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惠 陈培超
阿连斯基作为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形式辉煌,与交响乐融为一体,是阿连斯基钢琴作品的巅峰之作。
一、创作前提:阿连斯基与幻想曲
(一)阿连斯基的创作风格
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1861-1906),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在他的音乐创作前期,主要受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及其莫斯科音乐学院同事柴可夫斯基的影响较大。同时,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中也能看出其向肖邦致敬的痕迹及模仿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在阿连斯基创作的后期,其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在音乐风格方面也从之前的民族性转变为更加注重国际性。
阿连斯基钢琴音乐的特点是体裁广泛:作曲家创作了许多抒情小品、演奏家作品、组曲循环以及多部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阿连斯基是公认的微型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形象独特,音色新颖。作曲家将俄罗斯和西欧传统相结合,成功地将微缩艺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将钢琴微型作品作为自我约束、自我发现和塑造自身风格的契机。
阿连斯基钢琴风格的特点是旋律主义和吟诵主义。他将多首作品命名为“浪漫曲”(作品 5 之 3、作品 42 之 2、作品 53 之 4),强调乐曲的歌唱性及“声乐”特点。在这些乐曲中,旋律音由简单的和声伴奏为支撑,伴奏声部则通常会有或多或少的冗长模仿,使旋律质感达到饱和。例如,其最早发表的作品——卡农形式的《六首钢琴曲》就采用了这一手法。阿连斯基所概括的丰富钢琴旋律的原则在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梅特纳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俄罗斯钢琴艺术的代表性特色。
(二)俄罗斯幻想曲流派的发展
幻想曲是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通常,幻想曲是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单部作品。除了“幻想曲”这一名称外,这类作品还可以被称为“狂想曲”,在许多方面,幻想曲更接近钢琴协奏曲的体裁。从本质上讲,钢琴与乐队幻想曲是一种揭示了器乐幻想曲和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奏曲双重起源的体裁。
16世纪,创造性思维出现了必要程度的解放,这使艺术幻想的自主性得以实现,随后出现了幻想体裁。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为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作品为幻想体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一方面使幻想进入了声乐和交响乐领域。其中,格林卡用声乐创作了多部幻想曲,如浪漫曲《威尼斯之夜》。另一方面,在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管弦乐体裁——交响幻想曲,例如,巴拉基列娃的《伊斯拉米》、里亚朵夫的《巫婆》(又名《巴巴·亚加》)、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柴可夫斯基的《里米尼的弗朗切斯》、拉赫玛尼诺夫的《悬崖》等。
尽管钢琴流派在俄罗斯音乐创作中并不占突出地位,但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们并没有忽视钢琴流派。18-19世纪,俄罗斯钢琴学派开始蓬勃发展,钢琴协奏曲在流派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俄罗斯作曲家鲁宾斯坦是第一位对钢琴与乐队协奏曲投入大量精力的作曲家。鲁宾斯坦协奏曲的特点是曲式发达,独奏部分演绎精湛,旋律和音调的转折具有东方特色。
管弦乐体裁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阿连斯基的《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该作品延续了俄罗斯钢琴音乐中协奏曲体裁的趋势,即以发展真实的民间主题为基础。阿连斯基对这一体裁的处理体现了全部典型特征:《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是一部以借来的主题为基础的重要技巧性作品,结合了协奏曲的原则(使用所有的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乐器与乐队并置的可能性)和幻想曲的原则(自由发展素材,情感和想象力的强度,混合各种形式的作曲原则)。与此同时,阿连斯基的《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是俄罗斯音乐最重要领域的里程碑式作品,其主要艺术原则是作曲家使用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调进行创作。
二、创作缘起:《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的背景和体裁
(一)创作背景
1892年,阿连斯基参加伊万·里亚宾尼的音乐会,听后印象深刻,并录制了其中的一些曲调,其中两首构成了他的新作品《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的创作基础。阿连斯基从里亚宾尼曲调的形象性和诗意本质出发,使用了强劲有力的钢琴音色和自由舒展的写作方式,以奋进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装饰音,使这首幻想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二)创作体裁
阿连斯基使用了各种类型的织体(和弦、线性段落、八度、颤音、双音等),这使其幻想曲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乐器演奏的可能性,还通过结合变奏曲、三乐章和奏鸣曲作曲原则,使其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幻想体裁创作方法的典范。
阿连斯基的《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钢琴协奏曲作为一种独特体裁的特征。然而,同时代的人并没有重视阿连斯基的这首《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他们更强调其外在的精湛技艺,否认其民族原创性。现今,可以通过分析《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的音乐性和创作证据反驳这些论断。例如,在粗略的草图中可以看到,管弦乐部分并没有分配给交响乐团的乐器,而是由多姆拉琴、巴拉莱卡琴和萨洛提琴共同演奏。可见,阿连斯基在保证乐曲民族原创性的同时,也在保留民间曲调所体现的俄罗斯特色。
三、创作内涵:《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的内容及特点
阿连斯基的《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是根据两个民间主题创作的,这两个主题决定了作品组织双重变奏的原则。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复杂的三声部重奏形式结构,构建了完整的乐曲形式。
乐曲在引子部分营造英雄史诗般的叙事氛围。管弦乐部分则以八度单音和与之相呼应的紧张和弦结尾的严谨方式,引出了形式上的第一主题元素。其中,标题乐句重复了两次,并在四度音阶上连续重复。
引子的最后一个乐句将管弦乐队的演奏和钢琴演奏结合在一起,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此处出现了点状节奏、和弦展开、低音下行与和弦爆发的质感对立,最终在钢琴演奏段落中确定了音乐调性,为第一主题的出现做了有效的铺垫。
形式的最外层主要用于发展第一主题,该主题采用浪漫主义调式和声,通过使用调性管风琴、偏离的和声副主音的表现力以及使用锤音转折而获得的俄罗斯特有的色彩感得到了强调。
第一变奏曲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了主旋律:旋律由乐队指挥,而独奏者则以层叠起伏的和弦进行伴奏。作曲家使用了新的和声技巧,将第二句的和声思想运用到主题的开头——平行大调的调性,并强调转调,通过和声偏差,使和声具有东方色彩的特点。
第二变奏曲具有发展的特征。显著特点是节奏的变化、织体的稀疏以及和声的不稳定性,均源于模仿技巧的运用。主题的第一乐句用乐队和钢琴的不同声部演奏了三次,在这一变奏中,只有主题的第一乐句被用作素材,整体不稳定的外观保留了双句结构(4+4小节)的方形结构。
第三变奏曲是第二变奏曲的自然延续,因其在主题开头乐句的基础上延伸了调性和声乐章。这一片段的发展引出了戏剧性的高潮和随后平缓的下降。在为这一复杂的插曲做技术准备时,演奏者应深入了解阿连斯基的钢琴技法是在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及钢琴学派的钢琴技法成就和发现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成就和发现影响了音乐创作的位置原则。《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的织体采用了位置法,使其旋律清晰、可塑性强、演奏流畅自然。
第四变奏曲是后奏曲,它既呼应了第二变奏曲,也呼应了引子部分。这首变奏曲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第一乐段的结束,也是第二乐段的过渡。
在三部曲式的中间部分,《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的第二个主题得到了发展。尽管具有相似的起源,但这首歌却与前一首形成鲜明对比。主题源于朗诵,其根源可追溯到古代单调的歌唱传统。这一点可以从单音的反复节奏、狭窄的旋律范围和顿挫的乐章中得到证明。该主题首次出现在钢琴声部中,其和声的独创性引人关注。
在这一主题的五次变奏中,动态不断增强。第二主题的前四次变奏代表着传统的具象变奏类型,在这种变奏中,主题不会发生结构和音调和声的变化,每次变奏都会补充新的纹理图案。在所有四首变奏曲中,主题都以其基本形式出现,并带有不同的织体色彩。
在前三个变奏中,始终贯彻了音色音级逐渐增加的理念。第一变奏以管弦乐的形式表现主题,伴以独奏部分双八度重复的伽马段落。在第二变奏中,虽然保留了上一变奏中的伽马对位,但在主题陈述中加入了钢琴声部的一些长颤音,其序列的总体特征呈上升趋势。第三变奏——在高音区主题的基础上,还有独奏部分“钟声般”的技巧性琶音来表现主题,琶音的展开在左右手之间交替进行。下一个变奏(第四变奏)将主题拉回到中音区,使音色更加绵密。钢琴在同一音区以三连音托卡塔乐章(八度重复)伴奏,勾勒出半音阶化的旋律线条。第五变奏是一个展开部,与第一主题的展开部类似,也是用于分离和展开主题的标题部分。主题的第一个片段被分离出来,并通过不同调性的和声转折依次展开,最后进入高潮部分,在这一高潮部分中,主题的初始动机获得了一种大喇叭的音色,而与之呼应的钢琴琶音段落则以情绪的爆发完成了整个画面。
演奏高潮段落时,管风琴在主音处出现了停顿,从而产生了下一乐段前奏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再现的先兆——第一段的主题出现并被完整地表现出来,证明了作曲家在处理主题时高超的复调技巧。简短而充满活力的重奏开始于高潮的顶点,对第一乐句进行陈述,随后演奏出流畅、自然的钢琴琶音。
重奏包含主题的两个变奏,其中第二个较简略,是高潮部分向尾声过渡后的紧张下降区。
尾奏由两个阶段组成,分别使用两个主题的素材。第一阶段以第二主题第一个元素开始,采用轻快的、回旋曲式的安排。尾声的开头与第二段的发展变化相似,而这里的意象和情感内容却截然不同,此处营造着柔和、安静的氛围。
尾声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是第一主题的结尾乐句的保持,为整部作品做了圆满的收束。
综上所述,《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纤细、合理的作曲组织反映出该曲式的双变奏曲式和复杂的三部曲式,显示了奏鸣曲式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主题上,一开始是以不同的调性呈现,而在曲式的最后部分则以相同的调性呈现。因此,这首曲子结构严谨、整体性强、戏剧性强,主要以听众的感知为导向。其中,作曲家使用了复杂的复调技巧,在形式的结点处以复杂的对位将主题进行统一。
四、结语
演奏《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涉及许多技术难题,该作品的钢琴结构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演奏技巧的百科全书,作品本身的作曲组织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演奏难度。为了在演奏中能够完整呈现作品内涵,在分析作品时必须仔细注意各部分的功能含义,并严格遵循戏剧性的发展。由于作品中存在多个紧张的发展情节,并最终要达到生动的戏剧高潮,因此,需要合理地处理其间的动态和情感关联,例如,具有高度英雄主义戏剧张力的第一个高潮不应被视为整部作品的顶点戏剧区,而应为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若以同样的紧张度演奏高潮情节,会导致作品形式分解为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其具有多声部组曲的特征,这将对乐曲演奏的完美呈现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开始重奏主要形式的高潮区将无法在艺术上得到应有的证明,所有的高潮情节可能会被视为几个“不成熟的终曲”。因此,演奏者演奏《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Op.48》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技术上完善复杂的钢琴材料,包括合理的演奏位置和指法选择;二是在考虑作品作曲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作品统一的戏剧性,使乐曲演奏更为自然流畅,综合提高乐曲的呈现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涵.阿连斯基《四首钢琴小品》op.25的教学分析及启示[J].艺术评鉴,2022(05):94-96.
[2]梁宇.阿连斯基《四首钢琴小品Op.25》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张一鸣.阿连斯基《四首钢琴小品》op.25的创作分析及演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4]刘嫔婕.阿连斯基《四首钢琴小品》op.25的风格与演奏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24.
[5]乔晋慧.阿连斯基《四首小品》Op.25的风格特点与演奏分析[D].太原师范学院,2023.
(作者简介:马小惠,女,硕士研究生,新乡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教育;陈培超,男,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