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烟钮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河海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发挥了卓越贡献,一代代河海人沉潜其中,为国架网,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本书编创团队经过长期策划,深入采访,撰写打磨,在书中辑录了近40位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者的事迹,旨在深入挖掘大国重器中的河海故事,讲述和传播新时代水利精神,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激励读者在工作和学习中秉承河海校训,不负韶华,奋发有为。
郭继超
安徽滁州人。1985年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任辅导员、分团委书记、人事处师资科科长、留学生部副主任、国际合作处副处长、国际合作处处长、港澳台办主任、人事处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江宁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2013年6月任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任河海大学纪委书记。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河海人》
郭继超 主编 魏有兴 姜海霞 王方 副主编
河海大学出版社/2023.11/68.00元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规划与筹备,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三阳河、遵河、宝应站工程开工建设,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圆满成功,同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河海大学2013届校友孔凡奇恰逢其时,刚出校门便加入了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正式通水试运行工作中的一员,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踏实谦逊的初学者
孔凡奇大学期间读的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对于泵站工程运行工作,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面对全新领域,他一边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一边忙里偷闲努力学习。出于对泵站运行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热情,通过3个月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他掌握了泗洪泵站液压系统的原理与操作控制方法,熟识了电气原理图、机组结构,也因此获得了赴上海青草沙水库参与机组大修的学习机会。机组大修工作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是个考验,不仅仅是智力与知识的考验,也是体力上的锻炼。一天工作下来,汗水将工作服浸湿了一遍又一遍,双手及胳膊变得肿胀、僵直,稍有挪动就会无比酸痛,只得用凉水一遍遍地浸泡冲洗,以缓解痛苦,但第二天他依然意气风发、激情满满地投入工作。正是这份艰苦奋斗的劲头让他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并迅速成长,能够在此后刘山站、解台站的液压启闭机维修项目中做到从容不迫。
2014年3月,他第一次接触到工程安全监测工作。虽然大学期间他学习过测量学的课程,但是真正地实践应用还是头一次。幸运的是,第一次从事工程安全监测工作,他便是配合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的工程安全监测专家孙飞开展工作,更幸运的是,这位专家后来成了他的师傅和领导,一直至今。在师傅的教导和培养下,他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以专心、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从工程安全监测方面的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
那几年,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北风凛冽,在南水北调江苏段的泵站工程现场,在长达百余公里的输水河道上,都留下了他奋战的身影。同事们见到他总是调侃:“几日不见,你又黑了,瞧瞧你刚到公司报到时多白,被‘糟蹋坏喽!”翻开以前的照片,他也不禁感慨,但他的内心却无比坚定,因为他知道无论工作多艰苦,总需要有人去做,更何况这是关乎工程安全的头等大事。
严格要求,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领头人
经过几年的奋斗,孔凡奇的职务从业务员到业务主办、经理助理、副经理,一步一个脚印,踏实且认真。岗位在变化,但是他对于自己的要求从未改变,母校的校训牢牢印刻在他的心里。现在他任职的水文水质监测中心承担了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安全监测、水文勘测、水质监测的重要职能,切实发挥着诊察工程、把脉江河的作用。
学习一直是他工作、生活的主旋律,他重拾搁置多年的水文专业,潜心研究完全陌生的水质监测,深入学习尚未入门的管理科学,目标很简单:为江苏南水北调调水主业做好技术服务,对得起屁股下坐的这张椅子。
他是个追求进步的人,未知的领域总会引起他探索的欲望。他常常以鲁迅先生的话语鼓励自己:“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大道前进。”没有什么问题是学习解决不了的,不懂水质,他便虚心向同事请教,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不懂管理,他便积极与领导交流,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
每每经过,数次回眸,心怀母校的毕业生
2007年的仲夏,又是一年高三毕业季,高中校园里布满了各个大学的招生宣传。无意间,“河海大学”这个极具特色的名字映入了他的眼帘,从那时起,河海大学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他如愿考入了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习。
“2009级水文2班,学号09010227”,回忆起大学时光,孔凡奇还是能够一口报出自己的学号。骏园、东湖、理学楼、力学楼、图书馆……严恺馆、芝纶馆、水利馆……从江宁校区到鼓楼校区,他上课的足迹和珍贵记忆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他记得参选学生会体育部干事时的紧张画面,他记得和同学们秋游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他记得参加组织的每一次实习,他记得暑期实践活动去过的每一个城市……大二那年他入了党,大三那年他当上了学习委员,大四那年他成功应聘到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毕业前夕,同学们聚餐后在操场上围坐畅聊到后半夜,他流下了离别感伤的泪水。
毕业后,他多次因公出差路过母校,可总是行色匆匆,只能透过车窗极力眺望,想看看母校有没有变化,想看看那些他熟悉的事物是否如故,想看看那些曾教导过他的老师是否风采依旧。偶有机会,他也会专程回到校园里,走一走曾经常走的路线,尝一尝曾经常去的食堂的饭菜。
身后背负的是河海母校的荣耀,肩上扛起的是南水北调的事业,从走出校门那一刻起,孔凡奇便把“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作为从业准则,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初心,磨炼心性、锻炼本领,一步一个脚印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