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洋
[摘 要]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也是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小说中没有固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作者思想的随意流动,整部小说都在围绕着作者因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展开的一系列想象,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这种写作技巧是心文哲的结合体,对于追寻生活本质有重大意义。主要从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间蒙太奇创作手法进行分析解读,从而进一步了解意识流,并以此来探寻弗吉尼亚·伍尔夫内心的真实写照与追寻。
[关 键 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间蒙太奇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独特的女作家,还是意识流小说大师之一,主要小说作品有《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雅各的房间》等。作为一名现代派作家,她极力批评传统的文学创作手法,呼吁作家在创作时应该突出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而非外部的现实世界。她的作品也多是按照人的自由意识记录生活,竭力摆脱物质世界的压抑,力图反映意识的复杂过程。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又名“意识流”小说,弗吉尼亚的此类小说充分展现了这种创作风格,抛弃了传统小说所具有的情节和人物,重点展示人物在某一特定时刻思想意识的飘忽不定和稍纵即逝的特性,用人最真实的反应揭示人生真理。她致力于挖掘人的精神世界,记录零散的印象碎片,还原生活本质。正是她对人生最本真的感悟,使她的作品深受当代读者的青睐。
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意识流”代表了人意识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写作中,即强调主观经验,回避理性因素。通过对人意识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深层次剖析,揭示现实生活中虚假、污秽的一面,透过生活的表层去批判深层的虚假。可以说,意识流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观念的表达方式。美国文学理论家汉弗莱表示,意识流小说关心的是更朦胧的层次,即人非理性的意识层面,目的在于探求人内心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从人的内心寻求社会的真实性。
本文欲从弗吉尼亚意识流小说的独特创作方式来领悟作品之美和思想之真,主要通过“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蒙太奇”艺术创作手法分析其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她本人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
一、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采用直接引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它是“将人物内心世界默然无声的意识活动展现于读者视听感官的一种写作技巧”[1]。这种意识流写作技巧具有以下特征:(1)以第一人称内视角为视野,把人物的直接内心独白展现在读者眼前,没有画外音和双重话语的出现。(2)人物具有单一性,特定时空内意识流独白只存在于一个人物内心。(3)非理性的内心潜在意识的独白。“内心独白是默然无声、一人独操的心理语言,或者说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无声无息的意识流”[2],这是人物的内心活动,相较于间接内心独白,弗吉尼亚在《墙上的斑点》中更多使用了直接内心独白,人物以第一人称展现内心活动。《墙上的斑点》中对回忆的描写为:“是在今年一月中旬……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3]一系列的描写都是人物内心的自我对话,为了回忆起她初次察觉到斑点存在的日期,她先回忆那天她看到的场景,自己内心独白到炉火、火光照耀的书本和壁炉上的菊花;突然似觉醒般,领悟到那是一个冬日,全家人刚刚喝过茶,她在吸烟的空当,偶然抬头看到了墙上的那个小斑点。从人物对这个日期的再次拾起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不难看出她强烈的内心独白,没有旁人的干涉,正是这种直接的内心独白所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才最值得大家去借鉴学习。
虽然只是人物内心自己的独白,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独白就是毫无争议,而人物内心世界左右摇摆不定的独白正是人物矛盾心理的另一诠释。比如“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三两句话就将作者内心的纠结、矛盾展露无遗。通过之前对斑点可能是钉痕的想象,她指出这个斑点也许是钉子留下的痕迹,但是这个斑点比钉痕大且圆;后来她也想近看个究竟,但又马上否定了自己,她认为就算放在眼前,她也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因为在她看来,世间所有东西,一旦发生,就无人可知它的发生过程了。虽然她在作品中仅仅使用了单一人物的内心独白,但是人物自己的内心仍然左右摇摆,充满矛盾性,人生亦如此。从这点来看,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更具有真实价值,更接近人的思想。
小说中,这些内心独白的非理性因素也很明朗,人的思绪本就是无拘无束,像水一般流动着,她内心的一些想法也确实体现了思绪的非理性,比如“……我想到什么地方啦?是怎样想到这里的呢?”这些描述是在她联想的最后,她还想任思绪再次自由流动,可是她遇到了阻碍,她不知想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是如何到达这里来的,她所知道的就是她的思绪停止了,可以看出她的内心独白是无意识的,如果她的内心想法是理性的,那思绪的根源也就不难寻得。
二、自由联想
小说中运用了众多意识流写作技巧,其中“自由联想”作用最大,却也最令读者困惑。“自由联想”源于意识流小说,刻画人物的意识活动,常以内心映像和时空情境为依托,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人物的触景生情正是这一艺术手法的再现。人物由某人或某物肆意联想到的其他一切东西,不管是否有联系,只要是人有感而发的东西,都值得揭示研究,而这种创作手法正是伍尔夫所推崇的。正如她所提出的:“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搀入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4]显而易见,伍尔夫只求能将人内心那种最原始的状态展示出来,并从中捕捉领悟人生的真谛。罗伯特·汉弗莱也曾说过:“影响人物自由联想的三个因素:回忆是基础;感觉来引导;想象决定灵活性”[5],这三者相辅相成。
作者围绕墙上一个不重要的斑点展开了一系列丰富的想象:“……记起了炉子里的火……照射在我的书页上;……插着三朵菊花。”由火光想到了书页,想到了三朵菊花。之后便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第一次:“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无数红色骑士……,由火红的炭块联想到鲜红的旗帜和红色骑士;第二次:“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人物的思绪从城堡和骑士回到了钉痕,进而又联想到前屋主一家人的状况;第三次:“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由斑点的形状想到了生活中遗失的东西,感悟到这人世间的偶然性和人生的不确定性;第四次:“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再次由对人生的感悟跳到了历史上的人和事;第五次:“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从某个光线下来看,这个斑点又有点类似古冢,思绪又去到了2000年前的旧钉子;最后,“……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那个斑点竟然像大海中的一块木板,最后一切都在下沉、在消失,直至被拉回现实中,却发现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
小说中人物六次天马行空的想象,看似毫无逻辑和理性,但是这些想象又都和斑点不远不近地联系着,所有的想象都是从斑点的形状、大小和光线展开,但是这六次想象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只是作者思绪的一种无意识流淌。首先,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人物的回忆,开篇就点明需要回忆当时的场景,这恰好和自由联想的第一特征紧密相扣。其次就是人物的感觉,作者看着这个斑点,感觉它像什么,进而展开了自由联想,但是这些自由联想缺乏逻辑性,即是自由联想的第三特征,虽然毫无逻辑性,但是它对人的意识活动做了详细的描述,将人的意识活动保真,不失为当代一种新艺术审美标准,冲破了传统的禁锢,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所以弗吉尼亚在小说中对自由联想这一意识流技巧做了充足的展现,同时也将这种技巧加以文学化。
三、时间蒙太奇
“蒙太奇原指搬运或装配,原为法国建筑学术语,后被借用于电影艺术中指通过各种镜头的剪辑组合或叠化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6]。蒙太奇手法最多用于电影,后来随着意识流小说的发展,蒙太奇手法也渐渐被引用进来,其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和T.S.艾略特等意识流大家将其在文学创作中进一步完善。相比传统小说,意识流小说作家通过在同一时间或者空间内,编辑不同的场景和画面,使得小说具有立体感,读者阅读时就如看电影,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都活灵活现。蒙太奇手法一分为二,其中“空间蒙太奇是在一个特定的物理时间里展示各个空间内同时发生的事件”[7],而时间蒙太奇则是固定空间,跨越不同的时间,最能够直观反映人物意识变化,凸显人物的立体感。可见两种蒙太奇手法,一种主要突出空间,一种主要突出时间,而伍尔夫的这部小说中,主要使用了时间蒙太奇手法,即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但是其意识已经跨越了物理时间的限制,在各个时空之间穿梭,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这种定义如出一辙的还有:“时间蒙太奇的叙述机制在于通过对时间的压缩来展现无限可能的空间……时间蒙太奇使得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距甚远的事物、意象并列排置,是通过瞬间回顾的方式抹去时间间距后产生的一种空间形象。”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人物的意识自由流动,跨越了时间的限制,将人物的瞬间意识立体化,在意识流小说中,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完美诠释了意识流和不确定性,而且只有在意识流小说中,时间蒙太奇手法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时间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从小说开篇就可见,故事时间“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已经交代了故事的物理时间是在一个冬日,刚吃过饭休闲时,无意看到了墙上的那颗斑点,作者人在屋内,因为她“记起了炉子里的火……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根据壁炉、书本、玻璃缸里的菊花和墙上的斑点可以确定人物的活动范围在自家屋中,虽然整个过程她都在纠结是否要站起来走近去看一看,但最终她还是没有离开自己的座椅,因为从最后一个动作“有人正在俯身对我说”可以看得出她始终没有站起,没有做半点实际位移,但是她的思绪却已经跨越了时间,飞到了宇宙各地。
首先是小说中各种时态的交替出现,人的思维在不停地来回跳跃;小说开始就回忆,理应是过去的时间,但是后来的联想中大多是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当然也不乏过去时间的使用,时态的交错使用绝不是弗吉尼亚犯的语法错误,而是有意为之,时态的重叠使用,正是人的意识来回跳跃的表现方式。其次是人物六次毫无联系的自由联想:想到红色骑士时回到了过去辉煌的骑士年代;之后转而来到现代,想到了前房屋主人一家,又对他们一家未来的生活做了想象;紧接着是对生活的哲学层次的感悟,而后又回到了过去,想到了莎士比亚等历史人物;之后是过去的过去,想到了2000年前的古冢,最后被现实硬生生拉了回来,所有这些联想都没有固定的逻辑,任由人物的意识来回跳跃,虽然人物从未移动一寸,但是她的意识却像滔滔江水般奔流不息。可见,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技巧在这一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凝练与升华。
四、总结
在《墙上的斑点》这部小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抛弃了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以及主题,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新的艺术写作手法——意识流小说写作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以瞬间来传达生命的本真,阐述人内心真实活动的无序性,借此来感叹人生的不确定性。对于墙上的斑点是什么,这一探索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斑点那一瞬的心理意识;即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生命的本真是自由的、独特的、没有正统、没有标准、没有尊卑序列表、没有权威专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真实的、自由的,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8]通过对她独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间蒙太奇的深入剖析,笔者不仅对意识流小说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伍尔夫的独特艺术创作手法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也有了深层次的见解,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生命本真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芸. 论《尤利西斯》内心独白的构建[J]. 外国文学研究,2007(3):56.
[2]李维屏. 评《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3):77.
[3]李乃坤. 伍尔夫作品精粹[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4]郑永旺. 后现代文本《夏伯阳与虚空》的蒙太奇叙事[J]. 外语学刊,2006(6):102.
[5]Robert Humphrey.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Modern Novel[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4:2-3,42.
[6]吴琼. 意识流的象似性表征:《墙上的斑点》的文体特征阐释[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1):98.
[7]李维屏,谌晓明.什么是意识流小说[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8]魏斯华. 论伍尔夫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叙事技巧[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6):57.
作者单位: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