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始终坚持德奥的古典音乐传统,将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与严谨的古典形式结构结合起来,保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音乐构思开阔而周密,形成手法简洁而精巧。《g小调狂想曲》是勃拉姆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属于“性格小品”,乐曲完美展现了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进行研究,意在分析勃拉姆斯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并诠释勃拉姆斯独具魅力的创作风格。
二、音乐创作风格
勃拉姆斯是德国19世纪后半叶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崇尚自由、注重个人风格表现的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作为德国音乐守旧派的领袖人物,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风格庄重严肃、十分严谨,其作品被称作是“用古典主义的酒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
勃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除歌剧、戏剧音乐和标题交响乐之外,几乎包括器乐和声乐所有的体裁形式。其创作主要被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851年至1877年,主要为大篇幅的奏鸣曲、叙事曲、变奏曲等体裁,作品较宏大,偏向于长篇幅,彰显宏伟气魄的同时,还带有梦幻色彩。第二个时期为1878年至1893年,经历了人生动荡的勃拉姆斯对音乐创作有了新的思考,转而将目光聚焦于钢琴小品创作,虽然大多数作品篇幅较短,却能充分发挥其创作风格和技巧,其中,《g小调狂想曲》Op.79 No.2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运用三连音和分解和弦作为主导动机,具有强烈的动力感,乐曲节奏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饱满的激情与歌唱的旋律性相辅相成,体现出勃拉姆斯独特的个人风格。
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常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其在音乐结构写作及作品处理上也严格遵循着古典主义方式,并将二者融合形成一种创新式的写作风格。《g小调狂想曲》是勃拉姆斯作品中唯一的钢琴狂想曲,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标题音乐作品之一,相较其初期创作的作品更为松散,浪漫主义风格也更加明显,同时夹杂着更多哲理及理性的思考。勃拉姆斯的作品多运用古典奏鸣曲常用的“T-D-S-T”结构,庄重、严肃,突出布局的严谨、工整。
三、音乐演奏技巧
(一)重音的力度控制及触键方式
八度与重音是乐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蕴含着作曲家的情感起伏,在演奏时也有多种技巧,需要演奏者格外注意,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留意谱例上的表情记号,同时,要想与作品达到情感共鸣,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人生经历。
在《g小调狂想曲》Op.79 No.2中,开头处的八度和弦演奏起到了推动作用,意在突出高音部分的四分音符,在演奏时需要保持音符的颗粒性,以及左右手交替时旋律的连贯性。(如图1)
第9至第13小节由柱式和弦构成,在演奏这一乐段时,既要将旋律弹奏清晰,还要保持音乐节奏的灵活跳跃感,因此,手臂和手腕处的放松便显得极其重要,密集的八度跳跃可以使用贴键跳跃的方式,利用手腕带动节奏,先放慢弹奏速度再逐步加快。(如图2)
第41小节后,八度模进层层递进,缓慢低沉,随着主部材料的进一步展开,附点八度旋律尤为突出,节奏连贯且速度较快,在弹奏时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注重手腕以及肩颈部的放松尤为重要,可多练习断奏,注意将大臂及小臂分开进行练习。(如图3)
第65小节处采用了左手部分重量级的七和弦,使乐曲的情感再次升华,勃拉姆斯悲喜交加、错综复杂的矛盾情感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乐曲正式进入了再现部。重量级的七和弦弹奏相较于八度和弦更有难度,可先练习分解和弦,确保每一个音符都精准无误后,再进行和弦练习,主属和弦推进与七和弦级进,速度较缓慢,跨度较小,可用大臂断奏的方式进行练习,力度需保持均匀统一。(如图4)
同时,触键也是作品练习时的重中之重,《g小调狂想曲》Op.79 No.2的呈示部中的前几个乐句主要是突出高声部的旋律性,并且强弱对比鲜明,而高声部则重在突出主旋律,颗粒性强且有清晰的旋律线条走向。
(二)独特的旋律风格演奏
勃拉姆斯在《g小调狂想曲》Op.79 No.2中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突出了勃拉姆斯擅长的节奏类型,营造出连绵不绝的听感,推动着乐曲的持续走向,用以烘托气氛。
1.特殊节奏技巧
(1)三连音
主部主题部分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且多集中于中音声部,在促进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交相呼应的同时,也起到承接上下乐句的作用,为全曲增添了独特的意境,同时,副部及结束部也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这也是全曲中的一大亮点,虽未刻意突出声部,但起到了烘托音乐气氛的作用。在演奏时,应注意肩颈及手腕部位的放松,可对三连音单独进行贴键练习;而在与突出声部相结合的三连音处,则应着重进行高抬指练习。
(2)展开性变奏
展开性变奏是一种作曲技法,涉及一个微小的主题动机通过各种作曲手法不断发展、衍生,从而形成新主题的过程。其中,展开是材料的变动手法,可以扩大、浓缩、引申或演化,甚至融合进新因素,其重心在于“出新”;而变奏则是一种材料保持手法,涉及有变化的重复,其中一些特征被改变而另一些则被保留,以保持作品的稳定性和逻辑统一性。这种技法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是一个重要的作曲原则,也是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中的一大亮点。勃拉姆斯承袭了“在主题中贯穿动机”的音乐创作手法,通过材料的改造体现了作品的动荡性与矛盾性,同时也体现了作品的稳定性与逻辑统一性。
2.复调性乐曲演奏技巧
勃拉姆斯在《g小调狂想曲》Op.79 No.2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对位技巧,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位技法,受巴赫复调技法的影响,勃拉姆斯的大多数创作曲目中都运用了复调音乐的创作技法,尤其掌握了对位技法的精髓,舒曼也曾对勃拉姆斯写作的《舒曼主题变奏曲》大加赞赏,并且对他的这种复调技法应用给予肯定。
乐曲开始部分使用了三个声部,高声部明亮富有旋律,中声部低沉并连绵持续,低声部则是重音八度的连接,与高声部形成对比,达到了均衡音乐旋律的效果。复调音乐注重双手之间的独立性。因此,要想弹奏好带有复调技法的作品,首先要回归到最原始的练习方法——分手练习,双手循序渐进地慢弹,当两只手都能够很好地完成每一个声部,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后,再尝试合手练习,且可以适当加入重音慢练,保证音符清晰,节奏稳定。
复调性乐曲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独立的,拥有不同的歌唱性,演奏者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声部,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感情地弹奏,才能对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进行最大化处理。复调性乐曲的练习难点在于多声部的歌唱性表达,在弹奏过程中,如果对歌唱性的掌握并不熟练,可以尝试哼鸣谱例,或是查阅相关书籍以及聆听乐曲音频,更深层次地了解乐曲想要传达的感情,随后再进行相关弹奏练习。
(三)踏板的使用及演奏技巧
踏板在钢琴演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勃拉姆斯擅长运用各种类型的踏板,包括切分踏板,延音踏板,弱音踏板,等等,延音踏板可以延长音乐时值,而弱音踏板可以减弱音量,标记不同,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踏板的踩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全踏板和半踏板。全踏板要求一脚踩到底;半踏板要求踩到一半的位置,保留一部分声音(通常是一个声部),其他声部又有不同的和声进行。
这两种踏板的踩法又包含三种用法。其一,音前踏板。弹音前先踩踏板,使音更优美;其二,音后踏板。音弹出来后再踩踏板,有助于连奏,这是比较常见的用法,也是最能体现延音效果的使用方法;其三,与音同时起落的踏板。一般用于强调节奏。
在《g小调狂想曲》Op.79 No.2中使用较多的是切分踏板,切分踏板又被称为连音踏板,可以非常好地作用于低音声部的连接,使音符得以流动性的表达。当左手弹奏部分有连续的八度切换,踏板的切换也应同八度切换相匹配,在巧妙地配合高中低三声部的同时,也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烘托了乐曲的氛围感,带给听众良好的听觉感受。此外,切分踏板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其切分性,踩踏板的时候一定要干脆利落,放踏板的动作也要彻底且及时。同时,也要注意完全放开踏板时的力度掌控,切换踏板的速度不宜过快,这样才能使乐曲听起来共鸣性强,避免音响效果浑浊混乱。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 No.2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对曲目的创作背景、弹奏练习时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具体的分析与实践,及对八度,重音,三连音,变奏,踏板练习等技巧进行深刻探究,能够帮助音乐爱好者更全面地感受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魅力。
参考文献:
[1]阮梦婕.勃拉姆斯《g小调钢琴狂想曲》Op.79 No.2的音乐特征及演奏诠释[D].江西师范大学,2022.
[2]张芳.勃拉姆斯钢琴音乐风格探源[J].文化学刊,2007(03):91-95.
[3]顾荣春.如何提高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及演奏技法——以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no.2》为例[J].人文天下,2019(20):23-26.
[4]成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析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No.2)[J].四川戏剧,2014(07):139-142.
[5]包慧琴,陈妍芷.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NO2.音乐风格与演奏探析[J].戏剧之家,2023(01):66-68.
[6]苏日娜.古典与浪漫的完美交融——以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NO.2》为例[J].内蒙古艺术,2007(02):100-101.
(作者简介:种小允,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聊城大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