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鼓词,俗称“唱公事”或“唱故事”,通常以纯正的永康话演唱,为一人多角,是单口说唱的传统曲艺艺术。长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永康民间,以永康为中心,辐射武义、缙云、东阳、磐安等周边县市,深受人们喜爱。永康鼓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金华市独一无二的曲艺种类,也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比较主要的曲艺项目。
在演唱时,艺人身着长衫,端坐在板凳上,左手执一鼓箸,以左手腕将一盆鼓竖向按于左膝上,右手执一竹吉板。开唱前,先击打一阵火炮鼓,犹如婺剧的闹花台,以此烘托演出氛围,并招揽听众。在鼓词正本开唱前,一般都要先唱一段开场白,称之为“摊头”。摊头唱完,往往会以“摊头四句停了唱 要唱正本来开场”的句式提醒听众,鼓词会转入正本演唱。演唱时,艺人以娴熟的手法,击打出跌宕起伏、缓急有致、变化多端的各式鼓点。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的唱腔,用时而欢乐、时而悲壮、时而平缓、时而激昂、时而怒骂的艺术手法,加强演唱效果。激昂时如巨浪排空,江河横溢;平缓处似溪水细流,涓涓而下。使听者的情绪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唏嘘声或叹惜声。技艺高超的艺人,会运用假嗓唱女腔,力求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鼓词演唱,全凭艺人的嘴上功夫,要求演唱时快慢得当、轻重有序,嗓音明快清亮、吐词清楚。
永康鼓词的唱本,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统故事。所宣扬的内容,多以除暴安良、保家卫国、伸张正义、乐善好施为主题。故事大多曲折离奇、冲突激烈,最后是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罚的圆满结局,使听者获得“好人有好报”的心理满足。
永康鼓词的唱腔曲调,至今仍较好保持原始风貌。基本上是吟唱式的上下句结构,没有固定的曲牌,也不分艺术流派。所用唱腔,一般只称其为《鼓词调》或《鼓词腔》。以板式音乐伴奏,节拍随着曲调的变化而变化。按情节可分为水平调、喜调、悲调和怒调,句末有较长的拖音。受当地民间小调和婺剧的影响,故其曲调、唱腔与之相近。由于不受曲牌形式限制,在唱腔的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上,显得特别自由灵活。
永康鼓词的伴奏乐器为一单面扁平鼓,一根鼓签,一个竹吉板。单面扁平鼓,俗称“鼓板”,其状似盆,故又称“盆鼓”,用六块黄檀木或乌桕木,拼接成内径约25厘米的圆盆状,再用黄牛皮单面绷紧,然后用272颗铆钉固定而成。鼓签,俗称“鼓箸”,就是一根长约25厘米的细长竹棒。竹吉板,用两片长约15厘米、宽约5厘米的毛竹片,以细麻绳串连在一起。伴奏鼓点大致可分为:二击鼓、三击鼓、六击鼓、火炮鼓、魁星鼓等多种形式。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永康鼓词,至今仍较好保持着原始状态,充分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是植根于永康大地上一朵瑰丽的民间艺术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并充分显示了永康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创造性和多元性。
(来源:金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