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子公司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

2024-07-02 00:00:00李峰张翎王清毅
债券 2024年6期

摘要:当前,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给资管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形势,回顾了理财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与现状,提炼了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目标,最后从战略规划、能力建设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议,以期为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关键词:银行理财 数字化 资管行业 数据治理

当前,传统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给资管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2022年,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历约5年的发展历程。在新发展阶段,理财公司纷纷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理财业务相结合。数字化转型既是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打造理财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内在需要。

理财公司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形势与动力

(一)数字技术给理财行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时代的发展凸显科技创新重要性,“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并对此作出专门部署。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成为新的发展引擎。数字化能力领先的资管机构,其财务和经营表现通常高于行业平均值,并拥有更出色的客户体验及运营效率(和平,2023)。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AI)从分析式AI扩展到生成式AI,大模型大量应用于金融行业,覆盖投资研究、投资顾问、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也对资管行业的传统运营模式产生颠覆式影响。

(二)投资者体验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14亿个,同比增长17.84%。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为1.13亿个,体现出银行理财业天然的人民性、普惠性。然而,2022年末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波动,也揭示了理财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为改善投资者体验,理财产品需要基于财富管理视角做好投资。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精准做好客群画像,可充分分析客群分布特征、风险偏好变化等信息,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借助大模型技术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通过高效运营提升投资者体验,可实现从投前、投中到投后全流程陪伴服务。

(三)全面强化监管对理财行业提出更高要求

2018年,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这标志着银行理财业进入大资管统一监管时代。2022年,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加快监管科技全方位应用,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随着监管的要求愈发严格,理财公司经历了新一轮的规范、转型和发展。一方面,监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以及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中心”)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提升对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的穿透水平,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借助金融科技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更加及时、合规地落实各项监管要求。

(四)高水平开放激发行业活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近年来,一批外资控股的资管机构陆续开业经营。截至2023年末,理财行业已成立5家合资理财公司。更多外资背景的专业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将有助于激发国内资管机构的创新活力、增加竞争压力,也便于促进内资理财公司学习借鉴外资机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面对日益复杂的行业生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理财公司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理财业务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持续挖掘潜力。

理财公司数字化转型应关注的重点与现状

(一)关注重点

理财公司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

一是系统性。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顺应客户需求变化与资管市场变化,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展业务转型和管理变革并非只是技术转型,也不是一个部门或条线的责任。理财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应注重自上而下规划,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克服业务与科技的“两张皮”倾向,系统性地完成全方位变革。

二是匹配性。相较资管领域的其他子行业,银行理财业较为强调绝对收益,具有相对独特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数字化转型要与此相匹配。数字化转型还应与理财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规模、业务复杂性和业务模式相适应,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业务和模式优化转型,要讲求“业技融合”。如果业务管理与流程变革偏慢,单靠科技进步难以充分释放数字化转型的价值。

三是长期性。当前,我国理财公司整体属于初步发展阶段,业务经营处于探索调整过程中,数字化转型通常面临现实成本和资源的约束,不可能一蹴而就或毕其功于一役。在数字化转型推进过程中,理财行业可以借鉴吸取金融业现有数字化转型案例中的经验,兼顾技术先进性、成本可控性、产出有效性,通过小幅迭代的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持续成长,实现短期成果与长期目标有效融合。

四是安全性。理财业务具有复杂性,涉及与多种不同类型机构的互联互通,因此在理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信息安全、数据隐私、业务连续性、技术发展路径等风险,对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安全可控水平等要求较高。在这些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安全意识,加强风险分析和预防,确保稳健发展。

(二)转型现状

1.整体转型进程

资管新规发布后,理财公司转向以产品端净值化、投资端精细化、运营端自动化为代表的管理模式,对项目建设、系统支持等科技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孙建坤,2021)。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历年编著的《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和公开披露的信息,在2019年首批理财公司获批开业后,初期总体科技资源投入有限,主要以满足开业基本需求为主。自2021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与理财业务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理财公司纷纷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弥补原先科技系统的不足,满足流程化控制与管理的需要,同时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要求由点及面,提升金融科技在全流程中的应用程度。部分理财公司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成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更成体系,客户服务、产品管理、组合管理、统一风控等细分领域需求逐步得到响应。

2.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从理财行业先进实践来看,理财公司往往结合母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行动方案等,拟订自身数字化转型规划,将发展金融科技和数字化作为战略转型重点方向之一,形成路线图并系统组织推动。行业领先者能够在经营理念中厚植科技要素,明确数字化转型原则和布局方向,实行“科技+数据”双轮驱动,打造数字文化,构建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在金融科技方面加大资源及人力投入。

3.进行系统建设和优化

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业务向净值化全面转型,而系统建设是影响净值化转型成败的关键环节。部分理财公司在开业之初,短期内建成一批相对独立运行的系统,但“烟囱式”系统架构带来数据割裂等潜在问题。随着理财公司科技力量的逐渐成熟及业务发展需要,业务系统开始向一体化、平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调不同系统间架构优化、标准统一、功能融合和对业务场景的高效赋能。不同理财公司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通过自研系统、采购外部系统等方式进行个性化改造,已搭建起适合公司经营发展和风险管理需要的前中后台系统群。此外,为落实2022年原银保监会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理财公司也在推动对接理财中心的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工作,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4.加强数据治理能力建设

数据治理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数据质量管理能力、数据应用能力、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等。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数据治理体系与机制,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理财公司基于“技术+数据”理念,陆续启动数据平台建设,开展数据治理,从各类业务场景出发促进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和优化,数据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其重要数据资产及业务数据使用需求几乎都在进行数据标准化。在组织建设方面,部分行业领先者组建了专门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团队。

5.推进重点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多家理财公司在不同领域开展了数字化转型实践。在投资研究方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分析市场,研究资产配置模型,探寻投资趋势和机会,提出组合配置优化建议,既提升了研究工作效率,也为投资经理提供了更为及时、多样的策略和建议;在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方面,通过对接代销平台、建设理财直销APP等方式,既拓宽了获客渠道,也有助于提升客户应用体验;在交易方面,通过打造一体化、全品种的自动化交易平台,提升了投资交易效率,也控制了投资风险;在中后台管理方面,推动实现业务数据处理的批量化、自动化、集约化,提升了对业务端在风控、估值、监管数据报送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理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目标

(一)主要挑战

一是公司组织体系的适应性有待观察。数字化转型要求理财公司有强大的变革能力与战略执行能力,其顶层设计是否清晰、明确、合理,配套的管理机制、流程体系、组织架构、文化能否适应转型需要实现同步变革,都会影响数字化转型能否取得预想效果。而这些变革对68f6b08deea199a559fb6ebd5aff0aa6理财公司来说均具有挑战性。

二是业务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目前,部分理财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仍然依靠手工作业,个别业务线上化程度不充分,理财公司内部不同系统间有待连通和规范。此外,即便已完成各项业务和主要管理工作的线上化,在细分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制约转型。第一,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各种不同来源和类型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不同部门间。第二,数据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数据的加工效率和准确性都有提升空间。第三,多数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服务系统在前期建设时侧重离线数据处理能力建设,日间实时的数据处理能力建设基本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持续探索和完善。第四,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数据治理人才、数据建模人才等较为缺乏。

四是风险合规防控面临新挑战。数字化转型过程必然带来业务全流程的数据化和线上化,客观上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在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工具的使用也将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各类风险间存在交叉和叠加效应,可能进一步加大潜在危害。数字技术不断迭代,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对理财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攻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思路和目标

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领先资管公司的数字化战略特点为:以赋能业务为导向,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目标;重点围绕核心客户需求和自身差异化标签推进能力建设;设计分阶段的清晰路径图。

整体来看,我国资管行业已进入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阶段和智能化的初步发展阶段。以基金行业为例,其信息化进程可概括为:1998年至2006年为早期电子化阶段,2006年至2015年线上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自2015年以来迈入以数据为资产、以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征程(陈一昕,2022)。

与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业态的数字化转型相比,理财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处于夯实基础和加速追赶阶段。其数字化一方面是赋能,对理财公司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服务方式等进行优化,降低内部经营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创新,打破并延伸业务边界,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数字化理财新模式。

因此,理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在顶层规划指导下,逐步形成由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持续提升产品服务、投资投研、风险管理、金融科技等核心能力,构建前中后台联动、业务和技术融合的一体化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理财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制定与公司经营战略高度一体化的数字化战略

加强组织领导,在公司层面组建数字化转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整体规划、有效协同。结合公司资源禀赋,从战略、技术、业务、营销、风控等方面,基于长远眼光制定合适的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立足价值创造,建立数字化转型效果衡量指标,加强投入产出评估,提升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能力。构建敏捷组织,强化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并实现更高效的决策。通过发展数字金融,赋能理财公司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服务。

(二)全面提升数字化能力

培养公司数字文化,强化数字思维,加强数字化转型宣讲和培训,提升全员数字化认知和素养,持续深化依靠数据决策、管理和创新的经营理念。持续提升全业务、全品种、全流程数字化能力,在各业务环节强化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增强数据治理能力,建设数据更全、成本更低、能效更优的大数据体系。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强科技和数据人才储备。

(三)建立开放多元的数字化生态

打造对内聚合产品与服务、对外连接合作机构与客户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一是理财公司要融入银行集团数字化转型,落实集团数字化转型规划,运用数字化工具赋能理财经理,提升场景化获客能力。二是与外部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外力加速新技术应用、提升系统建设能力。三是依托数字化工具服务好代销机构,优化渠道间交互衔接,提升在多元渠道和客户群体中的服务能力。

(四)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落实监管部门及所属银行集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要求。持续提升治理水平,增强信息系统架构规划掌控能力,做好信息系统研发过程管理,加强系统运行保障,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健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系统健壮性和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做好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工作。防范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着重加强外包商管理。按照国家数据安全与发展政策要求,将数据安全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数据处理管控机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参考文献

[1]陈一昕. 基金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对策建议[J]. 数据,2022(5).

[2]杜庆昊. 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实现路径[J]. 中国金融,2024(3).

[3]和平. 数字化转型锚定新目标[N].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04-06(005).

[4]孙建坤.以科技打造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新引擎——基于银行理财子公司视角[J]. 债券,2021(3). 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1.03.020.

[5]王海璐. 固本强基、科技赋能,以数字化转型助推工银理财高质量发展[J].中国金融电脑,2023(1).

[6]吴涧兵. 银行理财深化改革、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研究与思考[J]. 吉林金融研究,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