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烛照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2024-06-25 02:20王伟彤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6期
关键词:胶济风云铁路

胶济铁路,是山东省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铁路之一。自1904年通车以来,它穿越时光的风雨,承载并见证了齐鲁大地与中华民族百年的兴衰荣辱。

如果胶济铁路是一部“大书”,那么《胶济铁路风云》便如同一个“富矿”,上下绵延百余年,纵横波及海内外,挖掘任何一条“矿脉”都可开采出一片锦绣。在书中,“胶济铁路”已化身为一个文化符号,从济南开埠的繁华到日德战争的硝烟,从巴黎和会的交锋到五四运动的激荡,从济南惨案的血腥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它串联起一个又一个历史现场。书中珍贵的图片与史料让往昔人物重生,读来仿佛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搏和胶济线上涌动百年的风云。在作者于建勇的笔下,历史并不是编码而成的文字实录,而是如涓涓之水流淌于人们的日常生命意识与文化建构之中。

作者饱含深情地书写着每一个字,让我们看到在风云变幻中一些令人动容的瞬间:有沈从文先生目睹青年投奔国难的坚定;有王尽美、邓恩铭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大罢工,沿着铁路播撒下革命火种的激昂;有盛极一时的胶济饭店见证“五三惨案”的警醒;有烽火中建起的德华学堂在战争中淹没的悲凉;有文化名人老舍、乐黛云、陈寅恪、蔡元培、王统照等为胶济铁路中学的教育倾尽心血;更有无数平凡又坚韧的铁路工人,他们怀抱“以己为身,担天下重任”的坚定信念,默默奉献一生。

诚然,好的作品会打动人心,而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细节。在翻看《探寻遗迹听足音》一章时,我被济南站大钟永远准时的秘密所打动。在那个手表、怀表都紧缺的时代,无数旅客只能通过仰望车站的大钟来把握自己的行程。而在济南站,有这样一位负责钟表维修的铁路工人——曹立沛,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极为严谨。为了让这座大钟精准无误地报时,曹立沛自费购置了收音机。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之时,曹立沛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守望。他会在收音机“北京时间7点整”的报时声中校准自己的怀表,然后毫不迟疑地奔赴岗位。他仔细看大钟分针移动的瞬间,哪怕是快了几秒,他就立刻爬上钟表楼,将巨大的木质摆件暂停下来,只为让大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与标准时间同步。长年累月,风雨无阻。近30年如一日,他对大钟的时间核对从未有过丝毫差池。因大钟没有保护层,极易被腐蚀,每次维护保养时,曹立沛更是展现出他匠心独运的技艺:先是用细砂纸耐心打磨每一个锈迹,再巧手涂抹保护漆,就连表盘上那60个白底黑线的小格,也是他用铅笔勾勒、毛笔细致描绘的成果。曹立沛的故事,是对时间的尊重,是对职责的忠诚,更是一种追求精确到毫厘的铁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读来让人不禁动容,他那一丝不苟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工作的执着,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胶济铁路才得以快速发展。胶济铁路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还逐渐成了连接人们心灵和情感的纽带,它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付出,成了一个地区的骄傲。如今的胶济铁路已发展成为济青高铁、胶济客专、胶济铁路三线并行,复兴号奔驰在齐鲁大地上。位于青岛的中车四方公司生产的轨道交通装备,已经出口至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这一系列成就,无疑是我国铁路事业不断发展的最好证明。

胶济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改变了山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之间的交通格局,也为中国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铁路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最初的蓝图规划到如今安全、便捷的复兴号高速列车,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典范。回首中国铁路走过的风雨历程,我想每一个铁路人都会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生逢其时的我们,更是应该汲取胶济铁路精神。因为它不仅是历史深处的“风云”,也能勾起我们当下的精神,建立起我们与他们、当下与历史的情感联结。既可在风云中引入追寻、考证与实录,也要在历史与现实、过去与当下的时空中保持对话性,作者正是在历史转圜中不断挖掘藏埋在深处的民族精神。

掩卷沉思,胶济铁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作为一个铁路图书编辑,我深知传播优秀铁路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我相信通过文字的力量,可以将这种文化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力量。

让历史烛照未来,我们责无旁贷。胶济铁路的风云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激励我们在铁路事业中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王伟彤,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作品散见于《北方文学》《歌海》《青春岁月》《桂林晚报》等报刊。

猜你喜欢
胶济风云铁路
触摸胶济风云
火车站里的博物馆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窃听风云(九)
胶济铁路 走过百年
百年史话 胶济铁路回归始末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象甲风云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