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菱骏
【摘 要】“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已有十多年,它不仅成为各家新闻单位的必选动作,也是记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本文以《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新春走基层”专栏报道为例,分析新时代该报践行“四力”、贯彻群众路线、讲好基层故事、展现时代风貌的做法。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四力”;小切口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践行“四力”,于2024年春节期间深入一线,扎扎实实走基层,以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用心用情书写新春喜庆氛围,记录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身影,呈现时代发展的强劲脉动。
一、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时代命题的具象化
“新春走基层”系列稿件大多短小精悍,以千字文为主。在有限篇幅内描绘宏阔的时代发展变化,反映基层一线生动实践,找准主题、选好角度是关键。
(一)聚焦“国之大者”找选题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通知发出前,《中国纪检监察报》就已经开始统筹采编力量,精心组织策划,广泛征集选题创意。“新春走基层”活动通知发出后,报纸进一步对照具体要求,经过充分商讨,最终筛选出16个报道主题,涉及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文旅产业、灾区重建、项目工地、供热供暖、大国重器、春耕备耕、春运保障等方方面面。通过扎实采访,稿件将个人故事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深入浅出,在个人的故事里彰显时代意义。
《C919的节后新旅程》一文,是记者以体验式采访的方式,向读者展现其乘坐国产大飞机的经历。作者通过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4名机务人员的近距离沟通,从第一视角讲述,进一步展望国产大飞机未来更远、更美的旅程。
《不误农时不负春》《用心用情护粮安》聚焦“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从粮食生产、存储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基层干部群众种好粮、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的奉献担当。《干群连心“十八好汉路”》则关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再现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8户彝族群众与帮扶干部心连心,自力更生团结奋斗修建通组公路的过程,讲述帮扶干部和基层各级组织合力推动、团结进取的不懈努力。
(二)找准切口反映宏大主题
点滴小事,汇聚成国家发展跨越的脚步。宏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必然通过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来呈现。系列报道将宏大主题寓于平凡小事之中,以小见大,在基层群众的生活变化中展现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感受人民江山的幸福场景。2023年7月5日下午至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在《守千年风貌 迎万里新客》报道中,记者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走进平江古城,通过对社区干部、当地居民、纪检监察干部的采访,探讨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人居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也带着读者在年味儿里感受传统文化、感悟人文经济魅力。
将笔头和镜头对准逆行者,致敬岁月静好背后负重前行的守护者,讲述坚守的故事。在《秦岭深处通隧人》一文中,记者走进项目工地,报道中铁十八局集团西十高铁陕西段2标项目部总工程师熊友亮和工友连续三年在工地过春节的生动细节。电送首都、热供首府,报道《守护万家灯火》,记者赶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唐国际托克托电厂,以细腻笔触真实呈现电厂职工坚守岗位,全力抓好保供保暖的点点滴滴。《“把大国工程干成、干好”》则记录了中核集团霞浦核电维修处仪控科自控一班班长谭勇等人,用心守护霞浦核电工程的忙碌瞬间。
(三)开展回访报道喜看变化
此次“新春走基层”系列策划中,不少选题的具体采访点位来自记者2023年的工作实践。通过回访报道的形式,记者对此前采访报道过的新闻事件、典型人物等进行再审视,进一步延伸、挖掘新闻价值,展现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效。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情况。记者跟进完成了相关采访报道。此次新春走基层,记者再赴闵行采写《保障房圆了安居梦》,进一步聚焦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跟进报道护理工人、外卖小哥、一线技工等群体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基层建设者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基层建设者用奋斗融入城市发展,获得了更强的归属感、幸福感。
《古村重建 温暖过年》聚焦北京门头沟灾后重建,凸显了当地干部群众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2023年夏天,门头沟连降暴雨,极端天气使得门头沟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破坏程度最强、受灾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多个村舍房屋道路被冲毁,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暴雨发生后,记者赶赴现场采写了防汛救灾相关报道。春节前,记者再次探访门头沟,了解灾后重建情况,既看到了受灾群众尽快恢复重建的信心,也感受到欢声笑语中传递的喜庆氛围。《“在安置点陪老乡一起过年”》一文,同样聚焦此前已报道过的甘肃积石山地震。在地震过去40多天后,记者来到当时受灾较严重的官亭镇,走村串户,到群众中感悟前行的力量。
二、深入一线践行“四力”——接地气聚人气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中国纪检监察报》认真学习领会,在“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坚持俯下身沉下心,到基层去发现最鲜活的新闻,到现场去采写最生动的报道。
(一)紧扣时间节点,突出新春年味
聚焦火热生活,讲述基层故事。在春节期间开展“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用意之一便是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烘托节日氛围,生动呈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场景,展现昂扬向上的前行力量。
春节前夕记者走访北京门头沟。洪灾已过去一段时间,个别地方还能看到洪水的印迹,而一排排火红的大灯笼、一串串红火的小辣椒,冰天雪地洋溢着浓浓年味儿打动了记者。在现场,记者看到受灾群众不局限于自救,也乘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东风,参与“冰雪嘉年华”,展望美好新生活。由此,记者将镜头对准门头沟文旅产业,采写《古村重建 温暖过年》,于热火朝天的冰雪项目中穿插讲述灾后重建八方支援的场景,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系列报道中,记者着力于发现、选取现场最具新春气息的场景,捕捉新春里的团圆、坚守、祝福、期盼。有的报道描绘老百姓家门口贴的崭新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的报道讲述做年馍的风俗,将发酵的面团炸成酥软的大麻花,是各家各户的必备年货;有的报道集中呈现“潮起城墙”“夜赏苏灯”“游园赏花”等各类新年特色活动,有温度、有情感、有烟火气,从而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新春氛围。
(二)走到群众身边,描绘动人细节
细节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呈现。好的细节能够在传递信息同时,起到增加新闻可信度、引起读者共鸣等重要作用。“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要求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车间工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细节是评判“走”得扎不扎实,“走”得深不深入的重要标准之一。
《“大桥就是自己的家”》一文中,记者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讲解员聂娅,“迎面走来的‘00后湘妹子”“圆脸庞、大眼睛,脖子上围着一条火红的围巾,活脱脱从年画里走出来的娃娃”。初次见面,聂娅边说边给记者翻看红围巾,“你瞧,上边还绣着我的名字呢!”寥寥几笔,一位活力四射、活泼开朗的年轻女孩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报道《“在安置点陪老乡一起过年”》展现了甘肃积石山地震后受灾群众的生活。记者来到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集中安置点,走进老乡居住的临时安置屋,和老乡们一起边炸麻花边聊天。室内炉火烧得正旺,温度计显示有22摄氏度,与室外雪花飞扬零下5度左右的湿冷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是临时安置房,主人公仍然打理得井井有条:铁皮壁板上挂着一幅《白雪映杏叶》的画,电视机上罩着整洁的防尘布,木板床上的被子叠成了“豆腐块”,还盖上了牡丹花纹样的盖巾——记者就像读者的眼睛,带着读者观察感知现场。而这些鲜活细节真实客观还原了受灾老乡当下的生活状况,真切传达出老乡们“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以及“房子塌了,心不能塌”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其中的情绪打动人心,实现了报道的价值升华。
(三)立足媒体定位,凸显自身特色
作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主管的主流媒体,《中国纪检监察报》在“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注重凸显媒介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将纪检监察工作融入报道之中,体现纪检监察护航力量。
春运是“新春走基层”长盛不衰的选题。我国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少媒体因此将报道视角投向春运高铁。《中国纪检监察报》推出的《“动车医院”来了监督组》立足纪检监察工作,独辟蹊径,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监察组有关同志组成的监督检查组为报道主体,从监督的角度,体现春运期间工作人员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
另如,《古村重建 温暖过年》一文由门头沟区雁翅镇纪委干部讲述文旅农体产业灾后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以及小微权力监督工作,反映文旅项目为千年古村带来生机、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在家门口就有工作的乡村振兴风貌。《“在安置点陪老乡一起过年”》在文中穿插讲述甘肃临夏州纪检监察干部下沉至14个驻村点,一线监督推动抗震救灾的经过。《守千年风貌 迎万里新客》则突出苏州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护航古建老宅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工作。相关报道找准纪检监察工作与社会普遍关切的结合点,从群众身边事切入,融合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保障护航工作,体现报道的差异化,凸显了报纸的定位与特色。
三、在融合报道上下功夫——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
2024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14个年头。14年间,《中国纪检监察报》坚持守正创新,在客观真实展现基层面貌、以小见大凸显时代主题、用心用情引导公共舆论同时,着力求新求变,不断在融合报道上下更大功夫,形成全媒体传播合力,努力答好每年春节这一“必答题”。
今年“新春走基层”专栏在策划之初就明确了“图文+视频”的产品形式。此次推出的16篇报道,每一篇都配有现场采访拍摄图片,多数报道配有现场视频,与文字报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其中《千里运菜记》紧盯民生热点,以山东寿光蔬菜南运为时间轴和故事线,以跟车采访和视频拍摄方式,记录下春节前夕道路货运情况和货车司机生活工作情况。
道路货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服务业,广大货车司机以车为家,长期奔波在运输一线。小小菜篮子,连接千万家,反映大民生。记者与货车司机同吃同住同行,历时37个小时,途经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六省,行程2060公里,将所见所闻所感凝练成1400余字的文字报道和6分钟左右的视频报道,文风朴实无华,画面真切自然。报道通过《中国纪检监察报》以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客户端等多平台刊发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全国多地“卡友”(卡车司机)发来信息,感谢报道关注并真实呈现他们的日常生活。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不少配图以较大篇幅直观展示了采访对象的工作状态。有的采访对象打来电话,咨询能否邮寄一份报纸给家里老人留作纪念,表示老人虽不识字,但能够看到亲人照片和相关视频,会十分欣喜自豪。报道离群众越近,离好新闻就越近,基层一线的故事才能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在媒体融合中讲好基层故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相关报道如果是跟进正在进行中的事件,就较为容易获得影像素材,但如果侧重经过,则回溯性内容较多,制作的视频产品相对乏力,容易成为文字报道的附属品。这就要求一线采编人员不仅要掌握采写编评等传统技能,还需学好用好先进技术,提升报道策划能力,更好统筹素材内容与形式,生产出更优质的融媒体产品。
四、结语
2024年“新春走基层”报道已收官。相比往年,一方面,报道主题的“宽度”进一步拓展,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记者的采访更为深入,形成的新闻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直观反映了新春时节广袤大地上活力奔涌、拼搏奋进的生动画卷。以“新春走基层”活动为契机,报社采编团队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磨练了采写编拍播剪等“十八般武艺”。此外,主动求变、积极应变的新闻宣传理念更为深入人心。下一步,将在探索围绕重大主题创新制作更高质量融媒体产品,进一步提升报道传播力以及挖掘报道深度上下更大功夫,力求出新出彩。
(作者单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