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水口镇(原水口乡)集镇在夜合社区,旧名公款。为什么叫公款,无人知晓。家的所在长冲村,距公款约五公里。家里有几亩薄田、几亩坡地,那是我们一家五人的所有财富。小的时候,去公款就是上街的意思,那是令人羡慕的事儿。公款象征着繁华,象征着城镇,更远的县城,大城市只能停留在想象中,书本里,抽象而模糊。
在那久远的岁月里,陪父母去公款卖过鸡蛋,卖过粮食,采购过年货。在喧嚣的人群里,我们和相遇的亲戚、邻居交谈、闲聊,在东家长西家短的话匣子里度过童年。
现在看来,当时的公款场镇真是太小了。场镇围绕一块青石板斜坡延展开来。石板不过数百平方,却是全乡赶场的重要场所,每月的三六九就是全乡的赶场日,数百人、上千人不等在这里吆喝、交易,卖自己盛产的,买自己需要的,各得其所,这是乡镇最原始的商业,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石板坡的西方建有几间大瓦房,那就是乡卫生院,院长、医生、护士、药房加在一起,也就三五个人,撑起了全乡的卫生事业。南边一长溜瓦房是乡供销社,一长排柜台销售各类糖果、布匹、衣服、锅碗瓢盆等日杂百货,偶尔也有如收音机、手表等在当时看来是奢侈品的时潮产品和电器,是全乡一万多人的购物天堂。供销社对面是高高在上的合作商店。说是高高在上,是因为合作商店的房子地势高,去合作商店,要穿过供销社门口的街面,再拾阶而上,登上十余步台阶才能跨进合作商店的大门。另外的缘由是合作商店的房子空间高。合作商店在面积上没有供销社的大,但内空高。其居高临下,给供销社以威压的感觉。合作商店主要销售布匹、衣服、床单被套等,是全乡妇女爱去的地方。
石板坡的北面是一家农房。旁边则是一条通向政府的大路,大路边有一家生意红火的铁匠铺。各村的农户在农忙之前,都要在这里打锄头、镰刀、钉耙等农具,为一年的农事备好工具,以期干活时省时省力。平时,则不时在这里打一打菜刀、篾刀等日常需要的铁器。这家铁匠铺,我时常关注。倒不是我家常在他家打铁器,而是我爷爷是乡里有名的铁匠。在本村的自家院子里开了一家铁匠铺。附近几个村的农户都去爷爷那里打农具和铁器。两个铁匠惺惺相惜,有时会在场镇附近的小酒馆里,喝上两盅,切磋一番技艺。在半醉半醒之间,各自归去。
从铁匠铺从发,顺着大路往前走,路的外边有一缝纫店。乡里的村民想做一两件新衣服,通常会去那里。谁家结婚嫁女,准备嫁妆,自然少不了这家的主人。据说,这家的主人在广东进过大的服装厂,会剪最新潮的款式。是乡里少女们热捧的对象。过缝纫店,前面就是农地,种菜、种菜籽(方言,即油菜)、种稻谷。你以为场镇就结束了。那你就错了。走上三五分钟,会有几栋房子,一段围墙。那是镇中学,虽然教学质量普通,但也有几百学生。现在仅有百余人,多数学生已进城读书。
中学背后是粮站。现在已废弃不用。当时可是全乡卖粮晒粮的重要场所。偌大的晒坝,围着几栋粮库,如一个四合院。记得一次我陪母亲去上公粮,粮站的工作人员说,稻子还有水分。让我们在晒坝里再晒一晒。结果一晒就是一整天,直到夕阳西下,才被粮站收缴入库。我和母亲早已饿得前心贴后背,拖着无力的双腿,走上五公里的归途。那次记忆,真是让我刻骨铭心。
粮站紧挨着乡政府。乡政府当时是两层楼的瓦房,算是非常不错的建筑。我很少去过。只记得考上大学后,在那里打过一次证明。政府后面则是乡电影院,是全乡的狂欢之地。在缺乏娱乐的时代,能看一场电影,则可以快乐一个月。一年春节,电影院放《少林寺》。电影院里外人山人海,电影院连场放,还是被观众挤坏了大门。附近土地种上的洋芋被人群压死不少。农民在那里骂人也无济于事。
石板坡东边是一片梯田。梯田边的农户居于石板坡的最高处。我们赶场时,常常看见一家人站在或蹲在门口,端着一碗面条或者是稀饭放着几块咸菜,边吃边看赶场的热闹场景,如看一场人生剧目。
梯田边,也就是合作商店背后是条大路,是我们回家的必经之路。我们会路过一家乡政府兴办的小企业。企业的负责人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几年时间,这家企业就垮掉了。如今早已踪影全无。接着走,大路外边则是全乡最大的水库,叫大湾水库,是县水电局发动双江区青壮年劳动力费时两年修建而成。是满足水口、复兴、双江三个乡镇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地。走出大湾水库堤坝,公款则不再是公款,在村民心中,赶场就彻底结束了。扑面而来的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和高低起伏的田地,干不完的农活,过不完的日子。
此地为何名曰公款?我查阅县志和县情书,对此地名,历史并无记载。询问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学校教师,无人能讲清。一天,遇见一个曾经在政府工作多年的退休干部。他讲了一个说法。明清时期,公款附近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棒老二(土匪)猖獗,却有一条云安古镇经双江去万州(原万县市)的官道。云安是有名的盐都,盐巴销往川陕鄂湘等地。一次,二十余人的转二哥(挑夫)队伍运送官盐路过公款,被棒老二哄抢一空。转二哥们向棒老二们求情,说这是官盐,是公款,动不得!棒老二们不为所动,哄抢之后,钻进茫茫林海,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公款附近的棒老二多是周边乡村的贫苦村民,土地贫瘠,缺衣少吃,无法谋生,便占山为王,成为棒老二,靠此官道打家劫舍养活。解放后,该镇的长冲、华家、老林、石佛、水口等村依然还有若干棒老二洞保存完好。可以证明,在一段时间,这里的棒老二是何等兴盛。官府拿他们毫无办法。自此,“公款”一词成为这里的地名。
时至今日,水口镇已经纳入云阳县城“四街四镇一体化”建设范畴,建有水口数智森林小镇(工业园区组团)、数据谷、外环大道等重要产业平台和基础设施,成为云阳县城50 万人口中等城市的重要组团。昔日仅有数百人的公款场镇已成为历史,常常出现在笔端,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作者简介:
叶仁军,重庆云阳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重庆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地方志学会会员。在《四川日报》《重庆晨报》《中国诗歌网》《上游新闻》《川观新闻》《先锋诗人》(湖北)等各刊物和文学网络平台发表大量作品(含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出版诗集2 本,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