等多个单元通过有效合作,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实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创价值。一方面,创业加速器通过持续强化鼓励式心理赋能和联结式结构赋能,增强新创企业与创业生态内其他单元间的黏性关系以及合作强度,不断弥合创业者或团队数字互动性鸿沟,增加其参与共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涌现新模式、新业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创业生态内的联动强弱关系;另一方面,创业加速器结合拓展式资源赋能和互通式数字赋能,发挥创业生态内各单元有效合作与共享成果的集聚势能。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48]。创业加速器基于大数据对目标用户和业务场景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匹配,从平台端的数字化推动企业端和客户端的数字化,构建起创业资源互补的生态环境,即数字化、精准化的信息赋能体系链接运营管理、物流仓储、产品服务等资源的互联互通,并根据市场需求更灵活有效地进行重新整合,对新创企业进行需求牵引、产品升级以及融资上市。
总体而言,本文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从创业加速器赋能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连续的新创企业成长路径。潘宏亮和叶璐[49]指出,数字平台增加新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促进协作创新、支撑市场开拓。本研究表明,基于新创企业成长情境,创业加速器三阶段的赋能行为,成为新创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目标的另一路径,由此推进了对创业理论的理解,形成了情境化的理论解释。
(二)创业加速器赋能维度的作用目标
本文基于传统的赋能维度,增设新的维度——数字,共同作用于新创企业的加速成长,具体目标作用如下:
1. 心理赋能:构建内在激励机制
从心理层面上来看,传统赋能理论不仅包含授予权力和积极参与,还涵盖组织主体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过程,使得个体采取某种行为是源自行为本身而并非出自外界的奖励。本文着重研究新创企业渴望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对赋能理论从个体到组织的进一步延伸。创业加速器一方面通过焕发式心理赋能,对新创企业进行全方位信息诊断,可以给予其在行业内持续发展的正向肯定;另一方面,在创业导师鼓励式心理赋能下,新创企业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升。因此,创业加速器的心理赋能的实质在于将新创企业的参与自主感与创业认知水平融合,将情感和观念上的认同转变为行动上的自主驱动,督促创业者更好地投入经营管理,从而实现正向的“内部认同”。
2. 结构赋能:优化组织营商环境
在创业赋能中,结构赋能主要是加速器通过“延伸式”和“联结式”两种方式为新创企业营造持续发展的涵盖多层次、宽领域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延伸式”结构赋能能够建立参与者之间的信任,或者通过可信的第三方信任背书。已有研究表明,此时创业加速器是信任的载体[50]。因此,研究进一步发现,为优化产业环境,创业加速器积极推动政府与新创企业的信任关系,并与政府合力制定相关标准扶持新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联结式”结构赋能可以去除新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非必要的融资繁冗环节,改变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以生态合作方式获得融资基金。
3. 资源赋能:促进多元协同合作
创业加速器的研究已表明,利用自身强大的产业生态资源,能够将新创企业、政府、资方等整合在创业生态上[51],但如何更好地匹配供需问题,实现多元主体的高效协同合作,目前仍存有理论缺口。研究发现,创业加速器进行赋能的目标在于经过其多层次的资源输出,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根据自身性质和专业优势开展日常管理经营,此为积累式资源赋能。同时,在常态化的合作实践中,各主体通过拓展式资源赋能,能够相互借鉴方法、相互配合行动,形成协作效应,促进整个生态圈的繁荣。
4. 数字赋能:实现产业共享创新
与现有数字赋能研究相一致[52],数字化打破各合作单元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纵向互联、横向相通的创业生态,但依据数字要素的具体应用还未形成更深层次的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超强连接能力和海量数据汇聚处理能力,使得数字赋能通过基础式、匹配式以及互动式等功能对新创企业进行针对性赋能,更加细化了数字赋能的研究理论。基础式数字赋能是指创业加速器通过数字技术精准探测新创企业的适用场景,通过针对性引导对其进行动员和激活,进而凝聚新创企业的创业意识和认知。匹配式数字赋能是指加速器利用数字技术克服新创企业与政府、资方等单元碎片化、局部化联系的缺陷,搭建以自身为核心的关系网络,推进对新创企业的资源投入,在创业服务提质扩面的基础上实现赋能优化。互动式数字赋能是指加速器通过数字技术将不同类别、层级的活动和组织集成在统一生态,以自身平台为基础,提供适配的合作资源,形成高效的赋能规范来实现统一部署与有序推进,进而实现不同单元间的联系和互动。
综上,创业加速器通过数字赋能与心理赋能、结构赋能、资源赋能共同作用于新创企业成长,加快创业“速度”。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关注数字技术在创业加速中的作用机理,提炼数字赋能维度,并发现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重塑了长期以来以组织为主的加速模式,创造了组织与智能交互协同的发展模式,拓宽了企业成长的边界。
(三)创业加速器主导下赋能边界的动态演进
在行动主体上,赋能理论强调组织中领导层的核心地位,从而形成领导层和员工相互协作的分工体系。与以往创业加速器的单主体不同,本文研究发现,随着新创企业的成长,创业赋能场域中涉及加速器、新创企业、政府、资方等多元主体的动态演进,逐渐形成了以创业加速器为主导、各单元相互协作的赋能体系,各方关系日益紧密,拓宽了原有赋能边界。
首先,在创业加速器的“预加速”阶段,在新创企业与加速器确定合作后,创业加速器拥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等资源禀赋和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在初创期发挥重要作用,而此时的新创企业只需要确保创新项目落地并启动,因此本阶段仅有加速器对其单向赋能行动,双方形成单向联动关系。
其次,创业加速器利用平台自身的资源进行赋能,同时利用有合作关系的政府和资方等机构的协同资源,发挥加速器的主导作用,引领其他主体积极参与企业赋能。在“加速中”阶段,创业加速器与政府的合作关系促使两者形成双向弱联动关系,而加速器与其他资方在投资新创企业的过程中形成双向联动关系,共同向新创企业输入项目资源,使得新创企业取得与政府、资方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此时,加速器基本确立了在创业赋能中的主导地位,并开始在政策指导下帮助新创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最后,在创业“加速后”阶段,以加速器平台为主导的合作关系已经明确,政府、资方等与加速器形成稳固的双向联动关系;与此同时,引入外部合作方,以投资资本和政策制度的形式持续参与新创企业的融资过程,众多资方和合作者开始主动联系新创企业,相互间联系紧密,形成新的平台资源,反哺现有创业生态,如此往复可有序推进生态单元的演进,生态内成员也逐渐形成双向强联动的稳定关系。
六、理论贡献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海创汇赋能雷神科技等3家新创企业成长的嵌入式案例研究,深入解读了“创业加速器如何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过程机理。本文提炼了9个理论维度和相关二阶主题,按照“情境—行为—结果”的逻辑,将新创企业成长期划分为三阶段,详细阐释创业加速器的赋能逻辑,发现数字时代下创业加速器不仅从心理、结构和资源等三个传统赋能维度出发,关注多主体多层次的交互,实现传统创业要素变革和重组,而且通过新的数字维度提升新创企业发展的赋能效应,最终形成一个稳定、完善的创业加速器生态。
(一)理论贡献
本文通过嵌入式的案例研究,揭示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实现“从1到N”的成长过程,理论贡献有以下三点:
一是按照“情境—行为—结果”的逻辑,本文分阶段归纳了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的作用机理,拓展了既有理论研究。目前,有关赋能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赋能机制、关键问题与路径优化[53],然而,这些研究过度聚焦于赋能行为的表现与结果,忽略了对赋能背后整体逻辑的讨论。本文在构建赋能模型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丰富了赋能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创业研究过多考虑某些要素对结果的影响效应,缺乏将创业有关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在实践中,创业加速是一个多主体的复杂系统[54],本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划分阶段,从新创企业的成长角度诠释赋能维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阶段加速器对新创企业的赋能机制,是对创业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二是基于传统的赋能理论,本文引入数字赋能维度,从不同层面剖析创业加速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当前,尽管赋能理论基于心理、结构和资源的三维度划分已经获得理论界广泛认可[55],但在数智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赋能场景、形式发生显著变化。现有文献已经对数字赋能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应用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但整体研究仍存在数字要素应用不明确、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不清晰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将数字维度纳入赋能理论,基于数字要素的定义,构建了基于新创企业成长阶段的加速器赋能过程,提出“基础式”“匹配式”和“互通式”的数字赋能类型,以此揭示不同数字技术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效应。这些发现丰富了数字化与组织之间的联结机制,拓展了赋能理论的研究情境。
三是基于创业赋能的主体联动,本文探讨以创业加速器为主导的赋能单元关系演变,是创业理论与赋能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现有研究普遍关注创业者个人、创业团队或加速器单独的个体或组织行为[56],而忽略加速器与企业、政府等其他单元间的互动过程。数字经济引领开放创新的思维,使得赋能单元间由完全竞争的排他关系向共生共赢关系转变,特别是在赋能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加速器并非单一行为主体,资方、政府等也会发挥重要辅助赋能作用,甚至新创企业也会反赋能于其他单元,这也与李华等[4]的研究相一致。因此,不同于以往研究关注创业单主体演进问题,本文在构建模型中不仅考虑创业加速器的赋能行为,还纳入政府、资方等不同参与单元,延伸了对赋能理论主体协同与创业理论关系互动的理解。
(二)启示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企业需要兼顾生态化发展和数字化建设,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生态资源的汲取,更需要数字技术的交融。本文通过对海创汇创业加速器进行纵向案例研究,所得研究结论能够为数字化赋能与创业生态建设提供如下启示:
一方面,创业加速器是支撑新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生态拓展过程是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具体来说,创业加速器在助力新创企业成长时,需要明确其所定位的阶段以及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资源类型。但考虑不同阶段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需求也不尽相同,新创企业需要通过利用数字产品、匹配数字服务、共享数字平台等方式实现数字化赋能,以点带面推动创业生态的构建并提升自身的生态价值。
另一方面,创业加速器要鼓励和支持包括新创企业在内的其他单元,在赋能过程中发挥自主能动性,以实现资源共享。其中,资源禀赋程度高的创业加速器应积极拓展生态资源,加强与政府等其他单元的合作,提高其创新发展能力。新创企业要不断提高自主能动性,通过品牌背书、嵌入生态等形式完成产业化拓展,并为创业生态带来新的繁荣生机。通过创业加速器引领、金融投资方和新创企业带动以及政府支持,加快数字化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创业环境。
本文还存在局限之处,需要未来进一步完善。第一,鉴于当前技术前沿仅讨论了数字情境下不同维度的重要价值,在新创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后是否有其他的赋能作用还尚未可知,未来可以进一步跟进案例企业,发现更多的成长可能性;第二,研究仅关注创业加速器对技术型新创企业的案例赋能过程,所提炼的研究结论不足以涵盖所有行业。因此,后续可以通过寻找更多的案例企业,利用扎根理论探究创业加速器助力新创企业成长的机理。
参考文献:
[1]SHANKAR R K,SHEPHERD D A. Accelerating Strategic Fit or Venture Emergence:Different Paths Adopted by Corporate Accelerator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9,34(5):105886.
[2]PIERRAKIS Y,OWEN R. Startup Ventures and Equity Finance:How Do Business Accelerators and Business Angels' Assess the Human Capital of Socio-environmental Mission Led Entrepreneurs?[J]. Innovation,2023,25(4):371-395.
[3]潘涌,茅宁.创业加速器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1):30-44.
[4]李华,张帏,王婧宜.创业加速器如何助力早期高科技企业发展?——以LeanSpark加速器为例[J].清华管理评论,2022(Z2):33-43.
[5]SOLOMON B B. 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6]吴卫红,杨帆,张爱美,等.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治理能力与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基于数字化赋能理论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2):32-41.
[7]KRAMER A,KANBACH D K. Relationship-building in the Post-acceleration Phase of Corporate Accelerator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ermany[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23,19(2):755-779.
[8]OCHOA C P G,HEREDERO C D P,JIMENEZ F J B. The Role of Business Accelerators in Gener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Within Startu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22,26(1/2):25-42.
[9]钟春平,魏文江.创新加速器何以失效?——中国创业投资与创新的关系、成因及建议[J].征信,2022,40(7):6-13.
[10]惠树鹏,王卓,惠小轩.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4):188-195.
[11]HUR M H. Empowerment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Exploring a Typology of the Process and Components Across Discipline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6,34(5):523-540.
[12]陈剑,黄朔,刘运辉.从赋能到使能——数字化环境下的企业运营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2):117-128,222.
[13]CAGLE J G,ZIMMERMAN S,COHEN L W,et al. Empower:An Intervention to Address Barriers to Pain Management in Hospice[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15,49(1):1-12.
[14]LEONG C,PAN S L,NEWELL S,et al. The Emergence of Self-organizing E-commerce Ecosystems in Remote Villages of China[J]. MIS Quarterly,2016,40(2):475-484.
[15]M?KINEN M. Digital Empowerment as a Process for Enhancing Citizens' Participation[J]. E-Learning,2006,3(3):381-395.
[16]刘洋,董久钰,魏江.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7):198-217.
[17]武小龙.数字乡村治理中的平台赋能:框架、机理及逻辑——基于南京市D社区试点经验的实践分析[J].电子政务,2023(12):2-16.
[18]孙新波,苏钟海,钱雨,等.数据赋能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0,32(2):155-166.
[19]GEWIN V. Biologist Aims to Ease the Pain for Entrepreneurs[J]. Nature,2006,440(7085):738-739.
[20]COHEN S. What Do Accelerators Do? Insights from Incubators and Angels[J]. Innovations Technology,2013,8(3/4):19-25.
[21]蒋洋,汪斌.构建专业的央企孵育体系 打造我国创新创业的加速器[J].国有资产管理,2020(6):31-35.
[22]PAUWELS C,CLARYSSE B,WRIGHT M,et al. Understanding a New Generation Incubation Model:The Accelerator[J]. Technovation,2016,50-51:13-24.
[23]ADOMDZA G K. Choosing Between a Student-Run and Professionally Managed Venture Accelerato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6,40(4):943-956.
[24]CALLEGATI E,GRANDI S,NAPIER G,et al.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romotion/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Knowledge Econom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usiness Incubation and Venture Capital.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Synergies and Challenges[R]. Italy: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romotion/Sweden: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Knowledge Econom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5.
[25]周文辉,刘德武,朱赛.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路径:创业共创视角的案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3,35(1):146-157.
[26]李备.生态整合,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J].中国药店,2023(2):104-107.
[27]李梦雅,张勇,杨德林,等.孵化平台内层网络如何提升创业绩效?——基于资源与学习双重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3,35(9):324-336.
[28]李振华.试论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8):100-101.
[29]DROVER W,BUSENITZ L,MATUSIK S,et al. A Review and Road Map of Entrepreneurial Equity Financing Research:Venture Capital,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Angel Investment,Crowdfunding,and Accelerato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43(6):1820-1853.
[30]JONES P,COLWILL 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 Evaluation of the Young Enterprise Wales Initiative[J]. Education + Training,2013,55(8/9):911-925.
[31]张延平,冉佳森,黄敬伟,等.专业孵化器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基于达安创谷的案例[J].南开管理评论,2022,25(3):105-119.
[32]白雪梅,郭日发.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习、能力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1):55-63.
[33]郭峰,陈凯.数字赋能企业升级:路径识别与政策支持[J].现代经济探讨,2024(1):102-115.
[34]杨佳铭,魏江,杨升曦.外源型参与者、平台赋能与竞争优势构建——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EB/OL].南开管理评论,(2024-01-24)[2024-02-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 8.F.202 40124.112 4.002.html.
[35]吴文清,于可心,刘文诣,等.公平偏好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投合作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116-120.
[36]李玥,邓倩玉,赵天一,等.创新服务组织赋能视角下企业边界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EB/OL].南开管理评论,(2023-12-18)[2024-02-2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 8.F.202 31227.163 3.003.html.
[37]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38]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9.
[39]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0-24.
[40]毛基业.运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做严谨的质性研究——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9)综述[J].管理世界,2020,36(3):221-227.
[41]GIOIA D A,CORLEY K G,HAMILTON A L. 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 Inductive Research:Notes on the Gioia Methodology[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3,16(1):15-31.
[42]张凯莉,崔兴文.数智赋能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2024,41(1):31-40.
[43]王水莲,李志刚,杜莹莹.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创造过程模型研究——以滴滴、爱彼迎和抖音为例[J].管理评论,2019,31(7):45-55.
[44]高宏伟,肖广岭,李峰,等.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主体:概念、类型与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1):149-157,192.
[45]李志刚,黄灿,徐文明,等.裂变新创企业邻近选址类型划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关系——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探索[J].管理评论,2020,32(8):91-105.
[46]邵云飞,周湘蓉,杨雪程.从0到1:数字化如何赋能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技术经济,2022,41(6):44-58.
[47]朱恬骅.走向隐喻的“元宇宙”:数字制品的价值兑现[J].中国图书评论,2022(12):18-30.
[48]李雪莹,王晓玲.数字赋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文献综述[J].现代管理,2022,12(9):9.
[49]潘宏亮,叶璐.数字平台赋能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动态演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3,44(9):82-96.
[50]崔丙群,孟慧瑶,刘思雨,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共创组合路径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2,3(11):83-96.
[51]孙新波,张明超.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基于海尔卡奥斯的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23,45(11):5-26.
[52]王佳元.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用机制、问题挑战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22(5):74-81.
[53]张益,宋洪远.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传导机制、关键问题与路径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3,42(3):1-9.
[54]单宇,许晖,周连喜,等.数智赋能:危机情境下组织韧性如何形成?——基于林清轩转危为机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3):84-104,7.
[55]罗必良,洪炜杰,耿鹏鹏,等.赋权、强能、包容:在相对贫困治理中增进农民幸福感[J].管理世界,2021,37(10):166-181,240,182.
[56]杨俊,张玉利,刘依冉.创业认知研究综述与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管理世界,2015(9):158-169.
[责任编辑:叶红艳,陶继华]
[DOI]10.19629/j.cnki.34-1014/f.2403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