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璞 李燕
一、引言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布局的主要推动力。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高校学习期间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还要尽可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基因。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既能促进当地文化以更温和、学术的方法传承与发展,又能从社会层面提升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培养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本文将以海南高校中的油画、素描课程为载体展开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研究。
二、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地域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与位置,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心理、文化、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构成特定的人文张力与魅力。诚如黑格尔所言:“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地域文化资源为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也必然受到该地域自然、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每一位艺术家所关注的角度不同,但被表现的对象必然影响着他的表达形式、艺术风格。
不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还是北欧各画派,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地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柯罗、亨利·卢梭、杜普雷、托比尼、特洛容等一批艺术家将巴黎近郊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庄作为“走向自然”的切入点,怀着对自然的崇尚之情,深情而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巴比松”世界。巴比松画派的形成不仅是当时法国画坛中的一道风景线,还从美学的角度激发了印象派的诞生。
我国北宋时期,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主的北方山水画家,以自己身边所熟悉的自然环境作为真实的对比参照,通过对客观自然的描绘表达艺术家对生活、人生的理想,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使地域的自然资源成为人格化的精神写照,创造出具有北方气势的阳刚之美;而身处南方的董源、巨然,则因江南平远的景致所感悟而创造出具有江南特点的柔美风格。另外,中国美术史中的浙派、吴门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还有近年广西的“漓江画派”等无一不是某一地域的艺术家们以他们所熟悉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创作的源头,在各显风姿的艺术语言中凸现出不同的地域精神。
以上中外艺术史的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他们之间的艺术追求、境界各不相同,但以所在地域性作为研究坐标是十分相似的,它反映了艺术家在人文地理基础上把握地域文化的自觉追求。如今,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还体现在推动艺术创新与发展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愈发受到重视。美术创作者通过借鉴和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元素,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推动了美术创作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和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将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地域文化融入海南高校美术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校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国内各地高校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相关政策中专门提到,“引导艺术师范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造就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中小学艺术教师。”由此可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善于育人的师资力量十分重要。对于海南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经常会出现千篇一律、缺少特色的现象。因此,海南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尤其是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是当今教育大环境的主旋律,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及实践意义。
(一)提升美术教学的文化内涵
通过整理和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的美术工艺、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元素。这些内容可以用于美术赏析、绘画实践和手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通过对地方艺术作品的学习和创作,学生能够体会到美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培养出更为全面的审美能力。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可以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特色高校课程体系。除了丰富课程内容外,还为美术教学增添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为学生的艺术作品提供灵感和素材,促进文化与艺术的融会贯通。
(二)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责任。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创作将地域文化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龙被”也称崖州被,是海南黎族织锦中的珍品,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之大成,并融合黎汉织绣,其繁复精致的纹样和浓重质朴的色彩以及精细复杂的编织工艺让其在海南地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由此可见,将地域文化融入海南高校美术课堂,可以使地域文化有机会通过高校平台以及学生的美术作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文化传播方面看,除了通过艺术课程教学传播地域文化外,还可以艺术创作作品的传播媒介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欣赏。
(三)加强优秀美术人才的培养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为高校美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海南地域文化独具魅力,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传统等都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高校美术教学不仅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体验地域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种跨文化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包容心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技能和形式的传授,而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元素和思路,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和表现自然、社会和生活。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地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作出贡献。
四、地域文化融入海南高校美术课程的策略
油画和素描属于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艺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等早年都接受过西方造型艺术的系统学习,并将油画和素描艺术教育引入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油画和素描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绘画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素描”多年以来一直是艺术类高考的必考科目,也是艺术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不论是八大美院还是综合类大学的美术设计本科专业,油画和素描都是必修课程,是美术类学生要长期重点学习的课程。艺术是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油画和素描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质,高校油画、素描教学体系建构与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学科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地域与传承的研究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术创作要体现民族化,美术教学更要体现民族化。要实现视觉艺术的海南地域性独特风格,必须从基础的绘画教学抓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本土艺术人才和资源,促进海南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在海南高校美术类油画、素描相关课程中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具体应在明确高校油画、素描课程教学思路和研习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提炼地域性文化元素,探索美术理念变革与题材拓展,充分展现出海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黎苗文化等,构建新时代海南高校油画、素描相关课程教学的策略与路径。
通过多轮课程实践研究,初步建立符合海南地方特色的高校美术专业绘画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要重点解决地域性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深度融合问题,避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油画、素描课程应用转化中的“表皮化”现象。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其一,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校油画、素描课程大多只注重基础教学,强调规范化,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会使素描、油画创作无法契合地域化的教学目标以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制约着我国美术事业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培养。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围绕海南地域文化的美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融合研究。通过和内地特色课程的比较,从多角度把握海南地域特色美术实践教学的特点,探讨其文化内涵及构建方法,研究具体如何开展特色教学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实践和总结。
其二,结合海南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在油画和素描课程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进行教学。如在素描和油画静物课程中,鼓励学生研究海南地域特色静物造型,通过对本土特有物象的考察与选取,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构图和写生造型研究,并探索新的画面效果;在素描人物和油画人物课程中,可以让模特更换黎族服饰装扮或加入海南非物质文化元素,增强写生课堂的趣味性,并进行优秀地域文化的知识传播;在油画创作课程中,鼓励学生对海南地域特色文化进行深度考察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创作。将学生文化素养与绘画技能同时作为教学重点,核心是海南高校油画和素描课程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丰富艺术视野,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开发海南本土的艺术资源。
其三,教学单位可充分利用单位内部的相关科研项目,积极开展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利用项目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并把项目引入课堂或者把学生带入具有地域特色的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如与本项目合作的“澄迈红光中心学校”为试点,使海南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深入了解海南本土中小学素描课程的真实需求,在实际课堂中以小组形式对学校美育特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建设,其目的是让本土中小学生熟悉家乡的地域文化特色,落实美术学科科学素养。让理论充分结合实践,从内容题材、教案制作、教材选择等多角度构建发扬海南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小学相关教学课程,并对比择优将其投入实施。
其四,应充分利用各类公益社会资源,例如博物馆、传统庙会、民间美术展览等,主动扩展教学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并与民间艺术家展开交流,使之真正认识并理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切实感受到海南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树立地域文化自信。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海南省内的美术作品展、知名艺术家讲座、组织专访等,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海南地域文化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更近距离地观摩与学习成功经验。
在海南高校美术课程相关教学中要持续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尤其是把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素描和油画课程教学中, 实现中西合璧。海南地区的艺术类高校应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展开教学,使素描和油画课程教学既有学院派的严谨与科学的一致性,又有对本土特有物象的研究;既有对西方观念的学习, 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熏陶,这样必将收获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其丰富的内涵与特色为海南高校美术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素描和油画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同时,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高校美术教学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教学活动将地域文化传递给更多学生,从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海南高校应积极探索地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加强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培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术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域文化在海南高校油画课程中的探究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4ZC-29);2022年海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海南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sjg2022-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泽璞,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李燕,女,博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