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24-07-01 20:55刘小芳张向前
林业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长江经济带熵值法

刘小芳 张向前

摘要: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环境资源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总体综合得分区间分别为1.7506~1.8999、0.7122~0.8880和1.0093~1.2286,表明该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条件存在差异性。(2)五大维度中的绿色经济开放发展差异性显著,共享发展差异性最小。(3)各省市的开放发展指标权重均低于0.20,开放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短板。(4)五大维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时间和空间异质性。文章将评价研究聚焦于五大发展理念维度,弥补了现有文献对于五大发展理念在绿色经济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不足,丰富和完善了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强化林业监管和执法;建立绿色经济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共享绿色产业园区,推动绿色技术融合共享,从而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X321; 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38X(2024)3-028-23

基金项目: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项目“互联互通蓝图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中高速增长研究”(APEC201710),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新时代上海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syjc007),国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示范性人文产业学院公共管理学科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践基地建设”(22050509525164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green economy in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LIU Xiaofang1,2, ZHANG Xiangqian1,2

(1. Institute of Beautiful China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2.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Establishing a sound economic system for green development is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Chinas environmental, resource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in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ness and sharing, and the entropy value method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11 to 202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overall scores of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ere 1.7506-1.8999, 0.7122-0.8880, and 1.0093-1.2286,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region as a whole showe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which also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resource endowment, policy support and other conditions.(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een economy and open development among the five dimensions,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shared development were the smallest.(3)The weights of the ope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were lower than 0.20, and open development was a common shortcoming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in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4)There was temporal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green economy in th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y the five dimension in‐dicators. The article focu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dimensions, which mad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in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riched and improv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relevant policy insights were proposed: Building a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to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nhancing natural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forestry regul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setting up a green economy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and constructing a shared green industrial park and promoting the fusion and sharing of green technologies,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econom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provinces and cities.

Keywords: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green economy;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entropy value method

1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明确经济发展要实现绿色增长,以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确定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是推动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域。长江经济带发展仍面临着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何婷等,2022),其绿色经济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经济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有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基于此,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研究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评价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首先,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收集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相关指标数据;再次,基于熵值法分别进行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五大维度评价以及下游、中游、上游地区比较评价分析;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政策启示,以助力长江经济带省市向更平衡、更协调、更高质量的发展坚实迈进。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大多围绕着经济、环境、社会视角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五大维度评价以及下游、中游、上游地区比较评价进行全面分析,提供更加新颖而全面的研究角度。(2)指标选择上,通过系统地综合前人研究、政策文件和理论框架,构建一套全面而具体的指标体系,涵盖绿色经济的多个方面,有助于全面衡量长江经济带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目标。(3)理论应用上,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学理逻辑关系,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研究框架设计中,使得研究更具有理论深度,为长江经济带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文献回顾与评述

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带之一,其绿色经济发展对于中国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弥足珍贵的作用。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国内外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方面来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

2.1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Pearce(1989)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并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将绿色经济内涵定义为: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可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具有资源节约和社会包容性的特点。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总结归纳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1)从经济模式来看,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模式,且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Loiseau et al., 2016;张智光,2021);(2)从相互关系来看,绿色经济强调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的协调与平衡,不仅关注经济和生态层面,还考虑社会的进步发展,以三者共同发展来实现高质量发展(Merino-Saum et al., 2020;任相伟等,2020);(3)从系统来看,开发绿色资源、践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文明系统建设的重点(刘春蓉,2020),且绿色经济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商迪等,2020;S?derholm, 2020)。此外,发展绿色经济能够帮助人类应对环境挑战,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Zhang et al., 2022)。总体而言,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在传统产业经济的基础上,旨在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Georgeson et al., 2017)。绿色经济涵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高新技术领域产业的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经济绿色化和产业绿色化,中国亟需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低碳转型发展(邵帅等,2022)。

2.2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关于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1)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lekna等(2020)选取15个指标对波罗的海国家绿色经济水平进行测度,研究个体的环境、经济、社会维度对整体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时空变化;Hu等(2021)从生态绿化、经济绿化、社会绿化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张薇(2021)选取资源、经济、社会相关指标构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数学者构建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多是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入手,或从五大发展理念维度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高质量发展水平(陈国生,2022;王江涛等,2023),很少有从五大发展理念维度构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故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建立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研究。Vukovic等(2019)应用科学分析法、综合比较法、模糊集理论和模糊建模等方法构建区域绿色经济标准评价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徐晓光等(2021)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确定影响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因素与局部因素;林伯强等(2019)构建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框架并利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评价绿色经济效率指标;李清水等(2021)基于前景理论,利用多属性决策与优化模型规范化评价指标的异质性,以此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Ali等(2021)使用SWOT分析工具探索加纳的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弱点;Dong等(2022)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的双重模型评价中国2016—2020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Tao等(2022)采用熵值法对湖南省农村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熵值法作为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估手段,在综合评价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郭显光,1994;张卫民等,2003),对原始数据的处理比较灵活,可以适应不同类型和单位的指标数据(朱喜安等,2015)。故本文选择使用熵值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便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估各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可归纳为3个方面:(1)长江经济带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卢辉等(2022)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Yang等(2022)指出,绿色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核心内容之一,高质量发展时代的长江经济带需要继续优化节能减排的突出优势;李强等(2019)指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体现为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需要在经济增长中建立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并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以实现可持续的协同发展。(2)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发展特点。吴传清等(2018)指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呈两极分化特征,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各城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路径上表现出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与模式;绿色技术创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清洁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为经济结构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刘云强等,2018;苏科等,2021)。同时,绿色金融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为绿色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绿色投资和可持续发展(祁芳梅等,2022)。在环境治理方面,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改善成果(周清香等,2021)。汪侠等(2020)认为,长江经济带省市间的合作机制日益加强,形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合力;郭炳南等(2021)总结了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即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较低,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基尼系数分别呈现下降、增加、上升趋势。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的独特面貌,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经验。(3)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影响因素。张智光等(2023)指出,林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区域提供了绿色就业机会;陈思杭等(2022)通过实证分析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进步对绿色经济发展有长期正向促进作用;吴遵杰等(2021)指出,科技水平、技术进步、教育投入与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具有负面抑制作用。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其绿色经济样本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故基于数据可获得性与完整性等因素,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整体绿色经济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现有的评价研究多集中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对五大发展理念维度关注不足,缺乏对各指标权重的细致分析,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2)评价方法方面,研究过于依赖单一方法,熵值法的广泛应用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中尚未有明确的实证案例支持。(3)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当前研究尚未充分考虑区域异质性与协同性,对于省市间差异性及合作机制等方面研究仍较为有限。鉴于上述不足,本文全面建立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熵值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在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将充分关注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探索不同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特点。此外,通过合理权衡省市间的差异性与合作机制,以期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更为有益的实证支持。

3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五大发展理念概念、学理逻辑关系及其在指标构建方面的应用,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建立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其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变化。

3.1五大发展理念的概念与应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旨在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协调、可持续、创新、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共享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本质要求(陈金龙,2016;刘伟,2017)。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升华(韩振峰,2016;冯俊,2016);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经济社会的深刻认识(颜晓峰,2016)。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应用上看,五大发展理念开拓了治国理政新方略。熊晓林等(2016)指出,五大发展理念不仅着眼于现实、放眼于未来,更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方略;黄文俊(2018)指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此外,五大发展理念在学术领域亦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新洪(2017)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制定指标体系,评价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仇荣山等(2023)利用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总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运用到国家、社会、生活与学术等各方面。故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选取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有助于全面衡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目标。

3.2五大发展理念的学理逻辑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包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王钰鑫等,2016)。在理论角度上,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表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相互依存,分别担任着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和本质要求的角色(李建华等,2019)。在实践角度上,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关系表现为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王钰鑫等,2016)。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逻辑看,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一次综合性创新和升华,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齐卫平,2016),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阐释,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郑丽娟等,2020)。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为我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史丹等,2019)。基于此,构建五大发展理念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框架,为长江经济带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3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基于已有研究的指标选取基础,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3.1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从政策文件和指标文献两个方面提取依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政策文件依据。2014年颁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构建横贯东西、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沈尚,2016)。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周泓等,2016)。近年来,随着“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和《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等政策出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愈发受到重视,政策文件中提到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污染治理,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等内容(刘保林,2021;常纪文,2022)。这些政策文件为评价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了清晰的政策背景,文件中多次提及创新驱动、城镇化、对外开放、绿色生态、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生态环保与污染治理等关键词,为确保后续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上述高频关键词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参考依据。

(2)指标文献依据。关于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评价中,学者们针对绿色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等不同研究对象,划分了不同的指标维度。Growth等(2011)以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指标维度评价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增长水平,石震等(2018)通过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效益、经济运行质量维度来评价绿色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不再将评价指标局限于单个经济指标或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指标维度上,如欧进锋等(2020)、刘波等(2020)利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来划分指标维度,以此来建立指标体系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以长江经济带省市为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关注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创新与共享发展亦是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故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参考学者们的指标选取与研究结果,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指标划分维度,并从中选取相关二级指标,构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2指标选择

立足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照指标选取的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原则,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创新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是制约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迫切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故通过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评价维度确立了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专利授权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与技术市场成交额6个二级指标(汪凌等,2023b)。

(2)协调发展。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协调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区域板块间融合发展的关键。因此,从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两个评价维度选取GDP增长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与城乡居民消费比(石震等,2018;刘波等,2020)6个二级指标来衡量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协调性水平。

(3)绿色发展。绿色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约占全国的40%,水库、河湖等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环境污染与污染治理三个评价维度确定6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森林面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危险废物产生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Growth et al., 2011;邢霞等,2023)。

(4)开放发展。开放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对于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从对外贸易、旅游开放、合作投资三个评价维度,选定贸易差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国际旅游收入、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数、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为对应的6个二级指标(张震等,2019;欧进锋等,2020),更好地反映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5)共享发展。共享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目的在于产生更多社会福利与生态福利,造福人民和自然。新发展阶段下,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强调人民共享发展果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故从社会保障与教育发展两个评价维度,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教育预算支出强度、公共图书馆数量6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共享发展水平(钱丽等,2023)。

3.4研究方法

采用熵值法计算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各评价指标权重,确保评价指标赋权具有客观性而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3.4.1指标权重测度方法选择

梳理相关文献研究可知,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主观赋权法是一种常用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依赖于专家和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但权重的确定依赖于专家主观判断,可能存在个人偏见或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兼顾客观环境,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和准确(李刚等,2017);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常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用于确定不同准则之间的权重和选择最佳方案,然而该方法可能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的方法,适用于多指标决策问题,但主成分通常难以直接解释,不如原始指标具有直观的实际意义(任静,2012);熵值法(Entropy Method)是一种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适用于多指标决策问题。相较于其他方法,熵值法不需要专家主观判断,可以减少主观性带来的影响,考虑指标之间的多样性和分散程度,能够更好地反映指标之间的差异(朱喜安等,2015),有助于更客观地评价不同省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刘智慧等,2016)。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计算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

3.4.2熵值法计算步骤

4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年鉴等获得研究数据,对选取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4.1数据来源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黄金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1年相关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长江经济带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相关省市统计年鉴,其中缺失数据用插值法补齐。

4.2描述性统计

基于已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1年间相关的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原始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X1~X6是创新发展指标,从整体来看,指标体系内各指标差异显著,其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X1)、专利授权数(X4)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X5)有较为显著的标准差,反映各地区的创新发展有较大差异。X7~X12是协调发展指标,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60446.23元,接近于2021年的全国人均生产总值80976元,表明所选择的长江经济带数据具有典型的绿色经济特色。GDP增长率(X7)均值为8.69%,即在2011—2021年之间每年GDP都在以8.69%的速率稳定增长,这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相符。同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X8)、城镇化率(X10)、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X11)、城乡居民消费比(X12)都处于整体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城乡差距与收入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协调性愈来愈好。X13~X18是绿色发展指标,其中差异较大的指标为森林面积(X13)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X17),显示出近年来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但不同地区之间仍有差异。X19~X24是开放发展指标,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数(X23)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X24)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导致外商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态势不同,也可能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外投资环境的影响。X25~X30是共享发展指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X27)均值为3605.96万人,比最小值629.00万人约多了五倍,教育预算支出强度(X29)均值为16.72%,公共图书馆数量(X30)平均有110.34个,显示出我国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突破,反映了我国社会资源和服务的共享情况稳中向好,与我国共同富裕发展形势的事实相符。

4.3典型事实分析

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知,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下中上游阶梯型发展态势。表3和《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2022)》的数据显示,上海以龙头优势领先于其他省市,在整体发展上呈现相对均衡,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但生态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显著,2022年全省GDP居全国第二位,人均GDP位居全国之首。浙江在质量和创新方面表现优异,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推进将带来更显著的经济成果。重庆需关注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湖北应加强绿色发展。安徽在未来发展中应明确定位,发挥优势。四川可利用成渝双城圈机遇,注意解决内部极化问题。湖南需加强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江西在经济增长方面有待突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经济和城市发展创新。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为本文提供了具体的数据支撑,可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省市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原因,为政府等主体机构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参考。

5实证分析

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进行综合评价、五大维度评价以及下游、中游、上游地区比较评价分析,并进行异质性分析。

5.1面板数据相关检验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变量使用方差膨胀因子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方差膨胀因子最大值为4.13,最小值为2.56,均值为2.83,全部小于5,意味着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5.2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测算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与排名结果如表4所示。2011—2019年期间,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均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于2019年达到最高值,为0.3618;2020—2021年期间,由于国内外疫情形势严峻,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021年的综合得分均值降到最低,为0.3156。观察综合得分极差值,最大为2011年的0.4866,最低为2017年的0.3890,可见2011—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2018—2021年期间的极差值保持在0.38~0.45的范围内浮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比较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的江苏、上海、浙江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较高,始终位于前3名,排名较为稳定,综合得分介于0.4388~0.6547之间,是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中江苏排名长期维持在第1名,而长江中上游的江西、贵州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排名较低,在9~11名之间徘徊,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分别将2011—2021年间的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的综合得分进行汇总,得出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的总体综合得分区间分别为1.7506~1.8999、0.7122~0.8880、1.0093~1.2286,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总体综合得分高于长江经济带中游、上游地区,长江经济带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政策支持力度也更大,而西部地区则可能受限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导致绿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故而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减格局(黄磊等,2019)。

5.3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评价

通过实证研究计算整理得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21年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权重与雷达图,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图2从五大发展维度分析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指标的权重变化较为平稳,开放发展指标权重波动幅度较大,权重曲线呈现“W”型结构,其权重从2019年的0.2170增长至2021年的0.3157,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的国际贸易与旅游出现重大波动,使得长江经济带省市更加重视开放发展。创新是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2011—2021年期间,创新发展指标权重占比较高,呈“M”型结构,可看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创新发展,创新为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了基础保障。绿色发展指标权重波动幅度较小,在0.1833~ 0.2328之间浮动,呈“W”型结构,而2018—2021年期间的权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治理需进一步落实,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基础。协调发展指标权重明显低于绿色发展,呈现“M”型分布,201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之后,2017年的协调发展权重开始上升。同时,由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比较评价可知,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东西”地区差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共享发展指标权重在五个维度之间所占权重最低,权重曲线呈“M”型结构,其权重值位于0.1093~0.1453区间,对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最小,其中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协同不足、人才流动和培养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图3的雷达图反映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子系统内部差异。2011—2021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发展权重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其差异性最大,其次是创新发展,而后依次是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相较而言,共享发展差异性较小,在这11年间的权重变化波动不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各省市的自然资源、对外交通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重点产业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开放发展能力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现在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阶段,各省市间的共享发展差异不会太大(李梦欣等,2019)。由此说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发展上升空间很大,需重点提升部分欠发达省市的绿色经济共享与协调发展能力,坚持生态优先,以创新为手段,不断开放发展,缩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

5.4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比较评价

应用熵值法测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1—2021年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维度指标综合权重,并绘制雷达图,如图4所示,分别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绘制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雷达图(图4a、图4b、图4c),评价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五大发展维度的优劣势和基本情况。

从图4a比较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海绿色经济的创新发展指标权重最高,创新能力较为领先,绿色发展稍落后于江苏,协调发展指标权重最低,与其他三省有较大差距,是上海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较之于长江经济带下游其他省市,江苏的共享、绿色、开放发展指标权重最高,在其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做出了较大贡献,创新发展较为落后。浙江绿色经济五大维度的发展较为平稳,在创新发展上领先于安徽与江苏。安徽的五大维度指标权重分布最为平稳,协调发展维度优于其他省市,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从图4b比较湖北、湖南与江西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湖北的共享发展与协调发展领先于湖南和江西,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指标权重较低,可加大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投入,助力湖北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绿色经济的开放发展与绿色发展维度较为领先,但与湖北和江西的差距不大,共享发展指标权重较低,有一定的进步空间。江西的创新发展指标权重最高,可看出2011—2021年绿色经济发展中,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的协调发展与开放发展较差,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五大维度均衡发展。

从图4c比较四川、重庆、贵州与云南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四川的绿色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其开放发展相对领先,其余四大维度发展与其他省市水平较为接近。重庆绿色经济的五大维度发展差异较大,其协调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共享发展却远落后于其他三省。贵州的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较为优异,协调发展是其短板,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市接近。云南在创新发展维度较为突出,绿色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省市。

综合比较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海、江西、云南的创新驱动成效优异,安徽、四川、重庆的协调发展效益较为显著,上海、江苏、浙江的绿色发展较为领先,四川、江苏、浙江的开放发展居前,湖北、江苏、江西的共享发展程度较高。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创新发展指标所占权重较高,均重视绿色经济创新发展,而开放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短板,各省市的开放发展指标权重均低于0.20,可能的原因在于:创新有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呼吁以创新引领发展(汪凌等,2023a)。同时,由于上游、中游、下游各地区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差异,可能受到地理位置、政策环境、交通条件、外部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制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开放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5.5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五大发展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内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别对其进行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检验。其中,选取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作为解释变量,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

5.5.1空间异质性检验

利用分组回归法对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创新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且三个地区的值都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上游地区更为依赖科技和创新体系,使得创新对其绿色经济发展有更大推动作用。中游地区虽稍逊一筹,但仍具有一定实力,对绿色经济的影响次之。下游地区创新投入相对滞后,使其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较小。协调发展对中游地区影响最大,下游地区次之,而上游地区不显著,可能由于湖北等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战略节点作用,更加注重协调发展,而下游的显著性影响较小,可能是因为下游地区的产业、经济等互补性较强。对于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变量,上游地区在绿色、开放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是因为其创新基础促进了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对中游地区影响较大。下游地区在绿色和开放发展方面相对较弱,但在共享发展方面表现较好,可能由于下游地区的整体经济形势较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且资源开发强度大,需要更多的环境保护政策支持。从整体分析结果来看,下游地区的共享发展显著性水平最高,而开放发展显著影响着上游、中游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是促进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5.5.2时间异质性检验

近年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长江经济带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主要研究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2016年明确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因此时间异质性分析以2016年为时间节点,时间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2011—2016年和2017—2021年两个时间段内,五个变量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变量在两个时间段内均对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011—2016年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2017—2021年更加显著,而2017—2021年的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比2011—2016年更加显著。这可能是因为2016年之前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2016年之后国家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和制度改革来保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且近年来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使得长江经济带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6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建立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比较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经过思考与讨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6.1研究结论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评价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出四点结论。

第一,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省市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18—2021年极差值保持在0.38~0.45的范围内浮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江苏、上海、浙江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始终位于前3名,江西与贵州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在9~11名之间徘徊。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的总体综合得分区间分别为1.7506~1.8999、0.7122~0.8880、1.0093~1.2286,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总体综合得分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

第二,从五大维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开放发展差异性最大,其次是创新发展,而后依次是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相较而言,共享发展差异性最小。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1—2021年的绿色经济开放发展指标权重波动幅度较大,其权重值在0.2170~0.3157之间波动,权重曲线呈“W”型结构;创新发展指标权重占比较高,其权重值区间为0.2079~0.2592,呈“M”型结构;绿色发展指标权重波动幅度较小,其权重值区间为0.1833~0.2328,呈“W”型结构;协调发展指标权重值区间为0.1376~ 0.1966,明显低于绿色发展,呈“M”型分布;共享发展指标权重区间为0.1093~0.1453,在五个维度之间所占权重最低,权重曲线呈“M”型结构。

第三,从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地区比较来看,开放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短板,创新发展是共同优势。各省市在绿色经济五大发展维度上各有优劣势,上海、江西、云南的创新驱动成效优异,安徽、四川、重庆的协调发展效益较为显著,上海、江苏、浙江的绿色发展较为领先,四川、江苏、浙江的开放发展居前,湖北、江苏、江西的共享发展程度较高。而各省市的开放发展指标权重均低于0.20,开放发展存在明显短板。

第四,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下游地区共享发展显著性水平最高,而开放发展显著影响着上游和中游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是促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时间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2011—2016年和2017—2021年两个时间段内,五个变量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正向显著影响,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在2011—2016年间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显著,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在2017—2021年间更显著。

6.2讨论

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五大发展理念维度,探讨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并完善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五大发展理念的学理逻辑关系,将五大发展理念有机融入研究框架设计中,拓展五大发展理念在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使得研究更具有理论深度。

(1)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郝国彩等(2018)、周杰文等(2018)的研究结论相符,这些研究均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呈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递减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细分为五个层次来评价,较之于张薇(2021)选取的资源、经济、社会三个评价维度,本文更全面地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考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更有助于维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增长。

(2)实证检验发现,五大维度中的绿色经济开放发展差异性最大,共享发展的差异性最小,较之于吴遵杰等(2021)指出对外开放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以及卢小兰等(2020)认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共享发展近乎同步、其空间相关性和区域差异较小的结论,本文研究结果与两者之间具有相似之处。

(3)进一步测算表明,开放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短板,上海、江西、云南的创新驱动成效优异,安徽、四川、重庆的协调发展效益较为显著,上海、江苏、浙江的绿色发展较为领先,四川、江苏、浙江的开放发展居前,湖北、江苏、江西的共享发展程度较高,这与袁亮等(2023)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同时也体现跨区域协同合作发展较难,亟需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长江经济带省市区域平衡发展。

(4)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在2011—2016年间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显著,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在2017—2021年间更显著。这与王军等(2017)的结论相似,说明五大发展理念可以指导经济稳定增长。而与王江涛等(2023)认为五大发展理念对于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样重要的结论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和数据维度不同,国家层面数据和长江经济带层面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五大发展理念所产生的影响不同。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停留在省市整体区域层面,未进行细化的城市群评价与城市圈经济效应分析,今后研究可以聚焦于长江经济带的几大城市群,使其绿色经济评价更加细致全面。第二,由于2011年之前的指标数据比较久远且存在部分缺失,故仅选取了2011—202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续可随时间推移来增加近年来的测度时间段,以便更清晰地观察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情况。

6.3政策启示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研究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以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长江经济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结合相关研究结论,提出四点政策启示。

第一,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故亟需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政府可设立跨区域合作机构,旨在促进各省市之间的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应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加强省市间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引导长江经济带东部区域企业跨地区经营,面向中西部地区,加大绿色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廖文龙等,2020),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

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强化林业监管和执法。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始终是一个居高不下的重点问题,为有效维护生态平衡,亟需强化林业资源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森林资源的巡查和管理,确保林地的合理使用,防范非法砍伐和滥伐。同时,推动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林业企业采用可持续经营模式,鼓励生态友好型的林业管理实践(邱香等,2023)。此外,应加强对林业从业者的培训,提高其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建立绿色经济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实证研究可知,开放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短板,可设立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合作区或示范区,提供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集聚,共同开展绿色经济合作与创新。同时,各省市应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和外国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引进、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提升绿色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建设共享绿色产业园区,推动绿色技术融合共享。研究结果证明,共享发展的差异性与贡献率最小。可通过建设共享绿色产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降低环境成本和资源浪费,实现绿色产业的高效利用和共同发展。同时,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盟或平台,促进省市与企业之间绿色技术融合和共享交流,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移和专利共享,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实现技术的融合和共享,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省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资源融合共享、环境融合共赢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常纪文.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进一步促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J].中国环境监察, 2022(12):34-36.

陈国生.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湖南社会科学, 2022, 214(6):58-63.

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 2016(1):4-8.

陈思杭,雷礼,周中林.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 39(10):52-60.

冯俊.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 10(1):5-9.

郭炳南,唐利,张浩.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随机收敛[J].生态经济, 2021, 37(11):46-53.

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 1994(6):56-60.

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67-70.

郝国彩,徐银良,张晓萌,等.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及其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5):75-83.

何婷,成长春.习近平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 2022(6):21-29.

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及其空间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8):40-49.

黄文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宪法修改贯彻“五大发展理念”[J].法律适用, 2018(9): 17-19.

李刚,李建平,孙晓蕾,等.兼顾序信息和强度信息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7, 25(12):179-187.

李建华,江梓豪.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价值[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 5(2):30-36.

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 2019(5):26-40.

李强,韦薇.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质量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研究[J].软科学, 2019, 33(5):117-122.

李清水,李登峰,李辉,等.基于前景理论的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多指标评价[J].运筹与管理, 2021, 30(6):118-123.

廖文龙,董新凯,翁鸣,等.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碳排放交易、绿色创新与绿色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 2020(6): 159-173.

林伯强,谭睿鹏.中国经济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J].经济研究, 2019, 54(2):119-132.

刘保林.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1+N”规划政策体系有关情况[J].中国产经, 2021(23):14-25.

刘波,龙如银,朱传耿,等.江苏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 2020, 40(8):104-113.

刘春蓉.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发展林区绿色经济——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论》[J].林业经济, 2020, 42(4):103.

刘伟.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体会[J].管理世界, 2017(12):1-7.

刘云强,权泉,朱佳玲,等.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2395-2406.

刘智慧,刘珉,陈文汇,等.常用评价方法比较及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方法选择[J].林业经济, 2016, 38(2):15-20.

卢辉,徐辉.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22, 38(14):101-104.

卢小兰,张可意.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变特点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 50(24):304-317.

欧进锋,许抄军,刘雨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 2020, 40(6):77-86.

齐卫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J].理论探讨, 2016(3):107-110.

祁芳梅,裴潇,叶云.环境保护、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22, 38(13):160-164.

钱丽,魏圆圆,肖仁桥,等.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 2023, 42(4):110-124.

邱香,林伟明,何世祯,等.林业产业政策能否提升中国出口木质林产品质量?[J].林业经济, 2023, 45(1):35-57.

仇荣山,殷伟,韩立民.中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类型区划分[J].统计与决策, 2023, 39(1):103-108.

任静.提高多指标决策客观性的赋权方法[J].管理评论, 2012, 24(5):160-169.

任相伟,孙丽文.绿色经济的内涵、演化逻辑及推进路径——基于经济—生态—社会复杂系统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2):88-93.

商迪,李华晶,姚珺.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概念内涵与研究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 42(12):134-151.

邵帅,范美婷,杨莉莉.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 2022, 38(2):46-69, 4-10.

沈尚.长航局八大举措加快黄金水道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6, 16(8):3.

石震,李战江,刘丹.基于灰关联—秩相关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18, 34(11):28-32.

史丹,李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国际比较[J].东南学术, 2019(5):169-180.

苏科,周超.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 2021(5):71-79.

汪凌,邹建辉,高心仪.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J].统计与决策, 2023a, 39(22):117-122.

汪凌,邹建辉,刘淑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空间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23b, 39(18):97-102.

汪侠,徐晓红.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区域差距[J].经济地理, 2020, 40(3):5-15.

王江涛,黄立玮,周维第.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识别[J].统计与决策, 2023, 39(4):95-100.

王军,李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新解——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测算与对比[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 38(7):3-13.

王钰鑫,周利生.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J].理论月刊, 2016(8):21-27.

吴传清,宋筱筱.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及效率评估[J].学习与实践, 2018(4):5-13.

吴遵杰,巫南杰.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超效率SBM-ML-Tobit模型的分析[J].城市问题, 2021, 306(1):52-62, 89.

邢霞,张杰飞,李洁,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以黄河流域为例[J].生态经济, 2023, 39(10):156-163.

熊晓琳,王丹.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71-74.

徐晓光,樊华,苏应生,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38(7):65-82.

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1):5-10.

杨新洪.“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深圳市为例[J].调研世界, 2017(7):3-7.

袁亮,祁煜智,何伟军,等.新发展理念下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空间关联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10):1993-2005.

张薇.我国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21, 37(16):126-129.

张卫民,安景文,韩朝.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6):115-118.

张震,刘雪梦.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 2019(6):20-31, 70.

张智光,杨加猛,谢煜.中国林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40年:历程、规律与展望[J].林业经济, 2023, 45(6):77-96.

张智光.绿色经济模式的演进脉络与超循环经济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1):78-89.

郑丽娟,何友鹏.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五大发展理念审思——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话语体系[J].学习论坛, 2020(7): 20-26.

周泓,刘洋,张雪瑶,等.生态优先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初步解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 41(6):191-192.

周杰文,蒋正云,李凤.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 2018, 34(12):47-53, 69.

周清香,何爱平.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21(1):13-24.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 2015(2):12-15.

Alekna R, Kazlauskien?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Baltic countries [J]. Economics and Culture, 2020, 17(1):150-163.

Ali E B, Anufriev V P, Amfo B. Green economy implementation in Ghana as a road map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rive: a review[J]. Scientific African, 2021, 12:e00756.

Dong C, Yang Y.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based on the dual model of entropy value method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2022, 6(4):38-44.

Georgeson L, Mark M, Martyn P. The global green economy:a review of concepts, definitions, measurement methodolog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J].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017, 4(1):e00036.

Growth G, Countries D. A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J].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 41:25-26.

Hu S L, Zeng G, Cao X Z, et al. Do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8(11):6111.

Loiseau E, Saikku L, Antikainen R, et al. Green economy and related concepts:an overview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39:361-371.

Merino-Saum A, Clement J, Wyss R, et al. Unpacking the green economy concept: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40 definition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42:118339.

Pearce D.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a report [M]. London: Earth Scan Publications Ltd, 1989.

S?derholm P. The green economy transition: the challenges of technologicalcChange for sustainability [J]. Sustainable Earth, 2020, 3(1):6.

Tao Z, Xiang G C. Empir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take Hunan Province, China as an example[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22, 81(4):268.

Vukovic N, Pobedinsky V, Mityagin S, et al. A study on green economy indicators and modeling:Russian context [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7):4629.

Yang Y F, Wang H R, Wang C, et al. Model-based 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9 to 2018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1:109071.

Zhang L, Xu M, Chen H, et al. Globalization, gr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state of the art review for practicalim‐plications [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10:870271.

(责任编辑康燕)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长江经济带熵值法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江西稀土产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