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摘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但当下的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着只重视物质供培、以成绩为尊、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班家庭积极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养教并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采用积极教养方武等新途径,以期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家庭积极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中国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4-0009-03
健康的心理是一种稳定的内心状态,是指人们在面临困境或障碍时不会心理失衡,并能及时采取正确行动来解决问题的状态。当代高中生学业重、压力大,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顺利完成学业、保持长足发展的基本条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影响。其中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点,家长担任了孩子启蒙老师的这一重要角色。可以说,家庭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同时,现在的高中生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像一把双刃剑,许多家长不能应对网络带来的负面挑战,在与孩子沟通时产生不畅,对子女的精神需求知之甚少,家庭带给孩子的正面教育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如何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确保高中生心理健康,是当下众多家庭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积极教育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张关注个体的优点和潜能,提倡学生应当德智体美劳并举,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幸福感、品德等多个层面来提高其心理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切实提升。因此,本文以家庭积极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索优化家庭积极教育的新路径。
一、家庭积极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学习习惯都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家庭作为学校之外的主要教育阵地,其教育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融合了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家庭积极教育对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有利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及时疏导高中生的负面情绪,调节其心理状态
高中生的压力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业成绩、升学选择、社交关系、家庭关系等等。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影响着高中生的思维和行为,其思想和心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家长应更重视家庭积极教育的作用,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通过放松训练、积极思想训练等来帮助孩子应对压力,并学习接受失败和挫折,以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这样有助于缓解外部消极因素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其心理健康成长,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敢于接受挑战,进而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
(二)提升高中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高中处于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需要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父母作为高中生最亲近的人,可以帮助其认识并接纳自身身体与心理的变化,从而形成正面、健康的自我形象与自尊心。家庭积极教育可帮助学生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能力、潜能和价值有更清晰地认知。同时,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中的情绪管理、时间管理方法,可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心理调适技巧,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也能游刃有余。
(三)帮助高中生提高社交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交范围越来越广,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家庭积极教育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是会被当下的环境所影响的,鼓励个体建立良性人际关系。这一理念可帮助学生学到更多健康、有效的社会交往技巧,如如何与人沟通、遇到冲突如何解决、团队合作如何分工等,这些社交技能对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都大有裨益。父母可通过日常生活相处的事件举例,使学生学会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与情绪,使其认识到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子的,为学生建立积极、包容的家庭环境,增强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二、家庭教育在提升高中生心理健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进步,许多家长逐渐意识到家庭积极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日常生活将价值观、家庭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但在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教育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重视物质供给,忽略心理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比例不断上升,许多父母过分照顾学生生活起居,使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物质方面没有原则地满足子女,对孩子行为也放任不管,造成一些高中学生过于自我、抗挫折能力差的情况。高中生除了要面对学习任务外,互联网带来的负面信息也对其造成心理干扰,家长若不能及时给予引导,提高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必然会导致高中生陷入思维误区,逐渐形成自私、任性、傲慢、遇事不敢担当等不良品行,从而心理问题频发,甚至可能会误入歧途。部分家长这种“重养不重教”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利于高中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重视“智育”,忽略道德培养
高中阶段在整个求学生涯中是至关重要的,但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分注重智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以成绩为尊,对品行却要求不高。不管孩子是否学业饱和,都会给其买各种学习资料,报学科辅导班,使其承受更大的学习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对子女抱有期待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忽略高中生能力的心理健康,剥夺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以放弃自身个性发展为代价来换取优异成绩,这种期望对本就精神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就像一把枷锁,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学生在高度压力下会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恐惧家长失望的表情,只顾埋头学习,对生活和品质培养充耳不闻,进而形成胆小自卑的性格,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特质,必然对心理健康无益。
(三)家庭教育环境较差,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整日吵闹,有的家长对子女很苛刻,或者习惯讽刺、挖苦孩子,不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形成少言寡语、内向封闭的性格。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喜欢口头讲大道理的方式,而不是用自己的正面行为来做表率,这就会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不服从管教,进而导致矛盾频发。还有些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还抱着“不打不成材”的错误教育理念,动辄通过体罚来代替教育。也有不少家长采用打压式教育,把子女的不足之处无限夸大,忽略其身上的长处和潜力。甚至有的家长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子女身上,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这种棍棒式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压迫式的家庭氛囤下,高中生往往会自我否定,自信心遭到严重打击,得不到肯定、鼓励和关爱,也无法正常表达爱,控制力较差,容易妄自菲薄,遇到事情容易冲动,部分学生甚至会逐渐心理扭曲,带来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三、家庭积极教育提升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
家庭积极教育不仅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助力。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等理论融人家庭教育中,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的效果,培养当代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养教并重”,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要想保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家长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而且要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他们,要遵循“养敦并重”的原则。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的成长空间,不要一味地满足高中生的物质需要,改变“包办式”的教育方法,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让高中生学会独立,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去解决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一来,高中生会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至于过于骄纵,任性自我。此外,家庭积极教育理念提倡家长要积极投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投入,重要的是行动上的支持。家长可以建立家庭规则和责任制度,鼓励高中生在休息时投入到家庭生活和家务劳动中,并及时肯定孩子,培养其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意识,成为生活和学习中的佼佼者。
(二)降低期待,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家长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对其给予尊重,而不是一味让其按照自己的安排来生活。对高中生的期望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其实际能力来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保证期望值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人格发展规律相适应。
家庭积极教育借鉴了积搬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特质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体系。这套体系总结了六种人性美德,即智慧、仁慈、公正、勇敢、节制、超越,这六种美德又与个体人格中的24种人格优势互相对应。这些人格优势汇聚成了个体的积极品质系统,也是个体获得美好品德的关键途径。
家庭积极教育理念认为美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同等重要,忽略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并不可取。家长应改变理念,将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在繁重的学业之外,带其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由空气,到博物馆和科技馆去感受艺术之美,走进社会中去感受他人的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庭话动,引导高中生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谐共处,养成良好品德。
(三)创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采用积极教养方式
家庭积极教育理念提倡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拥有较好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即有较强的自尊、自信、效能感以及自我对应的能力。在家庭积极教育中,家长的正面示范是最有效果的,唯有家长先树立起积极自我观,才能实现高中生积极自我的培养。
首先,采用积极态度,形成积极认知。人的认知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认知是面对不良事件时,用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来进行解释。家长应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积极的态度,尤其在面对高中生进行家庭教育时。如果对学生成绩或其他事情不满,不要一味地责备、讽刺或是直接,而应以正面、积极的认知去解决问题。这种积极认知可以帮助高中生遇到成长难题时也能乐观面对,为了梦想而努力,进而提升自我满意度。
其次,善于积极表达,保持积极情绪。在家庭积极教育中,家长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对学生积极解释,并进行积极表达。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在遭遇挫折时,家长鼓励且积极的话语,能使他们有勇气战胜困难。在其取得进步后,家长也应适当的赞扬,使他们更有动力。但积极地表达并不代表子女犯错时不批评,它是指避免采用强势、打压式的负面批评方式来加剧冲突,是在调整情绪后通过尊重、平等的对话来解决问题。这种积极的正面表达,会使高中生拥有喜悦、骄傲、被尊重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另外,发掘优点特质,追求积极成就。家庭积极教育提倡用“发现”的目光来看待子女,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家长应避免以往的打压式教育,而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不断强化这些优点。发现了这些闪光点后,家长要帮助子女去培养、利用这些优点,针对那些较为突出的优点,更要肯定和夸赞,增强高中生的自信心,进而利用这些优点和特质不断进取,在持续被肯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成长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积极教育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的理念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规律十分契台。家长应将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念应用于家庭教育中,结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积极的人生观来帮助其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稳定、包容的家庭学习环境,使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在成长的过程中回归自我,不断健全人格,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快乐成长,并拥有持续获得幸福的能力。
(责任编辑: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