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淮南市稻茬麦因产量低、土壤条件、缺乏适宜品种、整地困难、播种难及农民外出务工等综合因素,导致2010-2020年间耕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近三年来“撂荒”现象有所改善,从淮南市稻茬麦生产现状和特点、影响稻茬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淮南市大托管政策等方面开展调研分析,总结淮南市稻茬麦种植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井提出建议,以期为提高淮南市稻茬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淮南市;稻茬麦;大托管。
安徽省稻茬麦分布于沿淮、江淮之间、沿江及皖西大别山皖南地区,近年来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左右,其中位于淮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淮南市是典型的一稻一麦轮作地区,全市稻茬麦种植面积约320万亩,占全省稻茬麦种植总面积的21%以上,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产量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制约着淮南市稻茬麦种植产业的发展。而做好以稻茬麦为主的冬季生产,不仅能有效提高土地复种率,改良土壤,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而且能够增加本省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1淮南市稻茬麦生产现状及特点
1.1淮南市“大托管”政策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秋播积极性高
淮南市为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村老龄化及土地冬季撂荒等问题,自2019年来,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就是创造性实施“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的“221”模式,即农民将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村集体将集中起来的土地委托给遴选确定的专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跟进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开展保险托底等工作,着实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户增收、集体增益的效果,也是淮南市乡村振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得益于淮南市以“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为主要内容的“大托管”模式,除村集体经济组织外,涌现出了以青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兆孔粮食种植合作社和成林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服务经营主体典型,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了大托管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地流转、土地平整、田间管理、机耕机收、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各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不少市场主体成为以稻茬麦为主的秋冬播流转种植的典型。
1.2部分常规稻腾茬迟
淮南市水稻种植区的杂交稻收获时间一般在10月上旬,而淮南市毛集区99%的水稻品种和风台县部分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收获时间较迟。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如烟农5286、烟农19、烟农5158、淮麦29、中原6号、泛麦5号、山农17等。对于收获时间较迟地区应选择以春性、弱春性品种为主的轮选22、偃展4110、郑麦9023等,但实际应用上仍选用半冬性品种,无形中推迟播期,虽然增加播量,但小麦前期生长所需的有效积温仍较少。
1.3连阴雨导致播期推迟
近年来秋播季节阴雨连绵,适合机耕机播的时间短,不能有效保证稻茬小麦一播全苗和苗匀苗壮,例如,遇连阴雨后,潘集区平圩镇的兆孔粮食种植合作社土地由于排灌条件差,900亩的流转土地未能及时播种半冬性品种小麦;毛集区毛集镇的青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2000亩流转土地和焦岗湖镇万岗村的成林农机合作社的600亩流转土地在秋种期间,由于连阴雨天气,稻茬田积水较多,机耕机播困难,造成播种时间大幅度延迟。
1.4稻茬麦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覆盖率不均衡
近年来,淮南市各级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非常重视稻茬麦秋冬播种工作,秋收期间就开始开展各项摸底调查、宣传动员工作、召开秋冬播种工作调度会等,以领导挂帅、压实责任等多种方式促进秋冬季播种工作顺利开展,在农业技术服务完善、农机化水平高、新型经营主体多、农户意识强烈的地区,稻茬麦种植面积完成率高。有些地区则因为土地情况、政府推动力、农业生产条件及具体有效措施的落实差等原因种植相对滞后,秋冬播种工作难度大,因此淮南市稻茬麦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覆盖率不均衡。
2影响稻茬麦生产的主要因素
2.1稻茬麦效益低
稻茬麦产量受土壤条件、种植品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亩产约380千克左右,以2.4元/千克的价格计算,平均产值在912元/亩左右;稻茬麦每亩纯收益在312元左右,而2023年淮南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1729.5元,每亩产稻茬麦利润低,严重影响农户种植稻茬小麦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影响稻茬小麦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2.2全程机械化程度低
尽管我市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环节的机械化,由于江淮稻茬麦产区土质黏重、湿度偏高、秸秆量过大,在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环节及收获后烘干机械化水平较低,尽管近两年我市植保、烘干机械拥有量已有可喜递增,但相对全市小麦种植面积来讲还远远不够。其次,农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田块小,农业机械使用难,效率低,农机维修保养、租赁能力差,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机耕机播质量仍有待提高,机具机型还需完善,严重影响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因此,全程机械化程度低,不利于稻茬麦种植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