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日记》—燕岩先生朴趾源的热河之行

2024-06-27 14:51方哲荣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热河日记朝鲜

方哲荣

中朝自古以来便是一衣带水的友邦,在持续深入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得以保留了大量珍贵的“燕行录”文学作品。其中,朝鲜朝实学思想家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无疑成为这一文学类型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不仅汇集了燕行录纪行文学的精髓,更是对文化交流与思想融合的一次深刻展现。1780年,朝鲜使节团在朴明源的率领下,包括朴趾源在内的成员们,为庆祝乾隆皇帝七十寿诞,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在中国期间,朴趾源深入观察并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回国后,他依据这些珍贵的资料和个人的感悟,创作了纪行文学作品—《热河日记》。此部典籍被誉为“实学之集大成”。在书中,朴趾源以实学思想家的深邃视角,对清朝的经济运作、制度架构、文化风貌以及民俗风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绘,其中,对中国传统文物制度的独到见解,更是彰显出其深厚的学识。《热河日记》以精细的笔触,详尽地勾勒出了清代社会的全景画卷,展现了18世纪盛世清王朝的繁荣风貌,同时该书以独到的批判视角,对朝鲜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朝鲜社会实际情况的具体改革建议。

一、朴趾源其人

朴趾源,字仲美,号燕巌,生于1737年,卒于1805年,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学者、思想家,以及汉文学和实学派的卓越代表。朴趾源系潘南朴氏,源自汉城名门望族,素有“一流两班家门”之尊称。朴趾源自幼失父,由祖父朴弼均抚养。朴弼均四十一岁步入仕途,对朴趾源成长影响深远。十六岁起,朴趾源跟随李亮天学习经史百家,奠定学术基础。他学识渊博,志不在科举,却热衷于“利用厚生”之理。四十一岁时,他隐居黄海道金川郡燕岩峡,潜心学问。五十岁时,他涉足仕途,历任多职。后因年老体衰,他辞官回归家庭,致力于著述。他在小说、诗歌和散文等领域成就卓越,尤以《热河日记》最为著名。

朴趾源,受实学派先驱柳馨远和李淇的影响,发扬其思想,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并强调学习先进文化和技术。他主张改革不合理制度,推动社会进步。他反对儒家的“修身齐家”和“治心养性”,更推崇“利用厚生”。在《课农小抄》和《限民名田议》中,他提出改进耕作技术和限制土地所有权的观点。在文学上,他反对盲目模仿和形式主义,主张文学应尊重传统,有所创新,真实反映现实。朴趾源的观点对实学派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其作出重要贡献。

二、热河之行的社会背景

朴趾源随其堂兄率领的赴清使节团,专程前来中国以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诞。此时的中国正沐浴在封建时代最后的盛世余晖—康乾盛世中,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高度成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仅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自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累计免去全国地亩人丁银达1.17亿两。又自康熙五十年起,3年内总减免全国新征、旧欠,共银3206万余两。同时宣布‘自是后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赋。”(朴莲顺、杨昕《〈热河日记〉中的康乾盛世》)乾隆年间,朝廷又先后四次减免全国钱粮。宽松的财政政策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朴趾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见证者。

朴趾源生活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历史交汇点,此时的李朝社会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初现,城镇手工业壮大,商品交换频繁,货币经济主导,对外贸易增长。市民阶层崛起,参与经济发展,农村农业稳步发展,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社会经济演进与变革,旧意识形态面临挑战。一些朝鲜文人认为,传统儒家思想虽历史悠久,但其陈旧空洞的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一群有远见且关心国家未来的文人积极探索并倡导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改革。在此背景下,北学派思想出现,旨在为朝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北学派的朝鲜文人认为,中华文化仍在清朝,而清朝已演变为中华之国,朝鲜应从清朝学习中华文化以利用厚生。这种思潮诞生于来华朝贡的燕行使团随员中,他们目睹了清朝的发展情况后,回国分享和交流了这种想法,但由于“小中华”思想在朝鲜根深蒂固,所以“北学”思潮虽然有所影响,但始终未能成为朝鲜王朝学界的主流。

三、《热河日记》中的中国盛景

(一)市民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所映射出的社会

繁荣盛景

朴趾源怀揣对先进科技的追求和对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坚定决心,踏上中华大地。他深切关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经过深入观察和体验,内心激荡着无尽的感慨和思考。“复至栅外,望见栅内。闾阎皆高起五梁,苫草覆盖,而屋脊穹崇,门户整齐,街术平直,两沿若引绳,然墙垣皆砖筑。乘车及载车,纵横道中,摆列器皿,皆画瓷。已见其制度绝无村野气。”

在朴趾源看来,“栅门,天下之东尽头,而犹尚如此”,其内地的情况可想而知。因此,朴趾源“忽然意沮,直欲自此径还,不觉腹背沸烘”。与故土的景象相比,中华大地的富足与勃勃生机显然给朴趾源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也坚定了朴趾源“北学中国,利用厚生”的信念。

在栅内的酒店,朴趾源细致地观察了酒店内外的布局与陈设:“周视铺置,皆整饬端方。无一事苟且弥缝之法,无一物委顿杂乱之形。虽牛栏豚栅,莫不疏直有度;柴堆粪庤,皆精丽如画。”将柴堆粪土比作精丽的画,这直接反映此时朴趾源极度不平静的心情,却也体现出其渴望北学中国的信念。

从制度到勾栏瓦舍间的物什,他的视角可谓是细致入微。他在栅外游览时,偶然发现了百姓常用的扁担。在深入研究了扁担的制作方法后,他感觉到本国“惟平壤有此法,然不肩担而背负之,故甚妨于窄路隘巷。其担法,又此为得之”。经过对中国房屋建筑材料的深入考察,朴趾源发现:“甓者,砖也……大约立屋砖功居多。非但竟高筑墙,室内室外,罔不铺砖。尽庭之广,丽目井井,如画棋道。”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由是观之,不须许多土木,不烦铁冶墁工,甓一燔而屋已成矣。”在与同伴的深入讨论中,他明确指出朝鲜所持有的“砖不如石”的城制观念存在误区。他认为:“夫砖一函出矩则万砖同样,更无费力、磨琢之功。一窑烧成,万砖坐得,更无募人运致之劳。齐匀方正,力省功倍,运之轻而筑之易,莫砖若也。”建筑材料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朴趾源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建筑技艺的高水平。他详尽阐述了中国窑制,展现了他对烧砖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关注。在栅门之地,朴趾源目睹了中国民间碑制:“碑之两旁,不磨滑,砖筑夹碑为墙,没碑顶,因瓦覆为屋……”他评价道:“但碑制极佳,功费甚省,此可为法。”他由衷地赞叹道:“此不过穷边民家所建,然其精致古雅,不可当也。”

国家经济发展直接体现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朴趾源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清代市民生活“万事莫不简便而无一冗费”,从勾栏瓦舍的物什再到墙体中的一砖一瓦,朴趾源眼中的中国显然有很多值得朝鲜学习的地方,也可以看出朴趾源已经基本跳脱盲目仇清的北伐观点,而是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出发,北学于中国,利用厚生。

(二)繁荣的市场经济所呈现的盛世气象

在辽东地区,朴趾源在前往沈阳的旅途中观察到:“来商去旅,络绎不绝。”基于这一深刻印象,他撰写了一篇名为《市肆》的文章描绘道:“今行千余里之间,所经市铺,若凤城、辽东、盛京、新民屯、小黑山、广宁等处,不无大小奢俭之别,而盛京为最,皆纹窗绣户,夹路酒肆,金碧尤盛……其招牌、认榜,竞侈争华,即其观美,浪费不啻千金。”

在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中,商家纷纷投入巨资装饰店铺牌匾,以吸引顾客的目光。当朴趾源踏入沈阳时,眼前的繁华景象令他大开眼界:“通衢筑台,为三檐高楼。楼下出十字路,毂击肩摩,热闹如海。市廛夹道,彩阁雕窗,金扁碧榜,货宝财贿,充牣其中。坐市者,皆面皮白净、衣帽鲜丽。”商家临街经营的方式,在当时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而沈阳的商家习俗,则通过“平明满城炮声如雷,市廛朝起开铺门,例放纸炮”的描述得以展现。朴趾源在整个行程中,目睹了当时铺户贸易的繁荣景象,涵盖了当铺、酒楼、绸缎铺、书册铺等各类商铺,充分满足了当时民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踏入全国的政治经济枢纽—北京,朴趾源顿感眼花缭乱。在报国寺内,他观察到:“月三五为市日,海内百货辏集,佛殿三寮厢周遭,而居僧鲜少,皆京外商旅,无阛阓……中间为大路,廛铺罗列,车马闹热,不独市日为然也。”而在隆福寺,他更是目睹:“百货盈庭,珠玉珍宝之物,磊落宛转于履屐之间,令人足踖如也,心怵如也,而视瞿瞿也。”这种大都市的气派景象无疑令朴趾源心生震撼,又徐徐向往之。在清朝时期,除了坐市贸易这一传统形式外,民间还广泛存在着流动贸易的形式。对此,朴趾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他指出:“小贾之行于道路者,或高声叫卖……周回街坊,不撤敲响,则人家门里,走出小孩子叫之。未尝见大声叫卖者,但闻敲响,则已辨其货物。”这种流动贸易在清朝丰富了商业形态,便利了百姓生活。民间自发组织的形式弥补了集市贸易在空间上的不足,深入边远地区,提供了便捷的商品交易机会。此举丰富了交易方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四、镜像中的李氏朝鲜

塑造他者形象也是对“自我”的审视与认知。《热河日记》中,朴趾源观察中国社会、总结规律,同时批判审视本民族社会现实。其背后是“师夷长技”以“利用厚生”的价值观念,数十万字纪行也是对民族与文明的全新审视。

《热河日记》从开篇《渡江录》中,便直抒胸臆:“曷为后三庚子,记行程阴晴。将年以系月日也……曷不称崇祯,将渡江故讳之也,何讳之,江以外清人也。天下皆奉清正朔,故不敢称崇祯也,曷私称崇祯,皇明中华也。”其“皇明情结”在作品开头便已经展露无遗,纪年仍以崇祯年号,江北不是中华而是清人,即使是开明的北学派文人也不免摆脱尊周攘夷的华夷观念,这并不仅仅是朴趾源个人的思想倾向,视清为仇寇,尊明反清的北伐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朝鲜社会的思想主流。朴趾源对随行人员张福随口一问:“使汝往生中国何如?”张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答也无疑契合当时朝鲜的对清观念:“中国胡也,小人不愿。”

同时,朴趾源在渡江之始也描写了一部分朝鲜人的形象,其中有身着军服战笠的诸裨,一个个“顶起银花云月,悬孔雀羽,腰系蓝方纱绸缠带,佩环刀,手握短鞭”,显得十分豪健,有“鞭鞘仗胁,怂身据鞍,肩高项长”的正使随行人员,还有“打扮令人绝倒”的军牢。“蓝云纹缎,着裹毡笠,发结高顶,云月悬茜红,毦毛帽前,镂金着一个‘勇字,鸦青麻布,狭袖战服,木红绵布褙子,腰系蓝方纱绸缠带,肩挂朱红绵丝大绒,足穿多耳麻鞋。观其身手,果然是一对健儿也。但所坐马,所谓半驸担,不鞍而驮,非骑而踞。背插着正蓝色小令旗,一手持军令版,一手执笔砚蝇拂。”朴趾源在这里不仅对服饰、装束、体形等描摹得十分仔细,就连坐骑的形态、所携之物都加以记录和描绘,突出了不同身份、职位的人物各自的特点。

《热河日记》充分展示了朴趾源作为一位哲人的深邃智慧。他对于自然、历史、永恒等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哲理深度,这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朴趾源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哲学境界,无疑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从形象学视角看,朴趾源的《热河日记》成功塑造了清代中国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读者可从中洞察政治、历史变迁,感受科技魅力,品味文学韵味,体悟宗教精神,欣赏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同时领略生动的中朝人物形象。它为各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尽管某些细节可能与实际有所出入,但《热河日记》仍是塑造积极中国形象的重要参考。深入研究此作,有助于洞察历史,为国际交往和文明交流提供借鉴经验。

猜你喜欢
热河日记朝鲜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