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民族的舞蹈,都需要经过传承才能得以延续。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大众对其了解并不多。达斡尔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价值,是达斡尔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前,达斡尔族舞蹈教学在融入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体系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本文将对高校教学视角下达斡尔族舞蹈的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就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达斡尔族舞蹈的保护和继承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达斡尔族舞蹈概述
达斡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总称,意为“燃烧”或“兴旺”。达斡尔族舞蹈源于人们围着篝火生息劳动的早期狩猎时代,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从舞蹈的主题分析,在历史上,早期的达斡尔族舞蹈与达斡尔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模仿布谷鸟体态的“布谷鸟舞”;模仿熊和野猪动作的“野兽搏斗舞”;表现在山林间采集野菜野果的“采集舞”;表现妇女照镜子、梳头的“梳妆舞”;表现妇女劳动生产的“提水舞”“摘豆角舞”,以及表现青年男女交往的舞蹈。
从舞蹈的结构分析,原生态的达斡尔族舞蹈表现形式为群舞,舞蹈结构为三段式,分别是赛歌,对舞和“打斗”。第一段是以歌为主的赛歌段,所有表演者站在相应的位置围成圆圈,上身舞姿做梳妆姿态,随着歌声响起,脚下做滑拖步走圆场,手臂做以压腕为主的动作。第二段是以舞为主的对舞段,该段歌曲曲调简单,节奏明快,以双人对舞为主,同时伴随着呼号。呼号时,两个人有不同的节奏,一个人在正拍呼号,另一个人追随着呼号,节奏逐渐加快,表演者脚下仍以滑拖步为主,做各种模拟表演,如挑水、伸手、采集野果等动作。氛围逐渐热烈。第三段为“郎图达奇”,是双人或多人绕圈的“打斗”段,伴随着短促而有力的呼号,增强了舞蹈动作的节奏感,脚下步伐多为较沉重的跺步和小碎步跑,上身时而屈臂置于胸前做防御式姿态,时而单手握拳高举至头顶做对挡架势的动作,以高呼口号或模仿各种鸟兽的叫声将表演推向高潮直至结束。
总体而言,达斡尔族舞蹈是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其是文化继承的载体。通过对达斡尔族舞蹈的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达斡尔族舞蹈,进而了解达斡尔族的文化与民族特色。
二、达斡尔族舞蹈融入高校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从学生学习角度看,学习达斡尔族舞蹈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当前,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多以学习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舞蹈为主,其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多有局限,不利于培养全面型舞蹈人才。将达斡尔族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既能丰富舞蹈课程设置,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元性,也能通过学习达斡尔族舞蹈的基本手位、步伐等,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通过了解达斡尔族文化特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
另一方面,从达斡尔族舞蹈的传承角度看,高校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背景导入时,教师会对达斡尔族的文化习俗与艺术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宣传和保护了达斡尔族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能够系统地从内容、风格、特征、形式等方面对达斡尔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达斡尔族舞蹈体系,编创舞蹈教学训练组合,扩大达斡尔族舞蹈的传播范围,进而推动地方民族舞蹈文化的长足进步。
三、高校教学视角下达斡尔族舞蹈的保护和继承研究
(一)达斡尔族舞蹈在高校教学中的教育现状分析
1.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高校教学中缺少高质量的达斡尔族舞蹈教材。在当前教学课程设置中,教材的编制一般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舞蹈系专家组在采风后集体编创舞蹈训练组合,从而形成教材;第二种是教师个人下乡采风,结合自己的所学所闻和教学经验进行舞蹈训练组合的编创,进而形成教材。但这两种教材编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过于依赖教师的舞蹈经验,更注重舞蹈动作本身,缺乏深入的科研活动作为理论支撑,弱化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导致课程内容缺乏系统的编排和科学的规划,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掌握舞蹈的神韵,进而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2.课程重视度有待提高
高校对达斡尔族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有待优化。从整体上看,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开设的专业类课程主要有《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现代舞基本功训练》《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编导》《作品排练》等,其中,《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现代舞基本功训练》这三门课程的课时占比更大,分别占有192、192和128学时。而达斡尔族舞蹈教学虽涵盖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体系当中,但占比较小,仅教授一个学期,为64学时。同时,因在课程设置上是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同学习,学生仅能学习2~3个达斡尔族舞蹈的舞蹈组合,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3.课程开展有待优化
一方面,教学方法有待丰富。达斡尔族舞蹈有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但当前的教学方法仍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与示范法,即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教师在传授达斡尔族舞蹈时一般是先讲解动作,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接着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能实现课程目标,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达斡尔族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达斡尔族舞蹈的兴趣,即使学会了达斡尔族舞蹈,也无法充分展现出风格特色与文化底蕴。另外,当前高校学生的实践与展示机会较少,缺少特色教学活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达斡尔族舞蹈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氛围有待提高。达斡尔族舞蹈属于民族舞蹈,有着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语境和文化风俗,在教授时对课堂氛围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了解相关背景与文化内涵后能够开展沉浸式的舞蹈学习。但从实际情况看,课程时长限制了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投入的时间,导致学生对达斡尔族舞蹈了解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氛围。
4.师资队伍有待强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达斡尔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部分高校舞蹈教师队伍的人员组成结构尚需完善,缺少教授达斡尔族舞蹈的专任教师,其对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解也较少,导致在教授达斡尔族舞蹈时只注重形体动作,而忽略了对舞蹈深层次情感的探索,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
(二)达斡尔族舞蹈保护和继承的新路径
1.编创达斡尔族舞蹈教材
教材与教学紧密相连,一部系统、科学、全面的高质量达斡尔族舞蹈教材能对达斡尔族舞蹈起到推动与传播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提高对达斡尔族舞蹈教学教材的重视度,合力编创达斡尔族舞蹈教材。可通过整理原有教材和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多渠道对达斡尔族舞蹈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并整理,并邀请专家对内容的专业度进行把控,依据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共同参与达斡尔族舞蹈教材的编写。另外,在注重舞蹈内容的同时,也要适当融入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既能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传播。
2.优化达斡尔族舞蹈在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
达斡尔族舞蹈课程是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特色课程,是利用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开展的特色教学活动,能够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地方民间舞蹈,既能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也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应优化达斡尔族舞蹈的课程设置,提高课时分配比例,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以吉首大学对湘西地方民间舞蹈的课程设置为例。首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开设了《湘西苗族鼓舞》《湘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等系列特色课程,提高了湘西地方民间舞蹈在总舞蹈教学中的课时占比,丰富了教学内容。其次,吉首大学在大力挖掘地方民间舞蹈资源的同时,还会定期开展湘西“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将湘西地方民间舞蹈引入高校课堂,进而对地方民间舞蹈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最后,吉首大学每年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田野调查法让学生深入湘西民间采风,收集湘西地方民间舞蹈的一手资料,采风调研结束后,学生再以班级为单位把整理好的资料编成舞蹈作品并进行会演,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综上,针对达斡尔族舞蹈课程设置可以以吉首大学的实践措施为借鉴,全方位、多角度对舞蹈课程进行优化,既能释放课堂活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加大师资投入
一方面,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舞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舞蹈教学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实现线下线上互补的教学模式,线上平台提供教学视频与课堂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既打破了传统舞蹈教学对时间与地点的局限,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与音频的播放,为教师的课前导入环节提供帮助,更好地引导学生沉浸在舞蹈场景中。高校甚至还可以将虚拟现实(VR)技术应用于舞蹈教学中,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在达斡尔族舞蹈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各高校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吸纳专业的达斡尔族舞蹈教师,并为其提供进修与继续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将少数民族舞蹈艺人邀请到学校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对达斡尔族舞蹈进行保护与继承,也能够丰富高校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态,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达斡尔族舞蹈文化。与此同时,还应对“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中教授的达斡尔族舞蹈及相关内容做好记录,丰富高校达斡尔族舞蹈的资源库。
四、结语
达斡尔族舞蹈风格独特、自然淳朴,真实展现了达斡尔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文化特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族舞蹈的重要责任。高校应从编创教材入手,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重视度,增加达斡尔族舞蹈的课时分配;在教学方法与师资分配方面,将现代技术融入教学,并通过“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使达斡尔族舞蹈的教学方法及内容更加完善,助力达斡尔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为其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曦.新时期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寻[J].戏剧之家,2023(32):119-121.
[2]张乐.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23-08-14(003).
[3]岳晓宇.达斡尔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艺术教育,2019(11):229-230.
[4]杨金莉.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19(22):170-171.
[5]李永明,刘璐.“非遗”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以山西“翼城花鼓舞”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7(02):128-130.
[6]陈东云.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17(03):216.
[7]纪芳芳.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8]王徽.基于现代技术的体育舞蹈教学创新研究[J].体育风尚,2023(12):41-43.
[9]杨丽珍,谭建斌.本土民间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 [J].黄河之声,2020(18):122-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非遗视角下的达斡尔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继承研究”(项目编号:1453093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雪琪,女,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