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对提升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4-06-26 07:42陈淑娟
参花(下) 2024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华院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发展,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意义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和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其过于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即便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也常常因方法单一、内容脱节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效果有限。基于此,本文将以第二课堂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一、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分析

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独特的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传统课堂模式中跳脱出来的学习平台。这种教育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教学,[1]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有效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第二课堂教育模式以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预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学习者,这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确保活动内容既能吸引学生参与,[2]又能实现教学目标。这要求教育者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能够精心策划并执行各类教育活动,如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不仅包括对学生参与度、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还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其学习能力。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面临的挑战

(一)第二课堂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在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第二课堂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首先,由于管理机制的规范性不足,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导致各个学校、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进而导致活动内容的片面性且质量不稳定。其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透明度不足,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有限,无法全面了解到可参与的活动范围和内容,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管理机制的执行力不强,尽管已有一定的政策进行支持,但在实际操作和执行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导致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第二课堂内容与形式不够合理

在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二课堂内容与形式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第二课堂存在内容单一的问题,活动内容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这种单一性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受限,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存在局限性,活动形式过于僵化,缺乏创新和活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种形式上的不合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和深入理解。

(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存在不足

在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认知层面缺乏连接性上。首先,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缺乏有机的衔接,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影响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其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目标不一致,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在两者之间的学习体验存在着明显的断层感,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存在着学生认知层面的不协调问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学生在切换学习环境时需要适应时间,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下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中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第二课堂管理机制

1.完善组织结构,确立多元管理体系

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运作高效的组织结构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3]管理体系的多元化要求活动策划、资源配置、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能够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每个部分都能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校方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同时也需要引入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一个由校方、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管理团队。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不定期的沟通,可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不断更新且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同时也能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这样的管理体系能够为第二课堂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4]例如,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的合作,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师资队伍是第二课堂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技巧和创新能力。[5]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到文化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实地考察、文化交流等,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进而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6]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在第二课堂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与形式

1.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与活动

高职院校在举办第二课堂活动时,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7]这一过程要求教育者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设计出既能传达深厚文化底蕴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在活动设计上,应注重实践与体验,例如,通过模拟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艺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例如,古建筑的修复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等,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责任感,还能让他们理解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还可以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8]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线互动平台等,增强第二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甚至是重温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AR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世界结合,比如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观察到虚拟的历史人物或文化景观出现在真实的环境中,这样的互动体验不仅新颖有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线互动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知识竞赛、讨论、分享,不仅能够扩大第二课堂的影响范围,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使第二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形式,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

1.构建课内外互补的文化学习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对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构建课内外互补的文化学习体系,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界限,通过系统地规划和设计,让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相得益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首先需明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功能,确保两者在内容上的互补性和连贯性。例如,可以将第一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作为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时深化对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反馈和成果也能够为第一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案例和经验,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如学术讲座、工作坊、企业实习、社会服务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学校还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定期评估课内外互补学习体系的运行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和活动方案。通过这样的体系设计和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而加强这一联系,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第二课堂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其教授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结语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非正式的、灵活多样的特点,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第二课堂不受传统课堂形式的限制,通过组织文化讲座、艺术展览、传统节日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多种形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接触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侯凯升,沈壮海.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与涵育——基于2017—2021年连续调查数据的分析[J].青年学报,2023(03):43-49.

[2]秦淼.浅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3(S1):81-83.

[3]李露芳,田蓉.中医经典阅读提升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创新——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阅读”为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06):618-623.

[4]刘雪,李向楠,张业伟.小学低年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03):124-128.

[5]程永淳,丁安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2):23-28.

[6]杨成青.高校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7(02):5-10.

[7]张悦.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5):203-205.

[8]王霞.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J].教育科学论坛,2022(27):74-77.

★基金项目:本文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体两翼五结合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JG230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淑娟,女,硕士研究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中华院校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