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就是人学

2024-06-27 14:51杨梦琦王天翊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人格文学大学生

杨梦琦 王天翊

“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历史上,‘人的发现几乎都是文学中的‘人经历漫长的压制、摧残之后的被重提,都与人的解放相连,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潮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人的解放的重要内容。”(周圆圆《从“人的文学”到“文学是人学”—中国现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发声与回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人的文学》发表后,就奠定了新文学人道主义的深沉基调。此后诞生的一部部文学经典就是一幅幅关于人格塑造、价值取向的现实写照,而这也侧面证明了新文学的人道主义潮流几乎从未被摈弃。现当代文学经典中包含了20世纪以来众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来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由此获得人生感悟,培养健康人格”(常雪峰《谈阅读鉴赏文学名著对学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审美和道德修养、引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建构、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高大学生情感境界等,对青少年的人格塑形产生强烈的影响。

一、文学阅读: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审美

和道德修养

文学经典代表人的真、善、美聚合的最高境界,它跨越时空,融合不同文化,超越心灵的界限,有一代代永恒阅读的魅力。文学审美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美感,这包括对人物的赞美、故事的赞美以及景色的描绘等。《城南旧事》中的林英子以儿童视角向读者叙述她在北平短暂丰富的童年生活,如她与妞儿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她帮秀贞找到了丢失的女儿,她与偷东西的“坏人”相约看海,最终却理想破灭。英子说:“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平淡的叙述在传达哀思中使读者受到心灵审美的升华和道德反思的震撼。《受戒》中,汪曾祺先生借明海与小英子一起给低田上水、唱各处山歌、挖田间荸荠等的劳动片段,描绘出的是一片高邮底色的绝妙风景。《边城》里,民风热情淳朴,生活简单宁静,人性干净纯洁,沈从文先生将我国湘西的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到了读者的面前,读者通过作品阅读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凤凰古城。可以看出,经典文学用一种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人文精神的生活价值和情绪价值,并以形象复原、情感赋予的方式将青年拉入文学生活的现场。当形而上的审美感观和道德理解与形而下的世俗喧嚣碰撞的瞬间,直面文本或许将会转换成拼凑读者生命形态的碎片。

二、文学阅读:引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建构

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作家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紧紧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凸显的各类问题,重现历史记忆,淡化乃至取消了作品单纯“爱”与“美”的意义传达,而让位于国民思想的理性批判和对现实失落的大胆揭露。这些作品往往从不同角度展现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促使大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以鲁迅为肇始,在文学当中进行国民性批判,成为现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狂人日记》深沉地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警示封建时期的人绝不能再用礼教道德来麻痹自我了。对封建等级制度、保守落后思想的国民性批判是现代人站起来的开端,而对当前社会权利、人性与文化的批判则是现代人对优美理想人性的深情呼唤与价值延宕。当代作家刘震云接过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使命,“他非常自如地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用他的如椽之笔去书写民众的悲苦、官吏的弄权和人性的畸变,对历史和现实嬉笑怒骂,对权力和人性冷嘲热讽,对亲戚和友情高度礼赞”(李嘉玮《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譬如,《一句顶一万句》中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在车站痛失爱女,为了寻找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走出延津;而命途多舛的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人,回到延津,一走一回,于来往间写出了现代人孤独的悲苦。在现实的挤压下,人的主体性精神被毫不留情地颠覆,血气方刚被打磨得圆滑事故,摆在我们面前的未来好似不是阳光普照,而是灰暗沉沉。

在平衡好客体尊重与主体独立的基础之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年应当表现出个体人格的独立性、质疑本我的反思性和担当先锋的批判性。《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从富有到贫穷、从无知到觉悟的转变。他最初生活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环境中,后来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动荡。从神台陨落泥淖的经历逐渐唤醒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感悟和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出生活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更广阔的社会和人性的探索。对大学生而言,福贵的经历强调了个人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周围世界的不公和挑战,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成熟,也是作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有影响力的社会成员所必需的。拥有批判理性,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位置,对社会作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三、文学阅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包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正如茅盾以深沉、冷静的态度写作的《子夜》,作品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联系,展现了中国现代社会城乡受资本主义影响过程中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反思封建社会的文化积弊,为社会底层群众发声,引导社会关注苦难浸染下的底层人民和中国大地。通过阅读,20世纪民族资产阶级的纵向延展犹如具体化的镜像呈现,读者也更加深刻地领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胜利,最终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无独有偶,《红岩》中描写许云峰、成岗、江姐等人被捕入狱,就算经历了各种不堪回首的折磨也不向敌人透露半个字,先辈们胸怀家国和民族的利益,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思想,炽热的红色精神烙下的革命丰碑如烈火般灼烧着新一代青年的心灵,和平时代的魂魄总会为中国这片土地热血沸腾。

现当代文学虽淬西方精神压制下的烈焰而来,却承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年来文化精魂而生。王安忆的《小鲍庄》通过对捞渣、鲍仁文、拾来、小翠子等的人物命运描写,传达了作家对儒家仁义精神的追寻与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正视。《考工记》中的阿陈秉持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庸处世哲学,他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启示大学在面对复杂人际关系或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时,首先要练就内心的强大,沉着应对生活的困苦。阿城的《棋王》以王一生下棋为中心辐射出造势“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的道家理想价值理念。《白鹿原》被陈忠实作为民族秘史传给后人,在白嘉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传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进步愈加熠熠生辉,也必将在文化的长廊中名垂青史。这些优秀的文学经典启发引领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懂得人间正理,成为社会栋梁,推动社会进步。

四、文学阅读:提高大学生情感境界

(一)帮助大学生温暖亲情

巴金的《家》通过角色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亲情中的爱与牺牲,也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持健康的家庭关系;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绘了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以及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其间无不夹杂“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痛苦;朱自清的《背影》通过一个简单的送行场景,在展现父爱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明确宣之于口的儿子与父亲多年情感隔阂的和解;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家庭成员之间在共同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互相支持和牺牲精神,使大学生亲切感受到坚守亲情的重要性。感同身受的情感刻画往往能触动人心,引发读者对自己与家人关系的深思。当下“00后”的年轻人一出生就具有物质生活享受者、信息时代体验者、亲情关怀获得者的身份特权,本科阶段正处于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文学阅读中的自我反思,大学生深深感慨人世间父母之爱的无私、宽容、伟大、忍耐和奉献精神,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与家人的情感联系,促进自我发展和人格成长。

(二)帮助大学生升华爱情

一部根据现实改编的电影《消失的她》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影片讲述了嗜赌如命的赌徒何非因被债主逼得退无可退,蓄谋迎娶亿万财产女继承人李木子,婚后又为金钱利益和感情问题假意设计“海底星空”的浪漫,并借此残忍杀害李木子。这部电影吸引许多大学生观看并引发极高的讨论热度,这与当前社会大学生对爱情的不安全感、自我的孤独感有很大联系。对于摆脱这种冷漠的疏离感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恐惧,弗洛姆给出的解决办法是爱情,史铁生开出的药方也是爱情。

在史铁生的作品当中,爱情和残疾总是相伴而生,人因不完整而走向爱情,在走向他者的同时,从他者审视的目光下映照出自我的残缺,从而渴望得到他者的救赎。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有着健全的躯体,但对外界的排斥、与周围人的隔阂、内心的自我封闭、潜意识中拒绝沟通等精神残疾往往将自己局限于小我的一方天地,也即病态人格。封闭源于不安,不安源于感情破灭后的失望与痛苦。在爱情中,人若太看重“终成眷属”,无疑会丧失享受爱情的过程与存在的美好。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中提到:“过程。对,过程,只剩了过程。对付绝境的办法只剩它了……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对爱情持过程论并不是说不注重爱情的结局,而是希望每个残缺的灵魂都能被拯救,每个孤独的个体都能得到缓解,每种失落的情感都能被升华。

(三)帮助大学生温故乡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鲁迅的《故乡》为起点,开创了乡土文学的范例。书中对人性批判性的书写、对童年记忆的追寻、对故土家园的怀念等,都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人之将去,其言也真,病危香港的萧红临逝世前放不下的仍是北国故乡呼兰,《呼兰河传》缓缓讲述呼兰河的那些城中旧事,旧文化的沙尘在时代的大漠里波涛汹涌,萧红作为一个受害者却能从祖父那里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爱,于是就向着这份温情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汪曾祺笔下的大淖,炕房、浆坊、鲜货行、草行景象,生活气息浓厚,故土痕迹鲜明,叙述十一子和巧云的故事时总是带着温暖的曲调,仿佛拥有一种在苦难中寻找幸福之花的魔力。贾平凹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将陕西土话入文,《秦腔》以故乡棣花街为原型,展现清风街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字里行间都倾注着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

当今的青年人多数为了学业、理想、事业、家庭等原因走异地、逃异路,寻别样的人生,故乡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当回忆被现实置换,文学里的“永远回不去的家”满含乡情,故乡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回不去,才有了现代人不断的精神追求。

“文学阅读启迪了大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励、鼓舞和教育他们用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对待人、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吴风华、郝晓峰《文学阅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通过阅读,文学经典里聚合的真善美让渡到人类精神的魂灵,使大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得到关爱并学会如何去爱他人与社会。在他们逐步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自我,克服阅读过程中的障碍,更深入地投入文学经典的阅读中。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不完美之处,文学阅读对人的意义就是在遇见众多的人格范式之后,于不完善中追求完善,追求人格的自我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现当代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生完整人格塑形研究”(项目编号:202313906001Y)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人格文学大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我们需要文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我与文学三十年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