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紫藤题材创作研究

2024-07-07 13:51戎成程
艺术评鉴 2024年7期
关键词:任伯年花鸟画中国画

戎成程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7-0039-06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本文拟在前人对任伯年花鸟画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任伯年紫藤题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任伯年的个人创作经历,阐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分析这些客观因素对任伯年绘画风格的影响。此外,通过与其他画家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其作品的构图、色彩、用笔特点,从而体会任伯年创作中的革新与传承,感悟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并从中汲取营养。最终,运用这些研究理论来指导我们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发展出适合当代的艺术笔墨语言。

【关键词】任伯年  紫藤题材  花鸟画  中国画  绘画研究

对任伯年的作品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目前这门研究仍是学界的热门项目。如今有大量关于任伯年作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任伯年花鸟画的整体面,很少有针对性地关注任伯年花鸟画中的藤本植物题材。紫藤题材在任伯年写意花鸟画作品中极为常见,常见作品类型有团扇紫藤题字、册页紫藤、条屏紫藤等。画作中的紫藤常与松树、鸟雀相结合,形成曲直相衬、动静相合的视觉表现效果。这类作品在任伯年花年画中极富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极其巨大,但目前精准性的研究不足,还有较多学术空白。

一、任伯年个人创作经历及其创作特色

任伯年原名任颐,字伯年,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几个春秋,但在书画上的成就却是光耀古今。他是“海上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被徐悲鸿称作“中国画家三百年来第一人”。他的个人创作经历按照其生活轨迹,基本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任伯年出生在浙江山阴的一个书画世家,他的父亲任声鹤以创作肖像画为生,他的两位伯父任熊、任熏也是当时享誉盛名的画家。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少年的任伯年不仅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更对肖像画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因此,任伯年的早期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在拜伯父任熊为师之后,他在人物画上又取法古人,所创作的仕女画细腻程度几近费晓楼,而他夸张奇丽的画法则追崇陈洪绶。在花鸟画方面,任伯年借鉴宋元画作的特色,吸收了恽寿平、陈淳、八大山人的画法精华,善用宋人的双勾笔法,从而形成自己潇洒俊逸、色调明快温馨的个人绘画特色。

1864年中叶,任伯年迁居宁波,子承父业,继续从事卖画营生。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他开始潜心留意生活,体验民间风俗文化,寻求大众所认可的绘画创作题材。他的作品形式主要以小品为主。他善于使用广大群众喜欢的题材来创作,或者是用谐音美好的象征来立意。他常将民间的习俗反映到作品中,从而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这一时期的任伯年逐步将写意技法融入绘画中,他刻苦学习历朝历代大师的笔法,坚持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中期,任伯年作品的风格是将写意、勾勒没骨、晕染各种技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随性又有内涵的张力。

1887年,《任伯年先生真迹画谱》的问世,标志着任伯年书画创作达到晚期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任伯年在作品内容题材上,人物、花鸟、山水兼有,风格虽延续前期特色,但在立意上却一改前期正统公正之貌;创作手法多以写意为主,加之融入自然的现实主义,强调物体的写生趣味性和附加装饰性,从而使画面更加充满生机。在笔法上,任伯年吸纳了扬州画派的特征,呈现出花鸟的动感与灵气,表达得细、精、微又不失生动。他借鉴西方画风特色,大胆引用焦点透视以及水彩效果,从而形成融合中外与古今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效果。民间艺术也在任伯年的绘画作品中得到延伸,他多角度、多方位地将原本高不可攀的艺术形式向大众化、世俗化方向转变,革故鼎新,开雅俗共赏之局,使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任伯年紫藤作品创作技法

(一)从构图分析

元明之后,民间审美情趣逐渐多元化,而以藤本植物为题材的画作也随之广泛增多。部分专职画家整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感受,开始将紫藤这一雅俗共赏、寓意吉祥的植物融入绘画当中。任伯年在表现紫藤题材作品时更注重吉祥寓意,做到画必有意。

任伯年的花鸟画种类繁多,这些画在吸收传统民间绘画特点的同时又受外国艺术的影响。其特色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作品的构图。任伯年画作的构图不仅秉承以往文人画的传统,还在中国传统韵味里融入西方画作理性科学的审美视角,使我们这些读画看画的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体现给我们的观感。

在一幅画中,画面气韵的产生与维持更需要稳定,“三角形”构图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维稳”方法。任伯年1888年所作的《雀声藤影图》(见图1)中,尽管下方的枝干为破势再伸出一枝,但是右下方垂地的枝干与左边的紫藤的藤蔓枝干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部构成了画面的稳固。主体物与落款沿着左边的树干线条排布,几乎形成一条直线,这也属于国画中经典的正三角形构图。但是我们发现,在任伯年的其他绘画创作中,他经常以不规则三角形的构图形式为主。虽然这种三角形是不规则的外形特点,但是却能够随意缩短或者延长某一条笔墨线条从而实现画面构图的灵活多变。这种构图的风格和形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固定出画面的大的边框,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效果。这种外轮廓的构图形式,形状端正而又顶部上扬,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均衡感,而非刻意追求灵动的视觉效果。

通过分析任伯年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花鸟画的构图既有图像与图像的平行或垂直,也有画面与题款的平行或垂直,但二者在构图上均有不同之处。任伯年善于抓住有趣的中心点,通过巧妙的构图形式,使生动的花鸟形象在静态的画面上跃然而出,给人以活生生的场景再现的感觉。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我们眼中栩栩如生,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心理与画面的物理元素的和谐统一,从而确保了平衡且立意深远的构图效果。

任伯年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动中取静,他通常使用出纸构图法来体现。石涛称:“截断者,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这种构图就是将树枝、树叶、石头等要画的主体不受宣纸本身的局限画出纸面,在给观众无限遐想空间的同时,又增加一种意蕴于画中的情致。画者表达的情感由画外传入画内,是画中画外两个空间的交汇,画面意象更为生动。这种构图的方法是根据画面纸张的大小尺寸,由左、右两面生发绘制而成。中国的绘画作品讲究留白之美,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老子曾经说过:“以器以为器,当其无时,以器为用。”在花鸟画的构图中,以少胜多是任伯年最为匠心独运之处。我们在欣赏任伯年的花鸟画时,常常看到画面中有几个大的块面,而最能表现物象的就是这几个大的块面。画家运用最密的笔触和最强烈的色彩来做对比,而且任伯年经常以“取势”谋篇整个画面布局,例如在《紫藤鸳鸯》(见图2)这幅作品中,画面的紫藤、鸳鸯、石头组成三个块面,石头和鸳鸯两个画块之间用淡淡的花青色加以渲染,鸳鸯聚集在山石的上面。以枝干来连接画面中的山石和紫藤的叶子,而紫藤花瓣和枝叶所用的笔法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任伯年在这幅作品的笔法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简与繁、疏与密、主与次、虚与实,每一笔、每一划、每一块画面中的物象都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任伯年在其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所创造的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尺寸花鸟画的构图经验。任伯年的花鸟画构图既大胆又创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和雅俗共赏的境界。他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长河中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也给我们正在学习的艺术家们提供了非常典型的构图参考。

(二)从色彩分析

任伯年以紫藤为题材的作品,其色彩大多清新、活泼。他早期的紫藤设色明雅清新,受到了任熏的影响。虽然他这个阶段的绘画风格尚未完全摆脱任熏的影子,但他对于清新、明媚画风的青睐与探索在其颜色运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写意技法的不断增加,任伯年的紫藤作品逐步形成了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从颜色上讲,更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任伯年以紫藤为主题的作品,其清新明媚的画风主要依赖于对水的利用。水分不足,墨色枯涩;水分过多,又不利于形象的塑造。他在用色、用水、用粉、用水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他经常以清水滴白粉未干之处,使染料自然晕染,并在画面没干时不断添色、勾染,让画面更有生气、更灵动。中国画在“白粉”的运用上,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极为讲究。用笔略有欠缺,就会有“匠气”和生涩的感觉。但是在任伯年的作品中,紫藤作为他画面的主体时,他就十分注意紫藤颜色的晕染以及水和粉的灵活应用,以使画面生动传神,不见生涩之感。

以晚期作品《紫藤鸡雏图》(见图3)为例,在这件作品中,任伯年表现紫藤花瓣时,用粉居多但整体效果却和谐内敛、含蓄灵动,完全消除了匠气。鸡雏羽毛以小笔淡墨层层点写,具有很蓬松的质感;运用水、粉、色相互渗化、冲撞,形成了一串串极为生动鲜艳的紫藤。从这可以看出,任伯年打破了中国传统用色的固定结构。再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苍松紫藤图》中的紫藤花,其用色鲜嫩却不俗,笔意生动饱满。叶子用赭石、藤黄点出,枝藤和缠绕的松树用浓墨勾画,与花瓣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这进一步证明任伯年在颜色和墨的对比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他在画面中同时使用墨块和色彩时,经常以墨块作为主体,以颜色来进行渲染,以此来塑造特定的形象。他追求画面中墨与色的相互映衬,并且主观上通过色彩和墨汁的对比和相融来进行表现。

任伯年花鸟画中所使用的颜色是专门符合他绘画题材要求的。他在画面当中所用的颜色是他所要表达的主体在自然界中本身的色彩,这得益于他绝大多数题材都来源于日常写生的观察。紫藤,作为常见的题材,会让人们在读画时产生亲切之感。在任伯年的紫藤题材作品中,清新活泼的色彩满足了画面主题内容的需要,紫藤作品亲切、活泼的感觉更让人们喜爱。他以冷暖色对比来吸引读者眼球,突出画面主体,以擅长的色彩填补墨色在画面中的缺陷。他的基本功扎实,明暗对比又很强烈,能让人从中看到非常浓郁的感情色彩,从而使表达的主题更加鲜明。他借鉴民间绘画的色彩规律,在丰富自己对色彩的感受和认识的同时,认真总结历朝历代名家作品的用色特点和优势,积极创新自己的用色方法,正是这种不断探求的精神和努力才让他的创作色彩别具一格。

(三)从用笔分析

在毛笔和纸的接触过程中,毛笔不同的角度可以造成笔痕的变化。任伯年在作画过程中所使用的笔法极为丰富,他在作画过程中,常用不同的笔表现不同的技法,主要有双勾填彩、小写意、兼工带写和在没骨法基础上加上用水和撞粉等。

双勾填色的紫藤作品在任伯年紫藤题材作品中并不常见。《任伯年全集》中使用双勾填色笔法的大尺幅作品只有《紫藤鸳鸯》这幅作品。画面中的紫藤花瓣勾勒使用中锋用笔,用笔的起收转折强调了书写性,花苞的线条、色彩变化丰富,虚实相间。紫藤花瓣的个别部分在双钩的基础上,用墨汁和颜色进行点染,使紫藤花瓣层次分明,丰富多样。花瓣组组分明,参差错落,而且具有疏密变化,与画中鸳鸯的色块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幅作品显得生动丰富。

任伯年经常采用的写意紫藤笔法是没骨笔法和点厾法。他在画紫藤花瓣的时候,落笔极快,用色不涩不涂,笔触清楚,轻快鲜明,不勾勒物象形态,而是直接以颜色染晕出花形。点厾法是藤本花卉经典的绘画特点,其需要选择合适的兼毫笔,以客观事物的结构为序,从前到后,按照一朵或一组的不同排列次序进行绘画。从笔锋到笔腹之间,都应有清晰的不同色阶层次。用颜色来藏锋,让笔势浑厚,浑然一体。花瓣前浓后淡,画出层级。

点厾法常见的问题是用笔草率,没有章法。在完成画作后,若要描绘花筋,如用破色方法就显得有些不妥。任伯年《紫藤小鸟》(见图4)这张作品就是用颜色直接勾画出花的基本形态造型,而不使用浓墨双勾。这样的画法更能够表现出紫藤枝干花型本身的飘逸雅致。其花型体积是通过不同浓淡的色彩冷暖来表达的。滴上清水后,在半干还湿的色彩或白粉上,色彩自然润泽。其颜色衔接处,色、水、粉三者自然融合,用色效果具有偶然性。任伯年在这幅画中多用水粉,他的许多其他紫藤作品也是如此,因为水粉的结合,使得色彩非常通透明亮。尤其是在绢本上作画和在熟纸上作画,更能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用色特点。表面上看是水里调粉,实际上用的还是“写”出来的笔法,而不是单纯地描摹出来。由此看出,任伯年在作画时讲求的是用笔一定要有书写性。

任伯年用笔灵动巧妙,变化无穷,画面中的笔、墨与色浑然一体,看似轻松和谐,实为画家苦心经营的成果。任伯年既追求形的精准严谨,又要求点染之间的气韵生动,将书法篆刻之气融于他的画面之中,形成了惟妙惟肖、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

三、任伯年藤本画法对后人创作的启发

任伯年在中国绘画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是促进中国绘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代表性人物。他坚持辩证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新的艺术语言。任伯年不断吸收西方绘画的特性,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进行创新实验。因此,他作品中的用色、结构、笔法、构图等都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而这些有益的结果也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任伯年的艺术创作,使中国的传统水墨绘画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在上海期间,就与刘德斋有过交流探讨。刘德斋是当时土山湾画馆的负责人。刘德斋在任时,画馆正处于发展的高潮时期,他逐步规范教学方法,采用分层分班教学的方法,制定工徒制度。那时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写生与范本临摹相结合,与普通绘画教学不同的一点是,他在传授光影透视和解剖结构时,将西方的艺术观念融入其素描教学中。当前中国的绘画教学所需要的就是任伯年这种以辩证的态度来思考传统、用正向的思想创新艺术的艺术态度。在2021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任伯年专场画展中,任伯年的绘画作品共有45张,和其相关的画家作品有44幅。中央美术学院这次举办的展览,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真迹带来的冲击,也让更多艺术爱好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家的作品,领略了中国水墨之美和赋彩之美。

1946年,徐悲鸿担任国立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的校长,并从此开始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他对任伯年的传承意志,从艺专的中国画学院教学过程中就可见一斑。任伯年这种艺术风格对他倡导的中国画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当今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就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素描、速写教学课程。徐悲鸿是20世纪以来传播任伯年艺术理论的主要人物。他不仅收藏了多幅任伯年的作品,还与学界画家一起对任伯年的作品进行观赏和研究。此外,他还专门撰写了《任伯年评传》等有关著作。

任伯年在维系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又不断融入强烈的个性情感和继承时代的精神,以对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在绘画创作中更好地回应时代对审美的要求。陈蝶野在《任伯年百年纪念册序》中提到:“伯年宗本老莲,衣冠所自,旋师章草,笔墨化腾,变铁线为游丝,入写生之花鸟,用古人于新意,为我法造天地。”可见,任伯年在继承古人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艺术感受,不断改造,不断创新,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特别注重在花鸟画创作过程中融入写生的方式,他的绘画作品内容和表现对象大多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细心捕捉的动态,从中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热爱和内心的情感。

四、结语

任伯年把西洋画的透视关系引入到小写意花鸟画中,使笔墨与颜色融为一体。他的画面构图灵活,造型写实性强,同时不失中国画的笔法意趣。他通过水粉、白粉的结合使用,使色彩在表现上呈现出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本文以任伯年紫藤题材作品中主体的象征与表现为基础,从美学、文人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从理论上探讨了任伯年写意紫藤的用笔、章法构图、赋色等,为我们今后创作紫藤题材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经验。通过对任伯年紫藤题材作品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他在各个时期如何将中西绘画技法结合起来,并对写生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外,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其造型艺术风格在不同阶段的演化,以及他所描绘的紫藤题材的艺术美学特点。

正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阶段的任伯年,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既借鉴了西方绘画,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这对于我们当前学习中国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的作品鼓励我们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中,广泛研读各种文化领域的艺术作品,多研习古代画论,提高自身的眼界,由此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王彦霖.任伯年绘画中的吉祥物[J].文艺研究,2010(09):124-125.

[3]任伯年.任伯年全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任伯年花鸟画中国画
中国画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卖假画获良机
任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