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车仔
2000年出生的小珂刚大学毕业,工作还没着落,“人工桃花”便降临了。她之前也短暂谈过一两段校园恋爱,但都不了了之,“没有那种心动的感觉”。这次介绍的男孩是父亲朋友的亲侄子,比她小8个月。
下午的时候,她刚在驾校练完车,相亲对象便开着车来接她一起去吃饭。“没有踩着筋斗云,也没有带来红色晚霞”,第一次见面毫无浪漫可言。不过,看到他从车上走下来的瞬间,小珂觉得“相亲也不错嘛”——只见对方收拾得挺干净,1.8米的身高,看起来不是那种“被挑剩下的”。开车去吃饭的路上,对方很活跃,看得出来在努力找话题套近乎。
第一次见面,阵仗有点大,男女双方家人一起吃了饭,接着去KTV唱歌。眼前的相亲对象,被小珂放在一个“由各个条件维度数据组成的坐标轴”里反复考量:事业单位工作、工资尚可、备有婚房、零恋爱经验……她初步觉得条件匹配,和相亲对象也就定下来了,“过了父母那一关,就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了”。
她在网上分享了这次成功的相亲经历,有12万人围观。她总结经验道:“如果你的社交圈很小,自己又不想社交,相亲是一种相识的途径。而且,父母认同的,成功率一般都很高。”
小珂此前也参加过其他相亲,但都大失所望,有的年纪太大,有的虚报条件。总结起经验,她觉得,相亲对象还得是爸妈认真介绍的才行,“家庭条件和自身条件都明白地说清楚了”,比七大姑八大姨介绍的相亲局靠谱。
00后文琪的相亲来得更早。2019年刚上大一,父母便给她介绍了一个“朋友”,说是互相认识、照应一下,但父母还是事无巨细地介绍了对方的家庭结构、学业、年龄、外形以及性格等情况。
彼此先加了微信,聊天断断续续进行。聊天内容,无非是学习、兴趣,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但不知不觉,几乎把彼此的家底聊了个透。两周后的第一次见面,约在文琪的校园。他们彼此都没有谈过恋爱,很是青涩,气氛有些尴尬,但文琪感觉到双方都很想说话。最终,这场见面给彼此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后来文琪才知道,对方当时很用心地搭配了衣服,还提前做了头发,“蛮可爱的”。从那以后,两个人顺其自然地在一起了,谈了一年多以后,“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两个人逐渐奔着结婚去。
双方父母都是好朋友,彼此知根知底,有父母“盖章”,让文琪对这段关系感到踏实了不少,这也是她支持相亲的原因。
不少年轻人表示认同,“如果父母和我有相似的爱情观,那经过他们把关介绍的相亲对象,我非常愿意去接触。如果对方恰好符合我的择偶标准,双方家庭知根知底,那就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有人说,年轻人一代比一代保守了。但被很多人忽略的是,看起来更为开放的“软件交友”,实际上也是一种“条件先行”的交友模式。本质上,“相亲”和软件交友一样,都是按照条件检索、配对,前者的媒介是亲友,后者是互联网、大数据。既然是这样,相比起AI,父母介绍的相亲,可信度更高了。
摘自《新周刊》,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