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军
但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小胡同大杂院里长大的孩子们,肯定都会对“听大人们讲故事”不陌生。
在我们“60后”“70后”成长的这段岁月里,各种信息都还不发达。那时候在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地界,一整条胡同的人家里边,都不见得会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连收音机在那时候也是稀有之物。至于连环画,也是只有逢年过节孩子家长高兴时,或者孩子考了“双百”的时候,家长们才会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挤出一两毛钱给孩子买上一两本连环画。
然而,我今天想说的却是那时候的孩子们的另外一个主要娱乐项目—“听大人们讲故事”。这里说的“大人”不只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这些长辈们,还有一些人,他们才真正是那个年代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主体,这些人其实就是这些爱听故事的小孩子们的大哥哥、小姐姐们!个中原因,我想还是因为那会儿的大人们往往都太忙了(忙的原因待考),所以也无暇顾及小孩子们了。
我小时候是在安定门内的一条小胡同的大院里长大的,胡同是属于“口小肚子大”的那种,它由前、中、后和里院四个院落组成,连接这四个院落的中间环节就是胡同。狭长的胡同恰似是一个树叶的叶柄,在叶柄上长出的四片叶子便是这四个大院,我姥姥家当时在中院。
在小胡同里,每隔50米就会有一个路灯。记忆中胡同里的路灯虽然有些昏暗,却总是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在路灯下就是我们听故事的场所。
每到夏天的傍晚,知了刚开始在院里的杨树上鸣叫,胡同路灯下面,就会出现一个个的小马扎,这就是孩子们听故事的最佳场所。
我们学校初中班有个叫于建国的孩子,外号“大三儿”,是胡同里公认的“故事大王”。他家有三个男孩,于建国行三,大家都管他叫“大三儿”。“大三儿”是他们班的文体委员,按王老师的说法,是学校里最能“白话”的孩子。
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天色将黑,墨蓝的天空上挂满了星斗。在离胡同口最近的电线杆子下面,我们像一群夜晚时归巢的小家雀儿(方言,麻雀),簇拥在电线杆子下支棱着脖颈儿准备听“大三儿”讲故事。早已在电线杆子下面稳坐的“大三儿”却是不慌不忙,他今晚决定等天完全黑透才开始讲。
等天黑透了,“大三儿”喝了一口白开水,清清嗓准备讲故事。只见他先拍了拍光秃秃的脑袋,然后用一把破蒲扇轰走了两只“欲行不轨”的蚊子。
“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叫作‘恐怖的脚步声。”
“大三儿”虽然长得不咋地,可他的声音充满了磁性,童年的我们都很喜欢听他的声音,只听他接着说:“从前在浩瀚的印度洋上,有两名年轻的水手,一个叫鲍勃,另一个叫理查德,他们都是来自英国的穷水手,一天,他们到达了一个海港……”“大三儿”尽量将声音放缓、压低,仿佛从他的声音里你会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恐怖的信息在向你逼近……
应该说“大三儿”给我们讲的故事大多数是充满“正能量”的,可有的时候,他也会搞一些恶作剧,毕竟他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随着“大三儿”的声音带来的恐怖效应越来越浓,有几个胆小的孩子开始抹起了身上的鸡皮疙瘩!
就在故事讲到最充满悬念的当口儿,“大三儿”却突然住了声。
他将目光停留在马路对面“六一鞋厂”的铁门上,他知道铁门一关,就是晚上9点了,故事该结束了。
只听“大三儿”郑重地宣布:“今天故事就讲到这儿,明天晚上8点我接着讲。”说完他拿起马扎子先颠了(方言,跑),留下一群早已如惊弓之鸟的孩子们。
也不知是谁啪的一声把路灯打碎了。我借着月光一看,原来是后院上初一的“小四子”,这小子经常调皮捣蛋,老被请家长。路灯下一片漆黑。不知是谁趁乱学了几声猫叫,吓得我们这些不大的孩子们连忙作鸟兽散。
在慌乱中,我本来是想去上厕所的,却一个劲儿往自己家院子里跑。刚跑到窗根儿底下,就实在憋不住了,我在向日葵边上哗哗地撒了起来,可谁知却被出门倒洗脚水的姥姥发现了。姥姥把我给骂了一顿。她说:“离公共厕所就半泡尿的工夫,你都懒得去!怪不得这几天咱家门口一下雨就有一股骚味儿!”其实姥姥真的是冤枉我了,因为我压根儿也没尿过几次,还被她给当场抓到了。
尽管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由于听故事而经常感到心惊肉跳,但大家仍然禁不住诱惑。而成年的我们才知道,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大三儿”的故事似乎是永远讲不完的,他既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也讲《醉鬼张三》,甚至讲《绿色尸体》。每一次我们都听得如醉如痴。
直到有一天,“小四子”的弹弓终于给大伙儿惹了麻烦。就在他又一次将石头用弹弓射向路灯灯泡的一瞬间,被蹲守的民警抓个正着,不仅被罚了款,还被他的爸爸把屁股打开了花儿。而从那件事后,我姥姥就再不让我去路灯下听故事了。
不过幸运的是,这一年我大舅买了一台收音机,我于是从这个“铁家伙嘴里”又听到了许多“大三儿”们没有讲过的新的故事。
在这之后,我的姥姥去世了。于是,我也就不得不离开了充满了童年记忆的小胡同。
许多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回到了安定门内的那条无名的小胡同。
谁知一进胡同就是一个惊喜!原来那些私搭乱建的违建房早已被拆得消失了踪迹。一排排新四合院格局的大瓦房已经重新整齐矗立。而作为大院连接部的小胡同此时面貌更是焕然一新!胡同墙壁上一幅幅巨大的照片很吸引人眼球,主题是“十九大,小胡同遇见美好”摄影展。上百幅精彩的照片展示了小胡同的历史风貌与现实美好记忆。巧的是,我在照片中还发现了长大了的“大三儿”与“小四子”!从照片中看得出他们早已成家立业。其中一张照片可以看得出是“大三儿”在家中给他的孙辈讲故事,而那个小男孩手里边拿着个iPad,正在认真地听着……而“小四子”从画面上看是在给人上课,通过照片下面的简介,我知道他如今已经是一家私人博物馆的馆长了。
时近中午,当我即将观赏完最后几张照片正要离开的时候,一张巨大的黑白相片突然吸引了我的眼球,画面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当时六七岁的孩子们正聚在一根电线杆子下聚精会神地听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在讲故事,这个大孩子便是“大三儿”,而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穿蓝色卡其布上衣,有着胖嘟嘟脸蛋儿的小朋友便是童年的我!
我正在尽力将思绪投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不觉间发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突然出现在我旁边,并拉了一下我的衣角,他天真地笑着问我:“大大,您能给我讲讲这张照片里面的故事吗?”
我正在思考怎么给他讲这个故事时,一个有些苍老但是非常熟悉的富有磁性的声音从我身后传了过来:“小禹,别缠着人家大大,让爷爷来给你讲这个照片的故事吧!”说话人正是“大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