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润高勒 魏浩宇
2016年2月,孙菊亭为某边防连战士过生日。
满洲里,这座中、俄、蒙三国交界的边境口岸城市,曾先后8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兵妈妈”孙菊亭的拥军故事,也早已刻进这座城市的记忆。
今年81岁的孙菊亭,用人生中的一半时间,行走在拥军路上。这条路,有冰雪,有泥泞,有坑洼,也有荆棘,更有800里边防线上官兵的深情呼唤与温馨回忆。
最初的拥军,是从1983年开始的。那年,孙菊亭40岁。
当时,孙菊亭任满洲里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协助分管双拥工作。冬天,她带领双拥办的同志们,来到边防线上最偏远的某哨所,去慰问驻扎在那里的官兵。
由于大雪封路,部队给养运不进来,只有几名官兵的哨所里,水桶中全是冰坨,土豆、白菜也冻得硬邦邦的……一行人当场流下了眼泪。孙菊亭说:“战士们为祖国站岗放哨,作为边疆人民,也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回到市里,孙菊亭请示市委主要领导,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到了一些资金和物资,为该哨所解决了水箱、木柈子和煤炭问题。随后,她又购买了肉类、水果、蔬菜等送到哨所,还组织妇女干部,为哨所的官兵每人编织了一件纯毛线毛衣。
从那之后,每逢建军节、国庆节、元宵节等节日,孙菊亭就组织女干部,捐款捐物,带上蔬菜、水果和日用品等,到驻地边防连队、哨所去慰问。
1990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任满洲里市副市长的孙菊亭带领几名女干部,来到离满洲里城区150多公里的某边防哨所,为官兵送上慰问和祝福。
一进哨所,孙菊亭一行就对官兵嘘寒问暖,问他们被子潮不潮,屋里冷不冷,吃饭是否及时,饮食是否可口。大家还拿出从自家带来的鱼、肉、蔬菜、水果、元宵等,挽起袖子直奔厨房,起锅烧油,煎炒烹炸……
当满满一大桌子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上桌,官兵像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大家吃得又香又甜,米饭添了一碗又一碗。一名战士激动地说:“见到你们,感受到你们的关心,吃着可口的饭菜,我就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妈妈……”
在场的部队首长搂着那名战士的肩膀说:“孙副市长就像亲妈妈一样时刻关心着你们,她就是你们的妈妈呀!”话音未落,官兵齐刷刷地站起,眼含热泪,一声声地喊着“妈妈、妈妈”。
自此,孙菊亭牵头成立了满洲里市十三姐妹拥军团(后改为满洲里市兵妈妈拥军团),并担任第一任团长。
从此,无论是大雪封山、寒风刺骨,还是阴雨连天、疾风骤雨,为了能让边防官兵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欢乐,孙菊亭每年都会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顾自身伤病困扰,组织兵妈妈拥军团成员下连队、进哨所,和官兵共度佳节。
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画卷,一年一年在舒展。每逢新战士入营,孙菊亭都要带着“兵妈妈”们去“认亲”,一个一个记下新战士的名字,了解他们来自哪里,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风俗习惯等,还要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以及母亲般的叮咛。
临别前,孙菊亭会给新战士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他们,有困难或者想家了,“一定要和孙妈妈联系”。
每隔一段时间,孙菊亭都要去看看那些初来乍到的“兵儿子”,问问他们生活、工作上是否适应,有什么需要孙妈妈帮助解决的事情。
最初几年,由于通信设施不畅,孙菊亭就走遍驻满洲里部队的所有连队、哨所,实地查看部队实际困难,看到一件,解决一件……
孙菊亭关心关爱官兵,同样关心关爱他们的家人。
边防干部苏亚巴图的妻子怀孕期间,他因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夫妻俩的父母也都不在身边。孙菊亭得知情况后,像照顾女儿一样关心照顾苏亚巴图的妻子,定期带她到医院检查,陪她散步散心,时不时给她购买营养品。孩子出生后,孙菊亭又第一时间买来各式各样的婴儿用品。提起孙菊亭,苏亚巴图就会说:“无论到什么时候,我和妻子都认这个孙妈妈,孩子都认这个孙奶奶。”
在满洲里某旅大院,一提起孙菊亭,官兵和家属都赞不绝口。军嫂边红丽,刚随军过来时,难以适应这里艰苦的环境,一度情绪低落。孙菊亭得知后,就经常找她聊天,还带着她出去和其他兵妈妈一起吃饭、游玩。慢慢地,边红丽变得开朗起来。她说,有了孙妈妈,自己就感觉有了依靠。
边红丽怀孕后,由于是高龄孕妇,孙菊亭对她格外关注和照顾,联系当地最好的医院和医生为她体检。孩子出生后,孙菊亭一有时间就来照顾边红丽母子;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她又帮着联系幼儿园;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她又操心去哪个学校。“真是比亲妈妈、亲奶奶还关心我和孩子。”边红丽感动地说。
呼和浩特籍战士云浩来自单亲家庭,母亲身体不太好。他入伍时年龄较小,母子互相牵挂着。孙菊亭了解情况后,便经常去看望云浩,还与云浩妈妈取得了联系,专门去看望她。后来,云浩母子与孙菊亭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两位“妈妈”因为一个兵儿子,结下了一辈子的缘。
孙菊亭的拥军行动,也感染、带动了两个女儿。每次她去看望慰问官兵,女儿、女婿们都会准备一些物资,托母亲带到部队。赶上节假日,两个外孙女都会跟着她一起去,给官兵表演专门排练的节目。
那年,云浩的母亲生病,孙菊亭去呼和浩特看望时,是大女婿给买的往返机票,两个女儿给买的补品。
军嫂黄华随军来到满洲里,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孙菊亭的两个女儿就把她当妹妹一样,家里做什么好吃的都会把她叫过去。逢年过节,赶上黄华的丈夫不在家,孙菊亭的小女儿就把她叫到自己家里一起热闹。
2017年12月,孙菊亭在某边防部队新兵连“认亲”。
孙菊亭喜欢拍照,喜欢给官兵拍照,两个女婿先后给她买了好几台相机。这些年,孙菊亭用相机记录官兵的军营生活,也记录了她一家的拥军之路。
早在20世纪90年代,孙菊亭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官兵在有限的军旅历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素质提升。智力拥军——她决心将此作为新时代拥军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当创办“双拥学校”的想法在脑海中闪现时,孙菊亭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国、利军、利民、利团结的好方法,也是切实提高官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举措之一。
为了使双拥学校早日建成,孙菊亭从学校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年度计划、开班日程、聘请教课教师等各方面,逐项安排、一一落实。
1993年6月,双拥学校开学了。孙菊亭为来自军地的120多名学员讲授了第一堂课。她告诉学员们: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的目标,做一名有技能、有素养、有境界,对社会有益的、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截至目前,双拥学校已开短期培训班30期,培养出大批军地两用人才。
孙菊亭持续奔走在双拥路上。2022年初,她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便辞去了满洲里市兵妈妈拥军团团长的职务,由拥军团秘书长田丛林接任。2024年端午节前夕,孙菊亭因身体不适本需住院治疗,可当她听说某哨所的监控显示屏坏了,当即与正在外地的田丛林联系,随后带上拥军团其他兵妈妈去商店选购了一台高清显示屏,给哨所送过去之后才去住院。哨所官兵听说孙妈妈住院了,纷纷发微信、打电话询问她的身体情况,还有一些官兵利用休息时间去医院探望。
“与边疆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孙菊亭说,“哪怕我只是一滴水,也要滋养草原上的国防绿,迎接每一天崭新的太阳。”
(阿润高勒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魏浩宇为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