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晨晖
近日,在老挝北部一个海拔1170米的山洞——猴洞里,考古学家新发现了两块骸骨。其中一块属于头骨前端,另一块属于胫骨(位于小腿前部的长骨,连接膝关节和踝关节)。这些骨头可能是在雨季里被冲进猴洞的。虽然它们只是残块,但考古学家能够将它们与早期人类的其他骸骨对比,并由此发现它们与智人(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的形态最接近,而与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或丹斯索瓦人等其他古人种不太接近。
考古学家采用石英光释光测年技术检测猴洞中新骸骨出土区域的沉积层,并通过铀系测年技术测定出土于这些沉积层中的哺乳动物的牙齿年龄,由此估计这些人类骸骨的年代范围。石英光释光测年测量的是晶体物质(例如骨骼)最后暴露在阳光下或热源中的时间,而铀系测年技术与碳14测年技术相似,测量铀元素随着时间推移而衰减成钍、镭和铅的过程。最终,考古学家估计的头骨年代为7.3万年前,胫骨则为8.6万年前。
这一测年结果很重要,尤其是因为考古学家之前对智人到达亚洲的时间一直有争议。一个关键问题是:早期人类什么时候,以及怎样跨越重洋和海峡,最终来到澳大利亚所在地?猴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东南亚大陆位于东亚及东南亚/大洋洲岛屿的交汇处。
虽然迄今积累的遗传学和石器证据强烈表明,从6万年前开始,智人从非洲迅速扩散,但像这次这样的新发现提示我们:在早期人类的迁徙中,至少有一部分最终走向灭绝。例如,新发现的骸骨所属人群来到了东南亚,却没能走出去,以至于他们在今天人类的基因组中没有任何痕迹。
在猴洞中没有发现工具或其他与这些古人生活方式有关的线索,但考古证据表明,人类早在6.5万年前就已经漂洋过海,前往遥远之地。因此,这项新研究的结论——智人早在6万年前就已抵达东南亚——并不算新,但它无疑填补了考古学记录中的一个空白——早期人类的大迁徙中肯定也有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