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后清明

2024-07-09 06:06:06钟芳
农家书屋 2024年6期
关键词:寒食节扫墓习俗

钟芳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转瞬之间,时令的车轮又把我们载入到一个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民俗学者张勃的《清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一书以“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作为首章,依次详解了扫墓、祭拜、踏青、荡秋千、斗鸡、放风筝、蹴鞠、插柳、吃青团、侍弄稼穑等十大民风习俗,借助图文并茂的详解方式,生动勾勒出了一幅意味隽永的“清明上河图”。

《岁时百问》释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清明表征物候变化,此时天清气和,草木青青,燕语莺啼,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作为节日,清明在礼敬祖先中传承民族文化、寄托个人情感。清明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合了上巳与寒食两个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上巳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节日由祓禊活动发展出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春游踏青等活动。寒食节一般是在清明节前一两日,因节日期间禁止用火、吃冷食而得名。

在唐代,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规定,清明与寒食节一起放假。每逢清明节来到,祭奠逝者、行清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宋代之后,由于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的日期相近,上巳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入清明节,禁火冷食、祭扫坟墓、上巳踏青等风俗活动成为清明节的固有习俗,并延续至今。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里追悼与祭祀,逐步形成了凝聚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体现出炎黄子孙尊祖敬宗、知恩图报的道德情怀。按照旧俗,这一天人们会早早地动身前往墓地,在墓前摆供祭品,焚化纸钱,为坟墓培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进入现代社会,不只是祭祀的内涵更为丰富,各地都要祭扫烈士墓,还可以参加祭祀黄帝、炎帝或者地方先贤的公祭活动。祭祀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人选择用植树献花、读写家书的方式来传递哀思,还有人离开家乡不能返乡祭扫,涌现出代祭、网祭等新的方式。

作者针对历史上的十大清明习俗,逐一加以拆解。综合运用史料遴选、典故辨析、民间传说、实物考证等阐析方式,从每一种节俗的缘起、形成、演进说开去,结合儒家文化中“仁、义、礼”的道德要求,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祭奠先祖,扫墓、祭拜、踏青、一些习俗在传承中缘何会日渐式微甚至消失不见。作者认为,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国民念兹在兹的传统节日,它顺应农事而生,是中国古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尊仰先人、缅怀逝者的感恩理念一直延绵不绝地渗入其间,成为清明节最为重要的精神载体。

综观清明节的诸多习俗,可以发现,其独特气质在于它总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舟车劳顿去扫墓,还是在焚香叩拜中祭祀先祖,抑或举家到郊外去踏青,还是采来蒿叶做青团,它的每一项内容,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清雅、质朴的生活情趣。一方面,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他们好的精神和品格要发扬;另一方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无论是在生产、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事业方面,都要力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温馨相处。

作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清明节的思想意蕴和精神内核还需要不断得到挖掘和整理。作为民俗学者,张勃借助本书的撰写,真诚地希望全社会都能够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看待清明节俗的传承与革新。一些粗俗陋习和束缚我们思想行为的陈规理当摒弃,那些清新、文明、健康、绿色、生态的价值理念则应大行其道,汇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助益清明这一传承两千多年的节日在与时俱进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猜你喜欢
寒食节扫墓习俗
我们去扫墓
小主人报(2022年7期)2022-08-16 06:59:24
寒食节去哪了?
寒食节,踏春去
扫墓去
大灰狼(2019年4期)2019-05-14 16:38:38
4月3日寒食节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遵义(2016年8期)2016-07-18 12:04:31
寒食节吃冷食
扫墓
习俗
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