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新城尚东幼儿园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以植物为教学载体,引导孩子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感知植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感受生长的奇妙。在“植·游”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家长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对此,娄敏园长给予了详尽的解答,为家长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小宇爸爸:为了方便孩子观察、记录,我们在家里种了植物,养了小动物。可是小宇对照顾它们并没有太大的热情,也说不出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我该怎么引导呢?
答:不少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多观察哦,记录好花的生长过程”之类的话,但孩子仍不知道如何做,无法真正体验到观察的乐趣。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不妨试试这样做。
第一,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如,在观察蘑菇时,问孩子,“蘑菇长出来了吗?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它看起来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问题越具体越能够引导他们细致观察。如果孩子仍不能用语言描述,可以提供选择性问题,如,“蘑菇比你的大拇指长还是短?它的颜色是黑的还是白的?”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语言描述。在引导孩子观察时,我们还可以用预测的方式提问,如,“猜猜哪种菇长得快,哪种菇的菌盖长得比较大?”猜想可以让孩子产生期待,从而激发观察兴趣。饲养动物也是如此,可以问孩子,“它喜欢吃什么?它睡不睡觉,怎么睡觉?它怎样行走,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
第二,鼓励孩子运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孩子的经验是凭借感官获得的。家长多鼓励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如,引导孩子用手摸一摸蘑菇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湿润的还是干燥的;请孩子闻一闻蘑菇有气味吗?用肢体动作表现蘑菇的生长姿态。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的描述自然会越来越丰富。
第三,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开展有针对性的互动。当孩子说“我发现它长大了”时,我们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可以比一比、量一量吗?”注意,无论孩子用什么物品测量,我们都不要轻易否定,可以和孩子一起测量,并做好记录。亲历测量、比较之后,孩子可以用具体化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仍以观察蘑菇为例,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数菌盖的方式发现蘑菇的生长变化,和孩子讨论从哪里开始数,怎么数才能不遗漏。这里面蕴含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契机。
沫沫妈妈:每个学期,老师都会建议孩子带动植物到班级自然角,为什么幼儿园有专门的种植园地和饲养区,还要设置自然角?我们给孩子带什么动植物比较合适呢?
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班级自然角的重要性。尽管幼儿园提供了公共种植和饲养区域,但这些区域往往离班级较远,不便于孩子们经常性地观察和与之互动。相比之下,班级自然角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更便捷的观察和学习环境,方便孩子频繁且持续地接触、了解动植物,从而实时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在选择动植物时,我们可以从家里现有的动植物中挑选,因为孩子对家里的动植物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可以以“小主人”身份跟同伴分享养护心得,也可以带孩子去花鸟市场挑选。在挑选过程中,可以问孩子,“想选哪一个,为什么?”赋予孩子责任心和爱心。
假期里,班级自然角的动植物可以由孩子们轮流带回家照顾,这样既能保证动植物的正常生长,还能让孩子们持续观察。班级自然角还可以与幼儿园的种植园和饲养区进行资源共享。如,将班级自然角的多肉植物移栽到种植园地,或者将种植园地的蒲公英移植到班级自然角,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学习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分享意识。
轩轩爸爸:儿子问我植物的名称,我经常答不上来,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怎么办呢?
答:当我们无法回答孩子的提问时,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产生了。
首先,我们可以请孩子猜测,根据已有经验去推理、判断。如,当孩子猜测“这是迎春花”时,即使我们知道答案是不对的,也可以询问孩子猜测的依据。这个过程的重点不在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在于激发孩子去思考、推理和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疑惑,如,“现在是什么季节?迎春花会在这个时候开吗?”不仅能引导孩子合理推理,还能加强亲子间的沟通。
其次,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向他人请教,或者利用手机搜索软件来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教会他们如何获取信息。
有时,成人的“不知道”反而能为孩子创造更多学习机会。与孩子一起经历探索、学习的过程,远比简单地告诉孩子动植物的名称更有意义。
樱桃妈妈:我家住在高层,且住房面积不大,请问我们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答:这是高层住宅家庭在面对种植活动时的普遍困境。不过,即便空间有限,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带领孩子完成种植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种植活动的意义。它是一个能够让孩子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培养孩子观察力、责任感和独立性的机会。在室内空间有限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做种子发芽实验,或者种植一些既美观又适宜在室内生长的植物,如吊兰、多肉植物、不需要土壤即可生存的空气凤梨等。
在选择植物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挑选。对于小班的孩子,有趣且变化明显的植物是首选,如有香味的薄荷、会瞬间闭合的含羞草、容易开花的太阳花、可以在水中生长的风信子和水仙花等。这些植物能够迅速引发孩子的种植兴趣。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植物,如引导他们用生活中易得的橘子、桂圆等果核进行种植,让他们了解种子的来源,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种植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和相应的资源,如放大镜、测量尺和绘本等,便于孩子更加仔细地观察、探索和发现奥秘。同时,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征能力。
可乐妈妈:没上大班之前,我经常带可乐到公园、农庄去亲近大自然,现在可乐上大班了,考虑到即将入学,得收收心,所以我们去得少了。这样调整对吗?
答:减少大班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可能是许多家长的普遍心态。然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种调整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中的光、声、色、形、味等元素,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帮助他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的感知觉、创造性、想象力和探究思维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亲近大自然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如,孩子们想要知道向日葵有多高。讨论后,他们用尺子、插塑积木、扭扭棒进行测量。在尺子不够长的情况下,他们想到用自然物协助;够不着的时候,他们搬来梯子。他们发现,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也不同。这个探究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能力,正是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所不可或缺的。
为了让户外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我们可以与孩子做更充分的准备。如,带上防晒、防雨工具和驱蚊水,确保户外活动时安全舒适;准备帐篷,确保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有休息和放松的空间;准备记录本或收藏罐,用以记录和收藏各种发现……
所以,即便孩子将要升入小学,我们也不必放弃户外活动。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成长。
乐宝妈妈:我不喜欢亲近泥土,但我会陪孩子去农场,还给他拍照记录。这样做可以吗?
答: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与大自然的联系,所以更容易出现肥胖、近视、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为了让孩子更多地接触自然,幼儿园很注重为孩子们打造自然环境,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种植园地里,孩子们可以亲手种植瓜果蔬菜;草坪上,他们可以抓蚱蜢、采艾草;树屋、泥地里,他们可以尽情游戏和探索。除此之外,幼儿园还会组织亲子活动,带孩子们去农场挖土豆、摘瓜果等。希望孩子亲近泥土,更希望他们在接触泥土的过程中,感受自身与动植物的关系,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
有些家长认为,帮孩子拍照、拿东西,让孩子在农场田地里自由体验,就已经是很好的支持了。然而,问题可能恰恰出在这里。如果家长不愿意亲近泥土,就会不经意间表达出“脏死了,别碰我”“怎么会把土弄到头发上啊”等言语。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会觉察到爸爸妈妈带他亲近自然和泥土是勉强为之,爸爸妈妈并不喜欢。所以,这样的亲近泥土并不利于孩子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