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
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中,砚被称为“文房之首”。中国有洮、端、歙、澄泥四大名砚,端砚产于端州,为四大名砚之首。
以物载文,以文重物。古代文人,痴迷端砚者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砚痴”之一便是苏东坡。他在《端砚铭》中写道:“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可见,一生耿直的苏东坡,早已将端砚视为生平知己。
元祐六年(1091)十月,苏东坡在路上偶遇了一位渔夫,渔夫手里卖的不是鱼,而是一方端砚。爱砚如痴的苏东坡见其石质极为温润,十分喜爱,询问之后得知,这块端砚是渔夫在海边得到的,苏东坡觉得很有缘分,于是花五百缗钱买下了这方砚,送给长子苏迈,并在砚台上篆刻了“雪堂”二字铭文。
“雪堂”是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所建住所的正堂,因为落成之日,白雪漫天,因此而得名。此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第一次深刻地体验了人生的无常。虽然重新得到启用,但当时新旧两党纷争激烈,苏东坡处于两党夹缝之中,动辄得咎。他将贬谪黄州时期的“雪堂”二字刻在端砚上,赠给长子。既是在勉励儿子,苦耕砚田,认真读书,做个端方君子,也是在提醒自己,端行慎言,耐磨坚韧。
1967年,这方端砚在杭州临平安隐寺遗址重光于世。1999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苏东坡一生曾两度知杭州,其间他多次来到安隐寺品送客茶。透过这方砚台,我们仿佛能看到苏东坡被贬黄州之后的自省自勉。也能看到他当年在安隐寺写“闻说山根别有源,拨云寻径兴飘然。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时的酣畅快意。
宋绍圣元年(1094),年近花甲的苏东坡万里投荒,被贬惠州。这块温润的端砚,默默陪伴着苏东坡翻山越岭,倾听着他的喜怒哀乐。在惠州,苏东坡远离朝廷,功名之心渐渐褪去,收获了久违的安宁。他用尽积蓄,购买了东江边的白鹤峰,和儿子一起营建房屋,打算在此终老。
绍圣四年(1097)二月十四日,春风乍暖,苏东坡兴高采烈地迁入白鹤峰新家,在这里居高临下,俯瞰大江,不仅避免了夏季暑热潮湿之苦,而且能极目驰怀,十分惬意。为了方便,他在院内修筑了朱池墨沼,用来洗砚化墨。有一天,苏东坡拿起心爱的端砚,正在墨沼清洗的时候,一不小心,砚台居然滑落到墨沼中。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端砚滑落墨沼之后,还未来得及捞起,六十二岁的苏东坡又接到了被贬海南的命令,此时他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白鹤峰新居才住了两个月。与亲人们在惠州东江边的横水渡诀别之后,他扶病向南,走向海南。而这方端砚,在白鹤峰墨沼中静静地沉睡了七百余年,一直等待着重光之日。
清嘉庆五年(1800),作为苏东坡“铁杆粉丝”的惠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诗人伊秉绶主持重修苏东坡白鹤峰故居,在墨沼中得到了这方端砚。砚台上草书“轼”字和“德有邻堂”的铭文依然如新,这件事轰动当时的文坛,宋湘等众多文朋诗友纷纷作诗道贺,伊秉绶自己也喜不自胜。他在东坡铭文旁边,刻下“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砚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
此后他入职京师,将这方“东坡砚”带去给金石学家翁方纲鉴赏,翁方纲看后也很欣喜,为之撰写铭文。伊秉绶告老还乡时,将此砚台带回家乡福建。伊秉绶死后,这方砚台也成为伊氏一族的传家宝,在当地广为人识。其间,高价购买者有之,巧取豪夺者有之,但伊氏后人始终不为所动,守护砚台,直到1949年之后,他们才将这一珍贵文物,无偿交给了政府。
如今,这方漆黑的端砚依然静静地珍藏在伊秉绶家乡的博物馆,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每当人们凝视着这方砚台,感受着宋代美学的古朴之气和苏东坡的旷达人生时,也会想起伊秉绶重建白鹤峰得此端砚,伊氏后人不计安危,守此端砚,并无偿献宝给国家的故事,他们高尚的品行,也如同这方砚台一样,端方温润,诚如君子。
2001年,《光明日报》载文:“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使用过的一方大型端砚,最近在江西吉安市被发现。”这方端砚因为背面刻有苏东坡“竹杖戴笠”图,故也称“竹杖戴笠”砚。
这方端砚的背面,镌刻着一段跋文:“端州石砚,东坡先生携至海南,元符三年自儋耳移至廉州之琼,持以赠余为别。岁月迁流返往,先生言论邈不可即,倩工镌先生造像。为瓣香之奉云尔。崇宁元年十二月十九日琼州姜君弼谨识。”
原来,苏东坡被贬海南时,曾带着块端砚到海南,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在去廉州的路上,经过琼州海峡渡海。苏东坡把这方砚台赠予了自己在海南的学生姜唐佐。苏东坡十分看好姜唐佐,并为之题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临别赠砚,就是勉励他好好学习。姜唐佐果然不负所望,成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举人,应验了苏东坡那句诗,破了天荒。
从壮年时代,为被贬黄州后题铭的“雪堂”端砚,到晚年留在惠州白鹤峰墨沼之中的“德有邻堂”端砚,再到暮年留在海南,勉励后进的“竹杖戴笠”端砚,每一块传世的东坡端砚,都承载着苏东坡的精神寄托,书写着不一样的风华故事和传奇。虽然缘分各异,命运殊途,但最终大道归宗,历久弥新,至今依然温润着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