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关隘,打造作文核心竞争力

2024-06-28 12:52陈尚余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作文题竞争力核心

陈尚余

作文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人会说是卷面整洁,是材料丰富,是富有文采,等等。这些固然重要,但称不上是核心竞争力。以论述类文本写作为例,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写出最能彰显文章思辨性的内容。作文之所以平庸,就是缺乏思考的深度,往往行文至关键处(核心处)就“歇菜”了。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验:论证的过程波澜不惊,思维如平地淌水,文章往往流于平庸。相反地,如果我们的思维遭遇阻塞,一时徘徊不前,但最终冲破阻塞,便如激流冲破关隘,这样的文章才能焕然出彩,惹人注目。我们遇到的关隘,其实就是核心问题,解决它,就能打造出作文核心竞争力。

那么,我们的思维流程会遇到怎样的关隘,即核心问题通常长成什么模样?我们又如何突破关隘、提高分值呢?

二元之间求平衡

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有人却说:“我的孩子,我只要她(他)健康快乐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

此材料的立意当然要两者兼顾:既要追求卓越,也需健康快乐,它们是人生的二元要素。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二元之间求得平衡——如果我们的论述仅仅停留在两者不可或缺的层面,那自然属于泛泛而论,谈不上求得平衡。平衡不是“1+1=2”,而是二元之间真实的逻辑关联,即健康快乐是追求卓越的基础保障(这点不难论述),而健康快乐的人生离不开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恰恰是生命健康状态的体现。有了这样的思考论述,方称得上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同样考查二元之间求平衡的能力。时间和技术都有二元性:时间可以被人操控,也可以操控人;技术受人操控,也会操控人。一个人能掌控技术,那么他就是时间的主人;如果被技术控制,那么人也就成了时间的奴仆。一个人如何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而又避免被技术反噬呢?这就是核心问题,攻破它,文章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一方面,人要加强自我约束,提升技术修养;另一方面,技术人员要不断改进技术,尽可能消除技术中隐含的反噬因素。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确保人在技术面前的地位不动摇。

另外还有三元之间求平衡的,例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

(202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

此题难度显然大于“二元平衡”类试题,不过,求平衡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对立之间求统一

多材料作文题的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互补型和对立型。互补型的如: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题)

两则材料是互补型的,我们从中能看到:每一个人都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二元之间求平衡。由此看来,互补型多材料作文可以归属于“二元平衡”类,不再赘述。我们来看对立型的材料:

托尔斯泰认为:“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余华在《活着》中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日常教学模拟练习作文题)

二人都是受人敬重的作家,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截然相反,我们应当如何评论呢?做简单的对错选择,层次太低;同时论证两种说法都正确,那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一般来说,宜先论述托尔斯泰的观点,再评论余华的意见,然后打造核心竞争力,完成对立统一的论述。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论述“对立统一”的四种“基本式”:

1.“江岸”与“江流”:江岸意味束缚,江流代表自由,看似对立,其实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2.“大地”与“天空”:追求独立的天空,但不能离开现实的大地,可以选择“向大地扎根,向天空生长”,以“中”为用,兼顾两端。

3.“绝顶”与“山腰”:有人说山顶的风景最美,也有人认为站在山腰看风景最美妙,如何取舍才适宜?年轻人“会当凌绝顶”,中老年不妨多观赏山腰的风景;精神上追求山顶的风景,物质享受停留在山腰恰到好处。因人(时)而变,因事而异。

4.“沧海”与“桑田”:两者在地质运动中发生巨大转变,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和“偶然”可以相互转化。

让我们运用以上四种基本式的第三种来分析托尔斯泰和余华的对立的观点:究竟应该为别人而活,还是为活着而活,关键在“人”不同的生存状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生活屡遭变故,生存维艰,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托尔斯泰出身贵族,生活优渥,根本不用担心“活着”这件事,加上宗教信仰的引领,他形成“为别人而生活”的幸福观。不同的生存状态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因此,两者统一后的意见是:先活下来,再考虑为他人谋利益。

此外,还有一种多材料作文题,材料之间并非对立关系,也不是二元平衡,而是差异关系。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异同之间求同异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我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伟大人物。屈原在秦国的大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之后,政治理想破灭,于是投江殉国;司马迁无辜遭宫刑之辱,曾经无数次想过一死了之,但还是以顽强的毅力隐忍而活,因为他要写成《史记》,以生践志;另有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事实上渔父本人并没有那样做,他以隐守志,归隐山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想法。

(日常教学模拟练习作文题)

三个人物,三种不同的选择,不构成对立或三元关系,而我们不能轻言谁对谁错,我们思考的焦点是异中之同,核心问题是:三种选择背后有共同点吗?答案是肯定的。行志的方式取决于志的内涵,两者之间是对应的:屈原出身高贵,政治理想是“圣君贤臣”“富民强国”,楚国被强秦所灭,他的理想彻底破灭,唯有以身殉志;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其理想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遭宫刑,但仍可以继续完成使命,所以他最终选择以生践志;渔父归隐之前应该是一位仁人志士,但在与现实的碰撞中败下阵来,他不肯随波逐流,更不愿助纣为虐,于是选择归隐山林,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最后的尊严。可以这样说,人生定位不同,使命不同,就有不同的行志方式。

上述内容包含异同之间求同、求异的思维流程。先异中求同,他们三人最终的选择都是由“志”的性质内涵决定的;再同中求异,分别考察他们的出身、理想、价值观等的差异,进而探得这种选择的根本原因。后者更能彰显作者的文化积淀和思辨水平,是最强大的竞争力。

大小之间求小大

一般而言,作文材料如果着眼民族、国家、未来等,近似宏大叙事,那我们要化大为小;如果是生活化的表述,则需化小为大。作文核心问题正在于大与小的转变之间。

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围绕“创新”话题,首先提供了写作背景,即浙江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的战略,“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接着列举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开拓创新的事例,凸显杰出的成就。最后说:“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此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的启示,抓住关键词“未来发展”写文章。话题比较宏大,容易写得空泛,因此,考生要化大为小,可以设想自己未来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创新,成就事业;尤其是如果未来自己处在平凡岗位上,当如何开拓创新呢?思辨一番则更佳。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作文主题为“好的故事”,很多考生仅仅引用材料诠释“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沟通,可以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然后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样的作文最多就拿平均分,因为它根本没有触碰到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放大“故事”和“力量”,赋予它们更宏大的内涵,比如讲述我们民族繁衍不息的历史故事、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有力量。这就是化小为大。

现象背后求本质

现象背后求本质,其实就是由果溯因的思维过程,即通过事物现象,寻找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面对比较复杂的事物,真能识别本质的人并不多,主要是因为造成复杂事物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我们不容易辨识,甚至会颠倒主次,以骡为马。例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莎拉·考夫曼感慨:这是一个“优雅缺失”的时代。造成“优雅缺失”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问题。常见的说法无非是“功利”“内卷”“浮躁”等,但这是本质原因吗?为什么不是表象的浮云呢?所以不妨这样思考:本质原因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求与有限社会资源的冲突。因此,培养优雅,就是要减少欲求。可见,只有综合考察,由表及里,才能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三第一小题材料)

材料讲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你要评论的是这个现象,必须透过现象求本质,其本质就是独立思考精神不在场。因为缺乏独立思考之精神,我们的判断很容易受“自古以来”等说法的影响。破解了这个核心问题,文章才具有竞争优势。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核心问题往往顺“势”而生,这个“势”就是“文势”,要在行文过程中与其自然相遇。否则,弄巧成拙,反为不美。

猜你喜欢
作文题竞争力核心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