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水生生物。它有一个毛茸茸的、像水獭一样的身体,一条与海狸形状相同的尾巴,以及一张让人联想到鸭子的嘴。它是哺乳动物却产卵,以水下生物为食,但是在水下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紧闭的。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奇怪的动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长相奇特的鸭嘴兽
鸭嘴兽是单孔目中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的河流和河岸上,体长30至40 厘米,体重可达1 至2 千克。它们拥有扁平的、类似于鸭嘴的嘴巴和毛茸茸的身体,还有像蹼一样的爪子,可以游泳和潜水。鸭嘴兽是仅有的两个产卵哺乳动物家族之一,另一种是针鼹(yǎn)。
日本国立博物馆的鸭嘴兽标本
鸭嘴兽是由欧洲探险家在18 世纪后期首次发现的,最初被认为是有人把两种动物缝在了一起,因为它的特殊外观和生物学特征让人们难以置信。直到1799年,英国自然学家乔治·肖发现了一只死去的鸭嘴兽标本,鸭嘴兽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动物。
鸭嘴兽也被称为单体动物,因为它们排尿、排便、生殖都共用一个后开口,称为泄殖腔。这是四足动物的原始特征,比如单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具有这种特征。
鸭嘴兽并不像大多数水生动物那样在水中游泳,它们通过一种类似潜水的方式移动,即潜入水中后会用强壮的前腿划水,用后腿平衡身体。这种独特的移动方式使它们能够在浑浊或泥沙较多的水域中轻松穿梭,寻找食物。
尽管它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在水下都是紧闭的,但鸭嘴兽却拥有一种令人惊叹的电感应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其鼻子和嘴巴周围的电感受器感知水中的微弱电场,以此来定位和捕捉猎物。在哺乳动物大家族中,只有鸭嘴兽和海豚具备电磁感应能力。
鸭嘴兽每天的食量是自己体重的15%~30%,而它的胃却几乎退化了。它靠着扁平的鸭嘴在水底掘起食物,连同石块、泥沙一并放入颊囊里,带到岸上再认真咀嚼。水中的蠕虫、淡水虾、蝌蚪、鱼卵、虫卵等皆是鸭嘴兽的食物。然而成年鸭嘴兽并没有牙齿,凭借带有横脊的角质化牙龈板,把食物反复碾碎消化。几乎退化的胃,则被连接在一起的肠道和食管取代。
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鸭嘴兽其实藏有一项威力十足的大武器——毒针。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雄性鸭嘴兽的后腿脚跟处有一对中空的刺针,由约长15 毫米的空心骨质构成。当刺中目标时,毒针就会分泌有毒物质,这种毒液能够轻易杀死一种小型动物,若是人类被鸭嘴兽的毒针刺中,首先会感到剧痛,严重的甚至会感到全身麻痹,无法动弹,以至数月才能恢复。雌性鸭嘴兽出生时也有剧毒,但在大约一年以后就消失了。
鸭嘴兽的“毒针”示意图
不同于大多数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的方式繁衍后代,鸭嘴兽通过产卵来繁衍后代。在繁殖季节,雌性鸭嘴兽会在河边的泥土中挖出一个小洞,然后在里面产下几个像豌豆大小的卵,稍微不同于鸟类的硬壳蛋,其直径往往只有1 厘米,而且是软壳革质的。
在孵化出小鸭嘴兽之前,雌性鸭嘴兽会一直守护在旁边,用它的体温和湿润的泥土来保持卵的湿度和温度。一旦卵孵化出小鸭嘴兽,雌性鸭嘴兽会通过肚子上的渗乳孔分泌乳汁来喂养它们。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亦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这种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因人类过度追求标本和珍贵的毛皮,破坏栖息地,而使鸭嘴兽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