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林
“道法术器势”作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流派的思想,而是集中体现在以老子、庄子、管子、韩非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之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模式。道,是处理事物时符合事物运行规律的基本法则;法,是处理事物所采取的一般方法;术,是面对事物特殊性时所采取的应变措施;器,是按照道法术去处理事物时需要的工具;势,是指发挥道、法、术、器的力量和影响的潜力和趋势。把一件事情做成功,“道、法、术、器、势”缺一不可。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职业性助人活动。将“道法术器势”的概念引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以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掌握和使用社会工作实务的相关伦理道德和技巧模式,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实践性、实用性、时代性”。
一、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道法术器势”
(一)道——社会工作实务的价值理念
“道”在社会工作中体现为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伦理道德和理论范式。这是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中必须要用到和遵循的相关规范,是管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体现。社会工作价值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利他主义”,社会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公平、发展和可持续性,注重个体需求和社会正义,倡导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以及跨部门、跨专业、跨机构的协作和联动。这些价值理念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价值遵循。伦理规范是社会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旨在保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公正性和效益性。涵盖了尊重服务对象的尊严和权利、保密性、客观中立、公正公平、团队合作和协作、社会正义等方面。社会工作理论范式是指在实务中应用到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它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策略、跨学科合作和理论创新,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二)法——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法模式
“法”在社会工作中体现为社会工作的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以及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和实务模式。这是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策略和方法,社会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其直接工作方法包括:通过个别化,一对一进行专业服务的个案工作;将两个或以上具有共同需求或相似问题的成员组织起来共同开展的小组工作,以及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通过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工作。其间接工作方法包括:通过行政程序来实现社会服务目标和社会服务机构管理运营的社会工作行政;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行、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促进社工成长、推动专业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以及获取、发现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和事实的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开展社工服务的工作程序,明确了社会工作者在各个阶段的介入流程和主要任务,为社工开展实务提供了指引。具体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步骤。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性工作方法。尽管社会工作面对的服务对象多样且复杂,但是渗透其中的专业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是联结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社工实务专业化的象征、服务工作制定的依据和专业发展的阶梯。
(三)术——社会工作实务的技巧能力
“术”在社会工作中体现为社会工作实务的方案设计,项目执行以及社会工作实务技巧。 方案设计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和方案,明确服务的内容、目标、方法、步骤和评估标准等,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社会工作的理论制定出符合服务对象实际需要的服务计划和方案。项目执行是指根据方案设计,将服务计划和方案具体实施到实践中,包括服务对象的招募、服务内容的开展、服务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成果的评估等。项目执行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制定出具体的服务计划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服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一执行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沟通技巧、会谈技巧、解决问题技巧、影响技巧、团队协作技巧等。这些技巧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与服务对象沟通,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四)器——社会工作实务的成效载体
“器”在社会工作中体现为社工实务的服务成效鉴定报告、服务项目评估报告及服务成果产出展示。服务成效鉴定是对社会工作服务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和鉴定,以了解服务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期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和工具进行,收集服务对象和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和评价,分析服务成效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服务项目评估是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了解项目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收集项目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项目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服务成果产出是指将社会工作服务所产生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服务对象和社会的需要。可以通过制定服务计划、开发服务项目、提供服务培训、总结服务经验、探索实务模式等方式进行,将服务成效和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成果,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势——社会工作实务的宏观环境
“势”在社会工作中体现为政策导向和宏观环境。新时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过去曾有七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社会工作”;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例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为新时期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充分认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体现出了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社会矛盾凸显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为社工实务开展提供了实践场域和新的思路。
二、“道法术器势”对社会工作实务的要求
(一)社会工作实务要“守道”,体现专业性
“守道”就是要注重价值遵循,践行社会工作伦理道德,做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在实务中要遵循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包括尊重、关爱、公正、责任等。并将这些价值贯穿于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服务设计、服务实施和服务评估等。要注重服务对象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关爱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遵守社会工作的伦理道德规范,包括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尊重隐私、保护安全等,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公正的服务。这些价值、规范、理念都是社会工作者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维护服务对象权益和社会工作专业形象的重要保证。做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就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要时时有种专业能力不足的危机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将社会工作服务和其他服务正确的区分开,以保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二)社会工作实务要“循法”,体现科学性
“循法”就是要持续总结提炼,构建本土社工实务模式,把社会工作实务做专业。“循法”是指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模式进行社会工作实务,但同时又不能单纯教科书式般的生搬硬套,不能为了实务而进行实务,以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去实务,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擅长方法和自我感觉进行实务。要考虑案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同时在实务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提炼成果,不断反思改进和完善服务模式,结合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 着力构建符合本土实际的社工实务模式。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步骤配合工作方法进行实务是社会工作科学性的体现。在服务过程中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通用模式,能够有效保证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特别对于新进入实务领域的社工来说更是要不断学习和运用,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和方法。
(三)社会工作实务要“精术”,体现实践性
“精术”就是要积极实践运用,保持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地做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积极有效的运用专业技巧,提高服务效率,保证质量和效果。社会工作者要十分清晰地知道在哪个阶段、哪个步骤使用何种实务技巧来提高服务效率,这对社会工作者的经验要求较高。同时,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是集“能写会做”于一体的,不仅仅只会执行方案,更重要的是还能设计方案,这就促使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探索和创新,从书本中学概念,从实务中学运用,将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体现出来。保持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区分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其他非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实务方案的设计和实务技巧的运用能够明显有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分。
(四)社会工作实务要“明器”,体现实用性
“明器”就是要真实管用有效,助力服务对象成长发展,做有效的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真实具体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还要关注服务对象的持续性发展和成长,不能做一次性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要有准确的服务目标和成效检验工具,包括评估、督导、总结、展示成果等,运用这些工具来检验自己的服务成效是否达标一方面是对自己专业性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对服务对象负责任的表现。社会工作实务必须要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为导向,体现出社会工作的实用性,而如何判断这一实务是否解决了服务对象的问题,就需要通过“评估、督导、监测”等一系列载体来讲服务成效展现出来。
(五)社会工作实务要“顺势”,体现时代性
“顺势”就是要顺应政策导向,主动担当社工专业使命,做该做的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工作实务中, 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时要结合政府和社会的政策导向,提供符合政策要求的服务。要主动承担起社工专业的社会责任,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工作者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不能以“只扫个人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来做实务,要深入学习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社会工作领域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体现社会工作的时代性,要主动的进行自我更新,将先进的经验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以提升社工实务的效果,深入准确的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同时利用好社会环境,抓住机遇,实现成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社工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作为,树立底线思维,勇担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邵来民.第三篇企业管理的道、法、术、器[J].中国畜牧业,2021,(24):71-74.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8.
[3]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
[4]范佳富.迈入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发展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综述[J].中国民政,2022,(14):18-19.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