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新县考察时,对革命老区的发展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河源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最早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组织农民暴动和建立农民武装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建立县级革命政权、创建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进入新时代,河源人民牢记嘱托,奋勇争先,不断绘就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宜业:生态好水变经济活水
产业强则经济强、城市兴。河源要如何做优做强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答案就写在了河源的生态好水里。
近年来,河源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秉持“以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做好产业文章”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先后出台《关于“发挥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专题调研工作方案》《河源市发展水经济产业若干措施(试行)》等文件,不断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河源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2021年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建设正式启动以来,我市集聚了华润怡宝、白象、今麦郎等知名企业签约落户,农夫山泉三期、紫泉饮料等优质项目建设正酣,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河源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强产富民的经济优势。
据了解,2023年,农夫山泉一期和二期合计完成产值39.5亿元,同比增长27%,纳税4.3亿元;今麦郎面品和饮品合计完成产值6.34亿,同比增长26.4%,税收1671万元;河源市碧优选饮用水有限公司累计实现产值2942万元。
如今,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态势初显,中船鹏力塑造、标信塑料、紫江包装等7个项目已签约,农夫山泉三期、白象食品、紫泉饮料、百家鲜二期等6个项目在建,怡宝碧优选饮用水、氢元素氢水、四季厨房预制菜等6个项目已投产,投资总额达83.6亿元,年产值约107.85亿元,并将加快推进紫泉、白象、农夫山泉三期、百家鲜二期等在建项目于年底前实现投产。
宜居:民生保障托稳幸福
“孩子抵抗力不及成人,看病一年累积下来要花费不少钱,这次因肺炎就医报销了将近一半的费用,我很满意。”市民周先生点赞的正是2023年我市实施“十件民生实事”中的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所带来的成果。
医疗保障是事关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的惠民工程。近年来,河源不断“上新”医保便民服务举措,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参保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高广大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度,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保意识,强化医保待遇政策落实,持续向参保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医保服务。
去年,我市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切实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享受医保政策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17678人,参保率达99.15%,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降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持续增强参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民生大事。“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被纳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河源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娃娃抓起”,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着力优化城乡幼儿园布局,通过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带动县区各类幼儿园质量提升。
“把小孩送到这里我很放心,也相信公立幼儿园的实力。”市民胡女士的2个孩子先后在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就读,大女儿入读时还是在老校区,她认为近几年该园的硬件、师资、环境都实现了质的飞越。
据统计,2023年全市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560个,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含购买学位)占比51.96%;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4所,新增民办普惠学位4485个,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90.49%。
宜游:“红绿”融合促振兴
走进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村内客家围屋古民居错落有致,一大片格桑花形成的花海争奇斗艳,闻啸轩学堂内记录着不可忘却的红色过往,行走在村道上,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文化墙绘随处可见,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来游玩打卡。
下屯村有着“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融合的乡村特色风貌。在推动“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下屯村持续深挖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坚持“红色+绿色”深度融合的理念,以“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基础,将村内红色文化基地、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兰源花卉产业基地等各类基地整合为“红绿交融”的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村里依托红色文化,村容村貌变美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留在了村里。现在有了啸仙大桥,前来参观的游客也多了,村民的生活更幸福了。”村民阮惠桐说。
乘势“百千万工程”,河源将认真发扬革命老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发挥好绿色资源优势,推动河源绿色崛起,老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