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科技史料中遴选出100余位科学家和50余个有关科学发明的故事,撰成200篇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短文,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家国情怀、弘扬科学精神、塑造科学品格、树立国际视野,激励新时代青年奋进追求、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姚喜双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督学,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文化类节目总策划,合作主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主创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等。
《科学与科学家故事》(全2册)
姚喜双 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4.2/68.00元
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
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8年1月,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介绍了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从而使陈景润家喻户晓,也激发了无数人的科学热情。
陈景润一生坎坷,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寒微,从小体弱多病,在母亲的鼓励下努力学习,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陈景润没有看过一次电影,也没有去过近在咫尺、风光奇秀的鼓浪屿。对此,非常了解陈景润的林群院士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科学好比登山,有的人登上一座山,浏览了峰顶的风光,就满足而归了。而陈景润不一样,同样是登山,倘若上山有十条小径,他每一条小径都要去爬一次。他重视的不全是结果,而是贵在过程。直到把上山的路径全摸透了,他才会感到满足。功底、基础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起来的。”
1953年大学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老师,由于浓重的闽南口音,加上性格内向,后来“停职回乡养病”。在厦门大学王亚南校长的帮助下,陈景润回到母校任图书馆资料员,同时开启了数学研究工作。1956年,他公开发表了《塔内问题》,因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而引起华罗庚的关注。1957年9月,通过华罗庚的努力协调,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加入华罗庚组织的“数论讨论小组”。
1966年,陈景润住在面积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点着煤油灯,趴在床板上研究数学问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陈景润解决了困扰国际数学界的知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问题。这让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超过了国际上绝大多数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这一证明以“陈氏定理”的名称被很多数学家引用。
陈景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一生为国奋斗,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始终不曾放弃或懈怠。在证明了“1+2”后,直到生命的终结,陈景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向“1+1”这一顶峰攀登。1996年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带着向“1+1”冲刺未竟的遗憾走了。
1999年10月,一颗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2018年12月18日,陈景润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者: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1928— )
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世界著名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被誉为“DNA之父”。诺贝尔奖、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科学发现。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就是詹姆斯·杜威·沃森,他被誉为“DNA之父”。
1928年4月6日,沃森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1947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他进入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并于1950年取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该项研究让他坚信遗传的奥秘就在DNA中。1951年,年仅23岁的沃森前往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作烟草花叶病毒研究,但他真正的目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彼时,弗朗西斯·克里克也在该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主动与他进行了细致沟通,并说服他和自己一起研究DNA的分子结构。这两位知识背景不同、相差12岁的科学家一见如故,他们发现彼此的兴趣、思维方式和行为做派都惊人地相似。在那里,他们开始了震惊全人类的尝试。
第一次尝试: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分析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的DNA衍射图谱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他们尝试了多种双螺旋和三螺旋,让碱基位于外部,但很快这种结构被否定。因为含氮碱基为疏水部分,磷酸和五碳糖为亲水部分,应该亲水部分在外、疏水部分在内。
第二次尝试:沃森和克里克建构了磷酸和脱氧核糖在外、碱基在内部的双螺旋结构,但A与A配对、T与T配对(即同型碱基配对)又被化学家否定。
第三次尝试:沃森和克里克参照查尔夫和富兰克林的研究成果建构起新的DNA模型,发现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这样组成的DNA分子呈规则的双链结构,具有稳定的直径,并提出了A与T、G、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碱基对以氢键相连。最终,沃森和克里克建构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被认可。
沃森在25岁开创性地解析了DNA双螺旋结构,一举成名,不经意间完成了人生的创举。九年之后,沃森借此革命性突破,同克里克共同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在生物学进程中具有里程碑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