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耕读屋”

2024-06-27 17:53孙山后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6期
关键词:青神县生产队山村

孙山后

前不久,我作为“2022年至2023年度青神县最美书香家庭”的代表,有幸参加了青神县“青韵流香·全民悦读”项目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相关负责人当场解读了青韵流香的“流”字,不仅代表流动图书馆的“流”,更象征着知识的流动、文化的流传、智慧的流淌,图书馆将送阅读服务到社区、学校、乡村,以点带面,引领家庭阅读的新风尚。

说起读书和乡村,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我似水流年的青春岁月,往事历历在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青神县龙西公社七大队第五生产队还没用上电,因而,山村的夜晚十分宁静。

生产队里各家各户为了节省灯油,早早地就钻到被窝儿里睡觉了。可是在城里长大的我学起了同生产队的知青珍姐,利用这个时间大量读书和写读书笔记。我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儿子,偏爱的就是文艺类。那时,只要一见到人家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书籍就借来读,甚至历史、地理之类的课本,也借来读,弄不懂的也要借来看。那时读书令我印象最深且能做到字斟句酌的是鲁迅的作品,如《呐喊》等;还有高尔基的系列长篇小说《母亲》《童年》《我的大学》。没有电,晚上读书只能靠油灯照明。我在所居住的土墙草房上贴了“耕读屋”三个大字。照明则是用一个废墨水瓶装油,瓶口用白铁皮剪一个圆盖,圆盖中间钻个孔,再加上一根小铁管,管中塞一根用棉纱搓成的小绳子当作灯芯。点燃后,灯火如豆,黄色的火苗上总是缭绕着一缕黑烟。在这种灯光下看书,虽然眼睛吃力,但兴致特别高。

说实话,我倒不是因为省油钱,而是夜间这位同为下乡知青的珍姐隔三岔五地来到我的“耕读屋”和我同坐灯下读书交流。因此,通宵达旦,我也毫无倦意。一阵微风吹来,不知是眼前这位比我大三四岁的珍姐的麻花辫,还是她笑靥里的馨香,总让我感觉奇妙不已。但全然没有半点儿非分之想,还生怕一有差错,得罪了珍姐,她不再光临寒舍。

其实,没有她的到来,我仍然会边读书边期待,以至每晚哪家的婴儿啼哭,哪里的公鸡最早打鸣,或者哪里的狗又在狂吠,我都一清二楚。珍姐也是盐校教师子女,比我高三个年级,读的书比我多一些,在畅谈理想人生时比我更老练。她说,读书是山村之夜最好的选择,现在看来不怎么样,以后一定会派上用场的。我相信了她的话,一直坚持了下来。

过了不久,珍姐接她父亲的班回自贡了。一个高中毕业回乡的农家姑娘兰妹又手提马灯来到了我的“耕读屋”。面对如花似玉且只比我小四五岁的靓妹,不可能没有喜悦之感,但一听到兰妹称那时的我为老师,我也就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地为人师表起来。我把珍姐给我讲的话,讲述给了兰妹,兰妹又影响并带动了她的兄弟姐妹。那段时光,来“耕读屋”的兄弟姐妹渐渐多了起来。

“耕读屋”兴盛时期的一个晚上,当我送走最后一位读者时,不小心把油灯碰倒了,灯火一下引燃了蚊帐,大火顺势而起,烧毁了伴我三个春秋的“耕读屋”。之后,我不得不把家搬到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哥的家里,在那里重新办起了“耕读屋”……

过去的岁月里,挑灯夜读虽然艰苦,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增长了我的文化知识,让我在那些日子里逐渐成长了起来,也为我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至今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青神县生产队山村
山村日出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山村一天一个样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青神县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
沉寂山村崛起时
不“打干亲”
青神县中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现状调查
生产队里开大会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