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岳麓书社2024年3月出版)是历史学家王炳文的新作,在这部钩沉历史、观澜杜甫跌宕人生的著述中,作者将杜甫的个人命运与其所处的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水乳交融的呈现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气韵生动的杜甫。
公元712年2月,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代“诗圣”杜甫降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世家。他自小好学,又深受琴棋书画和家庭氛围的濡染,七岁便能作诗。然而,“自古文章憎命达”,尽管杜甫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入仕报国的理想,但由于他科考上的频频受挫和中年时的家道中落,命运遭逢终使他对世间冷暖有了深刻的体悟。这种人生的起伏,也促使杜甫的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让他开始时刻关注起民生与社会,秉持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写作宗旨,毅然拿起手中的笔,倾心为百姓代言,倾情为时代发声。
杜甫的诗作沉郁顿挫,创作主旨始终聚焦于现实,这种真挚饱满、内蕴深厚的书写,让他的作品每每散发着深沉博大的思想旨趣,彰显出体恤天下苍生的家国之爱。即使是如今的我们,在品读他的经典诗篇时,依然能从缱绻的诗行里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本书着重从杜甫的家世讲起,既叙写他的幼年、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又梳理了青年杜甫的奋斗与沉沦、交游与见闻,细致呈现出杜甫的前半生。
王炳文的《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它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了一幅杜甫所见的盛唐图景。还原杜甫的历史形象,亦是还原强盛的唐王朝的历史场景。作者认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是因为他的济世情怀,而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的书写与时代描摹既唤醒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记忆又激发起了万千读者的共鸣。
在阐释有关杜诗的文学成就时,作者围绕杜诗胜史,“以微观个体的杜甫为视角,还原他所看到的诸多历史图景”。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同时,也对一些相关的历史细节作了适时、合理的想象,以此大大丰富了书中的题旨。如对杜甫和李白在文学上惺惺相惜的描写,以及杜甫对高适仕途命运的殷殷牵挂,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情有义、血肉丰满的杜甫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述杜甫其人其事的同时,王炳文还以宏阔的笔法,条分缕析地呈现了从开元初年到天宝十四年的盛唐历史。对那个时期的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都有涉及,对唐代的家族与家庭、文学派和吏治派之争、安史之乱成因等重大历史问题,乃至吉州之案、李邕之死等具体事件,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评点。此外,书中还对神龙政变、玄宗即位、封禅泰山、北部边防等标志性大事件,都予以了全新的解读,铺呈出一个强唐时代的绚丽面容。
以杜甫作为原点,作者让诗人的生命史与大唐的历史“活”了起来,既在绵密的书写中展现了杜甫的真性情,归结出他的文学精神和历史情怀,又打开了8世纪时期唐朝波澜壮阔的人文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