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目标任务的必由之路。今年“两会”期间,眼健康作为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们对眼健康都有哪些观点?一起来回顾一下。
近视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这导致我们在防控手段上仍然缺乏特别有效和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强化防控手段,加强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安全有效可行可及的防控手段。
青少年近视既是健康问题,也是教育生态问题,建议把近视率作为学校和地区教育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如果不达标,学校和区域领导应被严肃追责,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定期于主流媒体公布各地区青少年视力报告和近视率,接受社会监督。
重视青少年用眼健康,控制课堂电子屏幕使用时间,筑牢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防护墙”。电子屏使用过长会加重眼疲劳,尽管《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规定:“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30%。”但实际上各地落实情况不一,仍需制度“护航”, 划定“安全线”,建议加大调研,出台细化措施,增强指导性。此外,还应加强家校互动,主动以适当形式向家长告知相关规定、普及相关知识、指导相关方法,引导和帮助家长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在校外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校外“反弹”。
医生要善于借助数字化工具走到前端去,走到学校、社区、图书馆、幼儿园去,做好近视防控前端的工作。不仅大城市要注意近视防控,中小城市、农村偏远地区,所有学校学龄期儿童都应得到可及性、可支持、可持续的精准防治近视的资源和方法。
近视防控的新技术、新理念,比如离焦镜片眼镜、远像光屏、类纸屏幕、可调节的桌椅、护眼照明设备等,都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此外,高糖可能对近视有促进作用、鱼油对近视有延缓作用。
近视可防可控。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注重通过改变环境来帮助孩子防控近视,建议让每个孩子每天都能有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对于近视要早发现、早干预,保障儿童青少年精细化高质量用眼需求,达到近视精准防控。除了遗传和用眼习惯、环境等因素外,视网膜接收高对比度信号也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
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强调近视的危害以及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意识,明确家庭、学校、医疗机构都是近视防控的责任主体。
建议教育、卫生等部门广泛开展近视防控宣教活动,普及不正确矫正行为的形式和危害,引导家长和学生增强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督促医疗机构规范开展青少年儿童近视矫正工作和眼视光医疗器械使用行为。同时,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一方面减轻学生负担,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纠正不良用眼行为;另一方面,尽快建立青少年儿童视力健康档案,建立校领导、班主任、校医(保健教师)为一体的视力健康管理队伍,协同推进近视防控措施有效落实。
科普工作对提高屈光手术的效果,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科普传播的主力军应该是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临床的医务工作者,多方共同协作,一起做好患者的科普教育。
眼保健操作为国家推广的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虽在我国施行多年,但其有效性备受质疑,甚至出现了“眼保健操会导致近视”等错误观点。建议构建医疗机构、疾控部门、教育部门三方联络机制,开展学校眼保健操规范化教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青少年对近视防控的认识。
不少老人发现视力模糊时,已经患上老年黄斑变性。这是一种眼底疾病,需要终身打针治疗,每针的费用高达三四千元,但眼下医保只能报销九针,后续全靠自费,这些患者需要更完备的医疗保障,建议突破“九针”的报销限制,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助力。
干眼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抗炎治疗是干眼治疗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补水不抗炎。此外,抗炎治疗要“足”,干眼治疗不应止步于“起效”,让药物充分显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不能因为治疗有一点效果就停止。
应聚焦中老年群体的视力困扰现状,做好老视与白内障等全视觉科学诊疗,为老花眼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推动中老年群体眼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为促进健康老龄化添砖加瓦。
中国眼底病患者几千万,但眼底病医生只有几千个,我们需要培养其他亚学科的医生,让其他眼科医生掌握眼底病的常见诊断、治疗、随访和慢病管理等,缓解眼底病医生的就诊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