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崇学重教,孔子为你指点迷津

2024-07-05 10:55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6期
关键词:家风孔子方法

闫燕秋

智慧的光芒万古不易,圣贤的方法历久弥新。培树崇学重教的家风时,孔子欢迎你来取经。

如今在时尚界,国风火了。在用国潮华服扮靓之余,我却想起了另一种国风—重教。从古老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到近现代耳熟能详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长时期把教育、人才作为治国兴邦的发展战略。重教的国风下,必有崇学重教的家风,因为国风是由家风汇集和铸就的。

崇学重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家风

中国家庭普遍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和培养,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家皆如此。皇家特别注重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学习经史子集,德育、技艺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继任者。民间稍大点儿的家族都有族学,小村有私塾。有些母亲哪怕大字不识也非常注重家教,孟母三迁择邻而居,陶侃的母亲截发筵宾,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这些都是崇学重教的家风典范。稍有学问的父亲也各显神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教诲子女崇学重教,追求上进。

春秋时期,孔子对儿子孔鲤耳提面命:“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大意是说,让一个人整天投入其中不知疲倦的只有学习。一个人最终能够声名显赫、远近闻名,为后世所敬仰,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诫子书》,强调“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诉后人,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唐代名臣颜真卿写了《劝学诗》鞭策子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到了宋代,陆游给小儿子陆聿作了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些古代父母凭借自身的智慧完成崇学重教家风的缔造,照耀了孩子的成长之路,不仅兴旺了家庭,也为国家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集立人、兴家、爱国于一体。

说到崇学重教的家风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不能不提冯氏家族。冯氏家族是中原的百年望族,更有“一门三杰”—冯友兰、冯景兰和冯淑兰。冯友兰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史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哲学界泰斗级人物;冯景兰是我国矿床地质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为治理黄河提供了地质基础的依据;冯淑兰是著名女作家、文学家。人才济济的背后,离不开冯氏家族崇学重教的家风。

冯家是书香家庭,特别重视子女们的幼年教育。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是一位好学之人,一生节俭,但对子女教育“延师训读诚敬尽礼则不惜”。为给孩子请名师,他不仅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还多次上门拜访用赤诚之心动人。他把老师敬如上宾,每日清晨穿戴整齐到老师床前恭请,餐餐恭敬相陪。即便家里来了客人,他也总是请老师坐上位。后来,这样的习惯渐渐成了冯家的规矩、家风。

结合现实,崇学重教的家风从来没有淡化过,反而比任何历史时期都炽盛,以至于一些家庭陷入教育焦虑的窘境。所以,在崇学重教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需强调它的重要性,亟待解决的是思路的调整和方法的启蒙,为缓解教育焦虑,找到锦囊妙计。

知“教”字本义才能教好孩子

既然崇学重教,焉能不知“教”字本义?

“教”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手持器械施教的“攴(pū)”和表音的“爻”组成;稍晚的甲骨文在下部增添“子”字。“攴”的古字形像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木棒之类的东西,可以理解为教鞭之类的戒具。“子”表示孩子、儿童。合起来表示一人手持戒具督促(孩子)学习。

《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因此,“教”的核心是上所施,教育对象如法效仿。这就意味着要想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榜样。教人先正己,否则,上梁不正下梁自然歪。孔子也是这样主张的。

《论语·子路篇》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一道理适用于任何管理领域,包括家庭教育管理。受此启发,在教导子女将来做什么样的人时,我们得首先想想自己现在是不是这样的人,是不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除了正人先正己,孔子还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我单拎几句能解燃眉之急的、有醍醐灌顶之效的、让大家耳目一新的,一起感受下。

孔子为你指点迷津

●缓解教育焦虑—“温故而知新”

高度重视教育却又没有好方法,很多家长陷入焦虑的泥沼—教育方法不奏效,还死守着不放,越挣扎越沉沦,越努力越窒息。这时候,你该品味下“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平时,我们总是把“温故知新”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可能从未当作一种人生智慧来指导自己—既然原有的方法不奏效,为何不复盘、温故进而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呢?

什么是“温”?“温”的本字为“昷”,表示加热浴盆里的水,以便给婴幼儿洗澡。

什么是“故”?可以理解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已经呈现出来的现象、脉络、事态。

因此,“温故”可以理解成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进行梳理、清洗,把其中的脉络厘清,把行为(因)和结果(果)想明白。在此基础上重建因果,就可以获得新的局面。

假如你正在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奏效,应该果断放弃,温故知新。

●别把孩子看低了,搞清楚教育的目的

崇学重教的目的是什么呢?最常听到的回答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过上好日子”。这样的回答显然没错,但有些短视。

关于教育的目的,孔子的理想是培养圣贤君子,具备仁、义、礼、智、信,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和考试制度功能而言,也是旨在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才,造福社会。

有人说,我只想让孩子有个好的生活和未来,不想考虑太多。其实,个人有美好未来(利己)和成为君子、社会栋梁(利他、利社会)并不矛盾。因为只有个人成功了,这个人有影响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相反,一个人自己都衣食无着,又如何服务社会呢?

风物长宜放眼量。规劝子女崇学时,最好别局限于用“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来激励,不妨引入为人民服务、造福一方等宏大一点儿的价值观,说不定更有效。

比如,有个学习成绩尚可的孩子,不想继续努力。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更上一层楼,他说:“我现在各方面已经很好了呀,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妈妈给他看了落后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形,趁机教育道:“你应该更强大,强大到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也过上和你一样幸福的生活。”孩子的价值观一下子被唤醒了,变得更刻苦更有爱心。

●注意“因材施教”,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崇学重教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不能强求、硬比。

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孔子最早提倡的。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明白了这些,就不要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衡量和要求自家孩子,教育方式也不该人云亦云。而应根据自家情况,采取不同的崇学重教方式,给予符合实际的期待。

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崇学重教是一种家族兴盛的法门,如果你的家庭已经延续了这样的好家风,像冯氏家族一样继续保持笃行便是;如果没有,那就要亲力亲为,培树崇学重教的家风。

假如在过程中遇到困难,请谨记:智慧的光芒万古不易,圣贤的方法历久弥新。孔子欢迎你来取经,《论语》的大花园也期待你来深挖。如果委实抽不出太多时间,也可以来本专栏偷个懒。

猜你喜欢
家风孔子方法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可能是方法不对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