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
我曾有幸多次随水利工程团部编辑工地战报,为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
当年工地设备简单,一张两抽桌,一台油印机,一块钢板,一支铁笔,还有蜡纸和油墨,这就是我办工地战报的全部家当。
当年的战报是八开纸,每期二百份,每月出八至十期。团部通讯员负责送至各营(公社)、连(大队)、排(生产队),团部所在地机关、学校、团部各位领导,邮寄至省、专区、县人民广播电台、县人民广播站,以及县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当年的战报几乎每期都有稿件被新闻媒体采用刊发。
对营部通讯员送上来的稿件,我都认真进行审阅校对,就连标点符号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记得“打擂台”栏目,两期刊登一次。特别是保红旗、夺红旗的单位报上来的数字,我们编辑室都要下去调查走访,和工程员进行畅谈了解,从而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维护战报的严肃性、权威性。
工地条件比较艰苦,别说空调,就连取暖的炉子都没有,铁笔对钢板,不一会工夫,手就不听使唤了,只好放在温水里暖和暖和再继续。当年的中文打字机是一位领导从人武部仓库的角落里捡来的,经扬州专家修理,焕然一新。从此,中文打字机替代了钢板刻字,胶版油墨替代誊印油墨,为战报锦上添花。
我没有拜师学艺,全靠自己钻研摸索。一旦战报编辑印刷好,领导常常当众夸奖我:“小刘呀小刘,你怎么这么能干呢?你怎么这样聪明呢?看不出来,你还是脚丫长毛—老手呢!”
县委领导、水利局领导时常对提高战报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定调子、指路子。鼓励我好好办报,让战报真正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
那时的广大水利指战员们雷厉风行,他们抛下妻儿和年迈的父母,从四面八方而来,日夜兼程,浩浩荡荡。车队的每一辆车上都插有红旗,还有筐、镐、锹、铺盖、锅、碗等生活用品。一个车队,就是一个红旗的方阵。
雄鸡报晓,一缕缕青烟似一条条直线从各个工棚升上天空,看不见头,见不着尾,不是彩虹,胜似彩虹。大家视河道为战壕,堆(堤)为屏障,小车子为大炮,泥土为炮弹。锹铁为步枪,镐为爆破筒。顿时,冰窟从“洪水”变成“红水”。红旗迎风招展,歌声响彻云霄,挑战书、应战书,琳琅满目。苦战一二年,建成大寨县。战斗口号此起彼伏,高山在这里低头,河水在这里让路,刷新纪录,捷报频传,为火红的战报斟词酌句,好一幅“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壮丽画卷。
南水北调,继江都、淮安第三抽水站二期扩建工程,历时四个春夏秋冬。数以万计的战报员、工程技术人员,重温李大钊“雄健的精神”名言,完成数以万计的土方、混凝土浇筑,还有机器的安装和调试。泗阳船闸向南五十米,节制闸向北五十米,范古题“泗阳第一抽水发电站”,映入眼帘。
每次战报,都有指战员在火线入党、推迟婚期、因水殉职等信息中。我经常带领文艺宣传队,排演文艺节目,节目搞得精彩纷呈。十年征程,波澜壮阔;十年初心,历久弥坚;十年辉煌,是党的思想的伟大胜利。
几代人的追求,终于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如今,防洪、抗洪、行洪、泄洪标准,已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五十年一遇,提升到了一百年一遇。现有河湖建成了“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
每每回想起当年水利大军那种忘我的奋战精神,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和家人,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