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茹 陈孟增 王启帆
摘要:智媒时代,算法推荐技术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算法场域逐渐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基本表征主要为“数据驱动”强化“持续诱导”,使传播主体精准化;“算法黑箱”塑造“技术理性”,使传播方式隐蔽化;“内容定制”形成“信息茧房”,使传播效力强劲化。其思维困境主要表现为悬置历史条件,缺乏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支解历史联系,缺乏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质疑历史本真,缺乏马克思主义底线思维。算法推荐视域下,应培植主体受众智媒素养,做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鉴别;深化智媒技术赋能,挤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存植;加强智媒算法治理,遏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蔓延。
关键词:算法推荐;智媒;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治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2-0018-06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始终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算法推荐技术是通过对媒体传播用户个性化数据痕迹的即时抓取与智能分析,通过虚拟网络建构用户的兴趣“画像”,挖掘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信息传播与受众需求精准对接的智能媒体技术,是智媒时代的典型代表[2]。近年来,伴随着智媒体的逐渐流行,各类媒体平台成为社会思潮聚合碰撞的场域,促使社会思潮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传播受众逐渐广泛化,拓展了新的传播空间,塑造了新的话语体系,推动了社会思潮的虚拟化呈现。算法推荐技术通过采用移动数据、虚拟现实等方式,实现了信息与主体受众的协调匹配。作为智能媒体的代表性技术,算法推荐技术直接嵌入了现代媒介信息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重构了社会思潮传播的媒介环境,因此,智媒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建构社会价值共识的现实场域。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对算法推荐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基本表征、思维困境予以揭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理理路,以巩固国家政治安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一、基本表征:算法技术赋能下的“改头换面”
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不再是通过网络直接明确地发表观点,达到其否定革命、否定历史、丑化领袖的目的,而是借助算法推荐的基本特点,将对抗攻击转换为柔性渗透,以一种更为“隐性”“软性”的方式呈现在大众视野中,试图在“和风细雨”的“改头换面”中否定历史及其重要意义,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呈现出传播主体精准化、传播方式隐蔽化、传播内容定制化、传播效力强劲化的新表征。
(一)“数据驱动”强化“持续诱导”,使传播主体精准化
算法推荐技术依托“数据驱动”,使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渗透的主体更加精准化,实现了信息与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匹配。从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形式上讲,数据计算始终是算法推荐的重要载体,将传播主体列入算法的计算框架,应当只是具备了科学客观特性的计算工具,而并不应嵌入特定的价值取向[3]。然而资本支撑运作助力传播,算法推荐的运行机制以更微妙方式引导着用户的价值选择,更为精准地控制着数据推送,通过算法攫取主体用户的数字轨迹,根据信息偏好精准推送信息,经过反复多次推送,形成对受众的“持续诱导”,进而使传播主体更加精准化。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媒体为了赚取流量,会借助算法推荐,迎合用户感性喜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趁机以更为边缘化的方式,切入与个体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对历史宏大叙事进行拆解,转为冗杂性、草根性以及碎片化的生活叙事,使其更“接地气”,通过“娱乐历史”“消费历史”,炒作历史话题与观点,恶搞、戏谑、调侃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虚构历史记忆。这些信息共同形成了流动的虚拟数据,涵盖了传播主体的各个领域,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借助“数据驱动”,实现传播主体精准化。
(二)“算法黑箱”藏匿“作用机理”,使传播方式隐蔽化
“算法黑箱”是指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算法运行到某个特定阶段时,部分人无法从中了解真实数据信息,其本质特征是“不透明”。在算法推荐技术影响下,信息分发具有显著的复杂性,而且与新闻媒体数据收集的商业排他性合流,在这种情况下,算法推荐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则会呈现出明显的“黑箱”性质,使得社会思潮借助算法传播呈现出更大的隐蔽性。从运行机制方面分析,由于算法推荐技术的源代码编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设计者的价值取向,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便抓住这一特点,对一些极易被监测的敏感词汇进行“隐蔽”,更改其传统“强硬”的话语方式,合理运用语言的复杂性,以隐喻化手法,加入“真相”“反思”“还原”“揭秘”“解谜”等字眼,把核心价值立场“隐”于文字之后,使其最根本的叙事方式由“学理化伪装”及“碎片化断章取义”的“硬”性攻击转变为“软”性渗透;从影响结果方面分析,算法的源动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直接动态地构成了用户网络参与的新的社会实践形态,个人用户的“收藏”“点赞”“关注”以及“分享”等行为能够受到精准把控,进而影响算法的决策方向。既然“算法黑箱”能够实现对个人用户的特点把控,也就能够有效规训用户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人用户的正确价值观树立[4],但受众无法得知“算法黑箱”所承载的价值认同,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受众对算法推荐内容进行基本判断,致使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较以前具有更高的隐蔽性。与此同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先进的算法推荐技术,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遮蔽、相互论证,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普世价值论等,整体呈现出从单一转为聚合的传播新趋势,进一步增强了其隐蔽性。
(三)“内容定制”形成“信息茧房”,使传播效力强劲化
算法推荐技术建构了一种动态且精准的传播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抓取个人用户的行为,实现对个人用户信息偏好的预测与控制。这说明“定制化”始终是算法推荐技术的“关键词”,虽然“定制化”提升了信息的生产传播效率,使个人用户所接受的信息能够更具针对性,但也存在相应的弊端,会诱导个人用户只选择接受“偏好”信息,进而陷入“信息茧房”困境[5]。在一定程度上讲,个人用户选择性地接受“偏好”信息更像是一种“同质化循环”的成瘾机制,这使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极易混杂在其中,以偏见数据形成特殊的“源代码”,这种“源代码”的传播效力相比于传统互联网语境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为强劲。“信息茧房”以“定制化”内容,屏蔽了与受众碎片化、娱乐化偏好相矛盾的“异己”信息,加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内容逐渐感性化、生活化、娱乐化,极易为个人用户所接受形成“偏好”,致使个人用户更容易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信息包围。在智媒虚拟场景下,“信息茧房”的形成使得用户价值认同受到算法虚拟场域的各方面影响,存在极化、异化、激化以及固化的风险,无疑增强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效力。
二、思维困境: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及底线思维缺失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更具隐蔽性、针对性与精准性,仍无法摆脱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底线思维的缺失困境。
(一)悬置历史条件,缺乏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
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历史、现实及未来相互关联加以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试图借助用户“偏好”信息筛选,以“整合数据”的方式颠覆历史,虚化历史本真,摒弃历史条件制约,将历史偶然视作历史必然,脱离史料联系,缺乏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
第一,肆意评价历史,质疑历史条件的客观性。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全然不顾史实,比如以“娱乐化”表达提出一些观点丑化董存瑞、刘胡兰等英雄形象,把汪精卫、袁世凯等人美化成正面人物,所形成的“定制化”内容,极易受到个人用户的“选择”,但“历史不能任意选择”,这种以“历史选择论”为基本视域所得出的错误结论,诋毁历史人物,试图歪曲历史真相,显然缺乏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另一方面,以主观代替客观,将历史上的曲折与失误主观归因于个人,缺乏对历史条件的考察。这显然与党坚持自我革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态度大相径庭,更有甚者,将历史中的曲折与失误极力放大,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对立,抛开历史条件蓄意空谈。但历史条件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史实更不能脱离历史条件被随意歪曲。
第二,主观化断章取义,悬置历史发展阶段,否定历史规律。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条件“失察”,导致其无法明确历史上改良主义失败的深层动因,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就与经验认知不足,更无法透过历史演进正视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下,更为直接地离散历史阶段,试图以“制造革命论”否认历史革命斗争发生的必然性与正确性,否定党为国家繁荣富强、为人民幸福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观臆造历史片段,具有随意性,试图以“新片段”诱导形成“定制化”内容,罔顾历史规律的客观存在,扭转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及基本趋势,既无法正确认识到不同历史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主要矛盾,又无法准确判断党领导下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更无法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实践必然会在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发生,如若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必然无法科学、客观、正确地评价历史。
(二)支解历史联系,缺乏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思想认知领域中的有效运用。辩证思维要求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全面、客观、动态地看待历史、评价历史,可以更权威地审视历史的必然性、整体性以及历史阶段的关联性。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碎片化”,利用“算法黑箱”诱导受众选择,颠覆传统、支解历史,混淆价值认知,割裂历史片段的内在联系,甚至伪造历史材料,片面、静止地看待历史,陷入形而上学误区,缺乏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
第一,离散历史片段,对历史肆意拼接,弱化历史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每个阶段都承担了独特的历史任务,且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但从其内涵本质分析,每个阶段都凭借其特定的实践方式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过程具有连续性,实践目标具有统一性。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将三个历史阶段割裂,认为不同阶段是相互对立的,比如以改革开放为节点,通过抬高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来贬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地位,并尝试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意义进行解构,企图加以全盘否定,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在算法推荐技术的作用下,个人用户通过信息筛选,更加助长了历史片段的“选择性”接受,无疑增大了意识形态风险。实际上,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实践是一个连续递进的整体进程,更是一项兴国、强国的伟大事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与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坚持与发展。
第二,片面审视历史,试图以支流遮盖主流。针对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人物所作的巨大贡献及其历史地位,或是剖析其性格上的劣势,或是放大其行为上的失误,混淆人民群众的视听,诱导社会公众质疑历史,颠覆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认知。针对历史事件,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分析党在历史实践中出现的曲折与失误,忽略史料的前因后果与基本联系,无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以主观臆断急于盖棺定论,试图否定党的伟大成就与历史贡献,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往往这种“片面”,更容易博得受众的关注,并在算法推荐影响下形成信息偏好。但归根结底,失误与曲折始终都是历史的支流,在历史长河中,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才是历史的主流,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显然不是辩证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6]。
(三)质疑历史本真,缺乏马克思主义底线思维
马克思主义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种伟大“领导艺术”,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一以贯之的思维逻辑,更是防范化解社会主义全局性风险的思想保障。“坚守真实性原则”既是历史研究的底线,也是网络信息传播应当遵循的底线,如若违背真实性原则,则必然无法传递正向价值观,无法正确地还原历史全貌。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立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利益与自由,选择性歪曲历史,利用“信息茧房”打造“全景监狱”,遮蔽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本质,使个体在茧房中沉浸于“异化享乐”,违背底线原则。
第一,挑战思想道德底线,消解历史价值。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以“重评”“再现”等观点创新为由,对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重新解读,并且衍生出文学、电影等多种形式,试图否定历史存在,抹黑历史人物,歪曲事实真相。尽管受到“推荐”用户关注,但也无疑抹杀了历史内容的本真,解构了历史精神的崇高。如此詈夷为跖、解构崇高,以错误思维影响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判断,严重地挑战了思想道德底线。
第二,跨越科学研究底线,悖离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更是科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历史研究必须尊重历史原貌,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科学地研究历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通过质疑历史真实,以“伪学理性”否定帝国主义侵略史,洗白“反面人物”,宣扬“侵略有理”,所提出的观点缺乏事实依据,甚至否认历史的存在,如此摒弃史实、妄下论断,显然跨越了科学研究底线。
第三,触碰国家安全底线,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了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凝心聚力的精神源泉。算法推荐视域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通过随意化剪辑重塑历史,以“算法黑箱”作为掩护,以受众个性化精神需要为依托,其目的是颠覆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如果历史被虚无,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会随之被虚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会受到严峻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历史虚无主义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严重威胁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显然触碰了国家安全底线,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三、治理理路:“做好鉴别”“挤压存植”与“遏制蔓延”
由于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呈现出与人工智能以及资本逻辑的内在契合,说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正在以“新形态”不断传播扩散,对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治理,也应当逐渐科学化、精准化及彻底化。
(一)培育受众智媒素养,做好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鉴别
如何在智媒时代不被信息蒙蔽,受众智媒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借助算法推荐技术精准传播,就是因为受众不具备相应的智媒素养,缺乏相应的信息鉴别能力与媒介认知。因此,必须培育受众智媒素养,保证受众在接受算法推荐的过程中不流于表面判断,能够看清“隐藏信息”,了解信息的“全部”,进而精准识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第一,培育鉴别能力。从外部对算法推荐技术进行价值纠偏,撕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伪装,方可有效培育受众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鉴别力。既要优化主流媒体算法,用主流媒体算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提供技术支撑,坚持“官方发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形成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算法基因”[8],也要促进智媒与“官媒”的协调合作,将真实存在、形式新颖、立意深刻的优秀作品融入到算法设计中,增加“官媒”信息变量的权重,使智媒与“官媒”信息相互供给、相互支撑,保持动态平衡,化“被动抵御”为“主动分辨”。
第二,培育自律意识。算法推荐技术只能决定推荐信息的种类,对于受众来说,是否接受推荐信息所承载的价值,则由受众自身决定,其中受众能否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就显得举足轻重。要全面把握智媒的重构范式,在社会与学校层面做好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宣传教育,强化受众对算法逻辑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辨识,自觉做到不被新闻信息所蕴藏的潜在价值理念所诱导,进而在信息筛选接收上杜绝“虚无”信息,减少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信息循环。
第三,培育认知素养。算法推荐技术使媒体的智能化程度逐渐提升,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算法推荐技术更具精准性与隐蔽性,加上许多受众并不了解“智媒”“算法”等内容,因此培育受众对算法的认识至关重要。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分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算法逻辑,解释“算法黑箱”与“信息茧房”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揭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算法推荐技术传播的实质,引导受众在强化算法认知的过程中警惕错误价值取向渗透。
(二)拓展智媒技术赋能,挤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存植
尽管算法推荐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媒介环境,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不可动摇,这事关党的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以主流意识形态赋能算法推荐技术,纠正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偏差,从根本上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构筑算法推荐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第一,用好算法的价值导向功能。要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算法,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信息偏好以及传播机制,全面提升智媒的舆论引领能力。既要革新主流意识形态表达方式与表达载体,以沉浸式体现、虚拟化表达以及迎合性叙事传播效力,优化受众体验,又要根据算法推荐的内容特征,形成“信息—用户”图谱画像,建构智媒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与表达范式,有效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与史料论据,让“学术前沿”发声,让“历史依据”说话,提升权威信息的传播精度与推送频率,还要根据受众“画像”,分析其信息接收的虚拟环境与社交关系脉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加以整合,挖掘“四史”教育资源,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
第二,优化针对资本逻辑的整体管控。资本逻辑主导算法遵循“效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说明流量始终是其重要指标。单纯的追求流量虽然能够满足受众的感性需求,但随之而来也会产生智媒生态娱乐化、低俗化、片面化以及极端化的问题,无疑加大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风险。因此,既要创新商业算法,优化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建立健全资本干预机制,积极运用云技术、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又要引领企业建立起智媒传播内容的专业化审核队伍,把好信息传播入口关,主要审核算法推荐技术无法鉴别判断的敏感信息,强化企业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意识,让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无所遁形。还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为算法推荐的媒体平台提供必要的资助,实现对虚拟环境的把握掌控。
第三,加强算法设计者的教育引导。算法推荐技术承载着价值,在算法推荐技术运用之前,其源代码本身也蕴含了价值观,夹杂着设计者的价值认同,对算法的信息生产、内容筛选、形式表达以及扩散传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受众产生影响。既要加强算法设计者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提升算法设计者对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敏感度,又要对算法设计者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在算法设计中掺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更要塑造算法设计者的责任伦理,强化算法设计者的履职能力。
(三)加强智媒算法治理,遏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蔓延
针对算法推荐技术所产生的问题,必须加强算法推荐场域的监管,运用多种手段强化算法治理,确保算法推荐技术不被滥用。
第一,完善立法约束规制。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直接针对算法审查的专门法律,相关法律主要涉及《中国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数据安全法》等,间接影响算法的开发与应用。既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打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追究诋毁历史人物、歪曲历史事件等行为的法律责任,实现对信息传播的全方位管理,又要建立相应的网络调查工作机构,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采取系列整治行动,形成监管合力,从根源上将遏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纳入法治轨道。
第二,做好数字标准规范[9]。既要明确规范智媒平台信息传播的数字准则,针对特定的失责行为制定制裁方案,以法治手段要求算法设计团队遵循行业准则,又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追踪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过程,通过“信息溯源”,规范信息发布者的传播行为,更要鼓励算法自治,支持企业联合算法平台以及技术供应商等多方力量,建立自治组织,对信息生产、分发推送、隐私保护以及权利保障等运行秩序形成行业规范,在智媒行业联动中保障算法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防范化解机制。既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运用数字技术对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抓取与计算,对于模糊异构的非线性数据进行序列化处理,分析舆情动态及安全风险等级,精准研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形态与新动向,提升防范的精准度,又要建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舆论引导机制,针对已经造成影响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通过算法分析基本形态、言论性质、负面影响、扩散范围以及风险级别,做到快速分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治理提供依据。要建立算法反馈评估机制,运用算法推荐技术,建立起智慧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动态评估机制,反馈治理前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数据图谱,进而不断校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过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 (02).
[2]陈坤,刘雨.智媒时代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建构的算法风险及其应对[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02):128-135.
[3]庞祎晔,钱嫦萍.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1):116-121.
[4]葛彬超,郭怡菲.算法推荐场域历史虚无主义精准化渗透的策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89-94.
[5]邓喆,吕楚笛.智媒时代精准思政破解“信息茧房”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08):79-84.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21-04-01(01).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08).
[8]杨静娴,任彬瑶,单勇杰.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危害及应对[J].新闻爱好者,2022(04):96-99.
[9]洪晓楠,王坤平.智媒时代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表征、实质及其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1(02):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