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芳 延宏
[摘 要] 耒阳方言谚语是几百年来耒阳人对生活经验、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总结和精练。虽然语句结构简单易懂,但其内涵意义深远、易于传承,不仅反映了耒阳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而且承载着耒阳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耒阳方言谚语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历史背景和谚语的由来,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耒阳谚语进行解读,旨在发现耒阳谚语隐含的文化意义、认知理据及其独有的文化特点,增加人们对耒阳谚语的了解和认知,对于方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 耒阳谚语;隐喻;认知;文化内涵
耒阳位于湖南南部,毗邻江西省和广东省,因此耒阳方言受到了赣语、客家话和粤语的影响,其语言发音独特,不同于周边邻县。它的地名语词文化特征古老且别具一格,也非常鲜明,加之其地域文化内涵独特而浓厚,使其方言文化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耒阳方言有深远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其独特的语言文化氛围中甚至保留了一些古语的成分,这些都使其方言与周围邻县截然不同、独树一帜。而耒阳谚语,作为耒语中一种独有的语言形式,更是将耒阳方言中的精华更为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耒阳谚语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反映了耒阳人民对生活的反思和智慧,与耒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耒阳谚语因为其自身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意义深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耒阳文化很重要的语言资料。通过研究耒阳谚语,可以对耒阳方言起到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隐喻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以耒阳方言中的谚语为研究资料,旨在探究耒阳谚语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同时,通过揭示耒阳谚语的历史背景和由来,提供对传承中国方言文化的参考。
一、谚语的定义以及耒阳谚语的相关阐述
谚语,被认为是基于多年的经验和对生活以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观察,常常在结构上精简地表达人们生活上的哲学,将传统的智慧寓于一个富有诗意的表层结构。[1]在经过时间的检验后,这些在谚语中人们广泛认可的思想和经验,因为其朗朗上口和结构上的美学,被一代又一代人们广泛引用与传递。谚语常常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将一些无形且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显现出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
民间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集民众的智慧共同创造,在民间广为传颂,简明扼要地传达集体思想,总结了大家的生活经验,其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耒阳谚语当中“穷人靠养猪,财主靠读书”,常指穷人还在为生计温饱所苦时,已无其他精力再去读书,一年到头能养几只猪来改善生活解决生计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财主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容易受到盗贼惦记财产,亲戚朋友假借名义索取钱财,若后代有人能读书考取功名,谋个官职,则这些担忧就没有了。
耒阳民间谚语可分为:(1)社交类:“不怕穷,只怕冇人逢。”(2)生活类:“一勤和三懒,不懒也会懒;一懒和三勤,不勤也会勤。”(3)道理类:“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4)修养类:“做出人相见,莫在口上练。”(5)时世事态类:“不怕争出屎,就怕墨呷纸。”(6)人情世故类:“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7)自然类:“大雪小雪,煮饭不歇;大寒小寒,抓水成团。”(8)生产类:“挑炭寻黑路,挑水寻湿路。”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语言理论复杂多样,认为认知能力和语言的形成相伴相生,赞同“基于使用的观点”,即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将导致语言本身如何组织,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能力,也可以通过认知能力来解释该过程。“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或经验。”[2]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理论是人们从观察语言入手,发现人类思维中的隐喻性,即人类在现实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因为两个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通过头脑中思维的构建,把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来,隐喻当中折射出来的是人类思维中隐喻的本质。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别致的文学上语言的另类表达,其本质是抽象思维所包含的概念,并非语言本身。隐喻的理解常常以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基础,给我们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平台来理解相对抽象的事物。通过隐喻的思维将其具体化,以便于人们理解。这个从源语域到目标语域的思维过程,称为映射。在搜集耒阳方言谚语语料的过程中,将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对耒阳谚语进行分析和解读。本文选取分析的耒阳方言谚语就是典型的包含隐喻的例子,即用耒阳人民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事物或经历去理解难以简单阐述的概念。
三、耒阳方言中谚语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方言谚语常常指带有经验、劝谏、讽刺等哲理性方言话语,其结构是一种独立艺术性短句。耒阳谚语是耒阳劳动人民创作的非物质文化的精神财富,为耒阳劳动人民创作并广为传颂的定型性格言,其中包含的道理常常反映了某些自然现象、社会意识等,其语言简单朴素,涉猎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将从人生哲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耒阳谚语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
(一)耒阳谚语中的人生哲理隐喻和文化内涵
例1:桶没箍就散,人没志就懒。
在该例句中,桶是以前的木桶,需要铁箍来将其固定,桶与箍的关系和人与志向的关系存在隐喻关系。人和志向为源语域,目标语域为桶与箍,作为抽象的关系难以被人感知,通过具象化我们知道人要是没有志向,就会和木桶没有铁箍一样散开,变得懒惰,从而立不起来。耒阳先人用来劝谏后人,心存志向才能走得远。
例2:财主的斗,呷人的口。
该例句说的是旧社会时,中国还未彻底解放,耒阳地区的财主尚存时对普通老百姓进行压榨和剥削,谚语形象地描绘了财主即地主的行为,斗在旧时指丈量粮食的工具,当时百姓们买财主的粮食常以此来为单位来进行买卖,财主常定高价对普通人民进行压榨。用此隐喻财主的斗和吃人的口一样,吃人不吐骨头。
例3:理有三尺高,牛马跳不过。
理指的是道理和法规,道理和法规本身是没有衡量标准的,此谚语给道理加了一个标准即“三尺”,就像举头三尺有神明一样。在人们心中,三尺高是人无法达到的高度,是神明所在之地,即使弹跳力极佳的动物也跳不过。该谚语中隐喻表达的是道理和法规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每个人都要生活在法规之下,即使能力再高,也高不过道理和法规。在隐喻中将理具象化,形象地表达了理的“高”。
例4:尖子呷团心,蠢子走脚筋。
尖子在耒阳话里指的是聪明人,团心指的是脑子,走脚筋是说靠体力,需要力气。意思是说聪明人靠脑子生活,愚蠢的人靠体力生活。这句谚语本身来自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为会用脑子的人管理人,只会用体力的人被人所管理。耒阳人民在经过方言环境的熏陶,将该古语改写成自己的谚语,通俗易懂又有地方特色。该谚语的隐喻意为聪明的人靠聪明才智,而愚笨的人只能出卖自己的体力来谋生。
(二)耒阳谚语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例1:立春晴一日,作田不费力。
耒阳地区过去以农耕为主,耒阳人民在农耕时根据天气情况总结了一些与做农活有关的谚语。如立春时节,乍暖还寒,白天阳光和煦,温暖宜人,而因受冷空气的侵袭,到了晚上却寒气逼人。趁立春时节,气温慢慢回升,田地里也开始涌入水流,田里因此变得湿软,做农活都省力不少。耒阳人向来重视立春,因此春天也是耒阳人们农活大忙的时节。这句谚语隐喻人们应该合理利用气候的变化进行农耕,省力又省时。
例2:蚯蚓路上爬,雨点乱麻麻。
耒阳旧时多是泥巴路,耒阳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注意到,当泥路上涌现密密麻麻的蚯蚓的时候就要注意变天了,大概不久就要下雨了。因此在外干活的人们应该赶紧找个地方避雨,或者回家将在外面晒的衣服或者粮食收入房内。这句谚语将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耒阳人民的智慧。隐喻意义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现象,进行生活生产活动。
例3:夏至两头变,冬至长根线。
耒阳夏天昼长夜短,而冬天昼短夜长。该句本意为过了夏至这一天,白天和晚上都在变化,这就是两头变化,即白天一天天地缩短,黑夜一天天变长;而过了冬至这一天,则恰好相反。但是这种变化很缓慢,一天比一天仅仅是一根线的变化。隐喻意义在于人们在白天夜里的变化下,合理安排社会生产生活。
例4.大雪小雪,煮饭不歇;大寒小寒,抓水成团。
大雪、小雪时节正是阳历十二月上中旬,北半球日光日短,由于丘陵山脉的遮挡,生活在垌中山冲的先民,更觉得日光的短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万物相因应,人们此时也是晚睡晚起。如此,早餐吃得晚,晚餐吃得早,自然是“煮饭不歇”了。过了冬至,就是大寒、小寒时节,此时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或有从西伯利亚呼啸而至的寒流侵袭,遇南岭北麓阻遏,盘旋此地,久久不去,民间谚语“抓水成团”的描述虽然有所夸张,但也大致不差。该句谚语隐喻为人们在不同时节过着不同的社会生活。
(三)耒阳谚语中人与人关系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例1:牛耕田马呷谷,别人养崽她享福。(另“农民种田,财主享福”)
“呷”,在耒阳话指的是吃,牛耕的田,可吃谷子的却是马,辛苦的是牛,收获和享受的却是马。就像是别人养的孩子,获得主要利益的却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其他的人。这句谚语的另一种说法是“农民种田,财主享福”,古代耒阳农民遭受地主的压迫,辛辛苦苦一整年种的田地,大部分的稻谷却要给地主作为租费。该谚语的隐喻意义是说过去社会的不公,剥削着耒阳人民。
例2: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这句谚语讲的是耒阳的人情世故,字面意思是说出门在外,多一个朋友就多了一条路,多了一个帮助你的人,而若是四处与人结仇,冤家越多,以后碰的壁就越多。朋友就像路,冤家就像墙。隐喻意义为多结交朋友有好处,多个帮手,反之冤家越多,将会孤立无援,会变得无人可依、无处可去。
例3: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
这句谚语中,源语域为油和菜的关系,炒菜的时候,油放再多,菜都不会因此而坏掉,以此来映射目标语域。走亲戚的时候,你带过去的礼物再多,主人也不会怪你。隐喻意义为拜访他人时,带一些礼品过去,并不会让人见外,反而空手去可能会让人在背地里说闲话,因此礼品宁可多带,不可少带,这是耒阳人民走访客人的习俗。
例4: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这句谚语中用了明显的隐喻关系,源语域为秤和砣,一把秤没有对应的砣,就变成了一个毫无无用武之地的废秤,用此来隐喻目标语域夫妻的关系,一个家庭中若是没有了夫妻双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正常运作。这句谚语的隐喻意义为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都非常重要,就像秤砣一样,组合在一起才是一把好秤,一个家庭只有既有妻子又有丈夫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四、结束语
中国地广物博,不同的地区衍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谚语。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提供了另一种新颖的角度来研究和解读这些地方谚语。在耒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有着大量方言隐喻的表达,例如“早上的虾公,上午的雷公,晚上的船公。”不了解耒阳文化的人会疑惑这是在表达什么?为什么这三者会根据一天时间的变化而一起出现?其实这里讲的是耒阳人过冬时候的三种现象:在早上起床的时候,由于天气太冷,手指会冻得通红,看起来像煮熟的虾一样;而到了上午,人们开始忙活起来了,刷牙、洗脸、做饭、干农活,忙里忙外的声音就像雷公在打雷一样;到了晚上,人们开始上床睡觉,由于天气寒冷,大家都会身体蜷缩着睡觉,身体看起来就像一条小船。很明显,若是对耒阳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刻,很难了解谚语真正的内在含义。
由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普通话不断地普及,方言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导致对耒阳文化了解的人锐减。耒阳方言谚语的形成是建立在人们联想和类比的认知心理机制上的,它的广泛传播借助其在语言结构上长短不一的灵活性和语言风格上亦庄亦谐的俚俗性。而隐喻的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在耒阳谚语中有着比较突出的体现。
参考文献:
[1]Hrisztova-Gotthardt,Hrisztalina,and Melita Aleksa Varga,eds. Introduction to paremiology: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proverb studies[M].De Gruyter Open,2015.
[2]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李丽颖.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J].新闻爱好者,2011(4):90-91.
[4]李丽.湖南湘乡方言谚语的隐喻认知阐释[J].湘南学院学报,2013,34(1):89-92,100.
[5]吕行,刘根辉.恩施“土老司/师”类方言歇后语中的宗教及土司文化印记:兼论文化和语言的交互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21(3):129-133.
[6]刘富华,左悦.认知隐喻视阈下的汉族和蒙古族动物谚语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8-34.
[7]饶卫忠.客家谚语的隐喻及其文化内涵[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8):47-49.
[8]王寅.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当代修辞学,2020(5):29-36.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