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坚守五十载,绒花传承一世情

2024-06-27 14:51李名君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绒花匠人南京

李名君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璀璨的艺术长河中,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绒花》正是这样一部饱含深情的舞蹈作品,它以南京绒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将匠人的匠心独运与舞者的灵动演绎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南京绒花》这一舞蹈作品,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以期对当代舞蹈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以“舞”舞人,匠心雕刻艺术人生

(一)以“舞”舞人

“匠人”一词的追溯,最早出现在《墨子·天志上》中的“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意思是如同造车轮的人有了圆规,木匠有了矩尺。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匠人”一般特指木匠、木工。后“匠人”一词称手艺工人,现在也可指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精神意义的伟人。

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前提下与艺术相结合,同时注入了创作者对于匠人之心的深刻共鸣。匠人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精益、专注等精神。匠人内心的那份坚守,在舞蹈作品的特征鲜明的动作细节以及典型化的场景中得以凸显。变换不息的每一个队形都是对匠人生命追求的客观记录,这些看似零散的构图最终勾画出完整的人物形象,完成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的形象塑造。

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角色的设定既是舞蹈框架的前提,也是人物形象塑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舞蹈作品《南京绒花》由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两位编导顾芳、张竹君所创编。作品以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为原型,讲述了一名年轻工匠在守正创新的传承之路坚守的点点滴滴。1973年,初中毕业的赵树宪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做绒花学徒,就于此与绒花结下了一世的缘分。学徒时,他模仿、钻研、比拼,从生产线上的滚绒做起;晦暗时,他隐忍、苦练、坚守,随后被调入设计室,成为知名手艺人周家凤的助理,得到周家凤师傅的亲传。2006年,南京绒花被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树宪作为“最后的绒花匠人”,成为省非遗传承人,并随后入驻南京民俗博物馆,成立了“绒花工作室”。工作室里那刀口划破熟丝的打尖声使得千年积淀的美丽绒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舞蹈作品《南京绒花》中,编导塑造出一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匠人”形象,通过一段段将炼丝、染色、晾晒、绑绒、搓条、打尖、传花等艺术化的舞蹈动作,使我们感受到赵树宪先生心中对于南京绒花的那份坚守。由此,舞蹈形象在舞蹈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舞蹈艺术概论》一书中,对舞蹈的艺术内涵进行释义的时候谈道:“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表现手段,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因此,一部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取决于舞蹈主题动作的创编和运用是否准确和具有吸引力,更取决于塑造的舞蹈主题形象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

(二)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延续

《礼记·学记》中提出:“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更是时代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内涵随着人类的发展将会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也体现了对工匠精神创新性的追求。当前,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扬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舞蹈作品《南京绒花》中的主人公原型赵树宪,作为非遗南京绒花的传承人,在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中,时刻心怀工匠精神,守住初心,勇担传承使命;在南京绒花的传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面对非遗传统技艺缺乏创新,工艺烦琐以及后继无人等困境,赵树宪并没有因此沉寂,而是担起非遗创新与延续的发展重任,进一步挖掘南京绒花之“美”,将南京绒花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南京绒花,传承南京绒花。随着国潮的兴起,绒花也迎来了新机遇,被称为“最后的绒花匠人”的赵树宪借助热播清宫剧《延禧攻略》,成为网红。这些跨界合作,开拓了赵树宪的视野,同时也让传承一千三百多年的绒花技艺重现荣光。剧中人物所佩戴的绒花,颜色清新亮丽,造型典雅大方,美感十足。赵树宪按照故宫中绒花藏品的样子,原汁原味复刻出具有复古韵味的绒花,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此外在日常的绒花制作过程中,赵树宪在传统的绒花的基础上进行原创设计,使其独具一格,赵树宪说:“一些传统的绒花样式,与现代时尚有些脱节,像这样的我就会做成小装饰品、摆件等,也很受大家欢迎。”同时,赵树宪还十分注重绒花的创意开发,将绒花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所设计的绒花更加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不仅如此,赵树宪还巧妙利用直播媒介,打开现代市场,创立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树宪绒花工作室。一眼望去,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一扇窗、几张桌、若干工具,挂满了绒花饰品的木头墙,以及一位认真做花的老师傅……一刷、一捻、一旋,这是赵树宪几十年来日日重复的动作,也是他打磨千万遍技艺的见证。面对社会对于创新发展的新风向,赵树宪多年来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传统材料,二是传统工艺。随着南京绒花的火爆,大量的订单纷至沓来,每一朵绒花至少需要两三天的制作周期,但赵树宪对此表示:“不能为了赶工期就粗制滥造,要求匠人精神。”他绝不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绒花的质量,始终保持着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制作手法。综上正是赵树宪作为非遗传承人展现出的所属时代的工匠精神。作为“守艺”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唯有勤学苦练、执着坚守,才能让绒花继续绽放。

二、以“色”传情,尽显绒花时代意义

(一)以“色”传情

艺术作品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便是色彩。色彩的视觉表达可以产生多种象征寓意,如生理类、联想类、性格类等。人们从不同的色彩中可以感知到整体所想表达的情感,如强烈、温和、冷暖……又或是从中联想到相关联的事物,如蓝天、白云、草木等,人们赋予色彩以“人”的性格,将色彩拟人化,有的快乐,有的悲惨,有的神秘。色彩是文化的象征和表达,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产物,更将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具象化体现。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人们通过视觉感受不同的色彩,并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并最终上升到情感的共鸣。

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白”字为象形文字,此字始见于甲骨文,其含义一指太阳初生时发出的光,另一种解释为大拇指的形状,还有一种解释为米的颜色。现代对于“白”的基本定义指白色,又借白色引申为纯洁、明亮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属于五色之一,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所讲究的等级贵贱的区分中,在颜色上也多有体现,如白衣(又称布衣)、白丁、白屋等,都是不同身份的代名词。

人们往往用比喻的手法将白色的“美”形容得淋漓尽致,把“白”“玉”“雪”等词联系在一起,产生新的寓意,如唐朝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白”意指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景象;再如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是“白露”节气的交替;又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在诗中用“高堂明镜悲白发”来悲叹他的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这里的“白”象征着年迈与对于时间转瞬即逝的悲伤;而《庄子·天地》中的“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白”象征着真诚与坦白。

对于白色,中国人赋予了它纯洁、正义、光明等美好的一面。白色具有“实”性特征。舞蹈作品《南京绒花》中男主人公身着一袭白衫,跳起生命之舞,区别于其他演员不同的服装颜色,其中所表达的也不同。白色服装能够使观众感受到充实,在结构严谨的服装款式中,白色生发扩张感,显示出高贵、纯真的特点,对于整体的舞蹈表演效果起到了视觉上的冲击。它空灵的美感具有“远”这一艺术特征,给人造成相隔的距离感,而服装色彩的“白”则更多的是想表达人物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以及对于高贵品格的认可,对于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的赞许以及包含其对于传统文化的那份独特坚守的感动。作为南京绒花的传承人,赵树宪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使命,不遗余力地对南京绒花进行创新和传播,即使面对绒花一夜爆红,产品订单暴增的情况,还保有那份始终如一的工匠精神,值得这一袭白衫相映衬。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附于物体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的艺术呈现效果,舞台灯光中色彩要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色彩是舞台设计的“调色板”,在美化舞台效果的同时,突出主体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和环境产生对比和层次感;其次,色彩还可以对舞台场景中不合理的地方起到修饰作用,使得舞台场景更完整;另外,色彩可以突出舞台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通过色彩对比,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舞台灯光设计中,单一的色彩效果比较明显,而多色彩的应用要和灯光相结合,便可提升舞台的神秘感,提升舞台艺术效果。

无彩色系作为彩色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白色、黑色、灰色。在舞台灯光设计中,采用无彩色系可以更好地表现舞台的视觉效果。其中,黑色代表深沉、庄严的感觉;白色可以提升舞台的亮度,突出人物形象。不论是单一的色彩还是多色彩在舞台灯光中的应用,其作用都是提升舞台呈现效果,渲染舞台氛围。舞蹈作品《南京绒花》中编导在设计舞段时,尽量去除与人物命运无关的多余动作及装饰性语汇,加强了戏剧性的技巧运用。为此,灯光设计在处理这些舞段时尤为注重简洁,以突出表演,去除任何多余的光色干扰。在群舞处理上,灯光设计采用大气氛渲染,注重群体的雕塑感,即使是柔美抒情的舞段也利用光角度与单色光使之充满艺术雕刻之美感,与全剧气质统一。

本作品的灯光变化,尤为注重与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相吻合,化繁为简。完整的舞台表现是整部戏剧作品之一环,而环环相扣就要去除非戏剧因素的冲撞与干扰。此外,该部作品在服装设计中综合了传承人的“匠心”以及南京绒花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使得服装突出人物形象,充分地传达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又要在传承中体现创新,更好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力求达到辅助表演本身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让观众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产生情感共鸣。

(二)南京绒花的重塑与传承

南京绒花是一种唐朝时诞生的技艺,它有着“荣华”的美好寓意。在南京,绒花与民间的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每逢一事三节,绒花都是必不可少的节庆饰品,以此来增添喜庆吉祥的节日氛围。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南京绒花由于制作成本过高、制作过程烦琐、制作样式老套、缺少传承手工艺人等诸多原因,导致绒花艺人与绒花技艺处于逐渐消失的濒危状态……

但作为“最后的绒花匠人”的赵树宪,突破了传统绒花制作的条条框框,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潮流,让绒花变得更时尚。在赵树宪手下,南京绒花不仅仅是头饰,还可以是帕尔玛香水底座;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头花、胸花、脚花等等,还可以是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盆景建筑;不仅仅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还走进了电视荧幕中,让更多的人认识绒花、了解绒花。

打破常规,跨界交流,方才能与时俱进,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绒花与爱马仕以及帕尔玛之水的跨界合作,还有绒花出现在《时尚芭莎》的封面图,都可以说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必定需要把握时代机遇,发挥手工技艺的独特优势,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发展。

舞蹈承载着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创新精神,它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用富有中华文化的声韵、彰显当代审美旨意的舞蹈表现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增强了当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绒花匠人南京
南京比邻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绒花
“扬州绒花”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南京·九间堂
汽车匠人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