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楠
摘要:在我国戏曲百花园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剧种,它们各自闪烁着特有的光彩。各剧种的唱腔和音乐伴奏是反映剧种特色的基础。所以我们在纵向继承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横向吸收,采撷众华,把传统艺术同现代艺术嫁接杂交,不断开拓和丰富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能力。每个剧种都离不开戏曲乐队,鼓师作为乐队的总指挥,他能加强舞台表演的节奏感和戏剧性,将演员的表演和乐队的演奏相融合,还能带动观众的情绪,更好地烘托演出的气氛。
关键词:瑰宝 剧种 戏曲乐队 武场和文场 戏曲伴奏艺术
我国剧种知多少
中国戏曲剧种多如繁星,但同属一源。剧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自然环境、语言规律的不同,而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声腔。专家们将这众多的声腔归纳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系统。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声腔,称为昆山腔,现分为南昆和北昆。弋阳腔即常说的高腔,四川的川剧、湖北的高腔、湖南的湘剧、江西的赣剧、浙江的婺剧,福建的闽剧、安徽的徽戏等。用木梆敲击节奏的剧种,称为梆子腔。如河南梆子“豫剧”、陕西梆子“秦腔”、山西梆子“晋剧”等。由西皮和二黄组成的声腔成为皮黄调,如京剧、湖北汉剧,云南的滇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和邕剧等等。
以山东柳子戏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小戏,统称柳子腔,如河北的评剧、湖北的楚剧、上海的沪剧、浙江的越剧、山东的吕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曲剧以及湖南的花鼓戏、祁剧等等。
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昆腔,独特激扬的高腔,还是优美婉转的皮黄腔,高亢粗犷的梆子腔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柳子腔,还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戏曲艺术,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
打闹台与打鼓佬
以往演出之前,先敲锣鼓,叫做“打闹台”。粤剧称为“发报鼓”,河南曲剧开演前不打闹台,而用主弦曲胡演奏“闹台曲”(即十八板)。欢快的旋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常常使观众神驰耳迷,鼓掌叫好。“打闹台”的另一作用是催促演员快快打扮,作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接着还要打一阵“开场锣”,俗称“缓锣”,相当于现代的前奏曲,使观众先受到戏剧感染,试目以待。或用一段紧锣密鼓来“引将”出场,或以几声花稍的小锣“迎男接女”,虚拟式地刻划着各式各样人物的风貌和性格。因此,行家们称开场锣为“启场”。
平时,比喻说话办事有条不紊、步骤分明的人为有“板眼”,殊不知板眼一词来自戏曲。戏曲鼓师手中操着两种打击乐器——板和单皮鼓。“板”是我国古老的打击乐器,它专门为唱腔打节拍,因而音乐的节拍也叫“板”,比如快板、慢板、散板等。“单皮鼓”传说是从羯鼓演变而来的。演奏时,强拍击板为之“板”,弱拍敲鼓称之“眼”,所以“有板有眼”也叫“一板一眼”,若打一下板敲三下鼓,则称之为“一板三眼”(即4/4拍)。
鼓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板”与“鼓”,还要熟悉临场演奏常识,如各种唱腔的叫板方法,舞蹈身段的起始和收束,并且还要了解剧本的场次结构和声腔安排等。这就要求打鼓者耳聪目明,手疾心快,方能对演员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应付裕如。从“鼓准、板稳、锣亮、钹紧”的说法中,可以看出他在戏曲中的重要性,因此,鼓师是戏曲剧团中,最有“板眼”的人。
《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好羯鼓(一种蒙着羊皮的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常常称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羯鼓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中原,用两根鼓杖演奏。这种“两杖鼓”就是现在戏曲乐队中的“单皮鼓”的前身。羯鼓的表现力很强,高而亮的音色具有穿透力。可见,唐明皇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位鼓师,是受之无愧的。
从此,台上的歌舞,台下的伴奏,或快或慢,或唱或白,一律由鼓师掌管。因而以往尊称鼓师为“打鼓佬”,现在被誉为戏曲中的总指挥。
武场与文场
戏曲的伴奏乐队,行话称为“场面”。这是因为过去的戏曲伴奏乐队,被摆在舞台正中的后面而得名。场面是由武场和文场所组成。武场包括板、鼓、锣、钹、小锣等打击乐器。板鼓领头带路,大锣铿锵掌拍,铙钹喧闹填充,小锣密缝加花,它们各自以不同的音色,多变的节奏,疾缓的对比和巧妙的配合,为舞台喧染气氛,给演员增添激情。尤其在武打戏中,铿锵的锣鼓声使人如见刀光剑影,似闻杀声震天,那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历历在目。
此外,打击乐器还能在舞台上制造一些特殊的戏剧气氛,如轻击鼓心或敲打大锣的边子,其音响如水声潺潺,风声呼呼。这种虚拟的表现方法,很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打击乐器不仅在武打场面中,能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还能在喜庆场面中,制造热闹欢快的场景。难能可贵的是,武场还有着自己的锣鼓经。锣鼓经内容十分丰富,舞台上常用的就有近百个。诸如“急急风”“水底魚”“冲头”“抽头”等,是用来配合不同的舞台步伐的。再如“乱锤”“脆头”“一锤锣”等,是用来制造各种气氛的,而“垛头”“导板头”“凤点头”则是用来为戏曲乐队配合锣鼓点。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戏曲中的“锣鼓语”,如“阴锣”“搓锣”“乱捶”“回头”以及“五捶锣”等等,就不一一详述了。
武场以鼓为指挥,文场则以“主弦”为中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剧种既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又因各地的风俗习惯,地方语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除唱腔千差万别外,主弦乐器也迥然不同。如清透玲剔的京剧用京胡,韵味细腻的越剧用抒情的南胡,柔韧流畅的吕剧用纤秾的坠琴,色彩明丽的湖南花鼓戏用明快爽朗的大筒,具有黄土高原气息的“秦腔”,用豪放的板胡,高洁清秀的昆曲,则用温润通透的曲笛伴奏。
文场除主弦外,还有月琴、二胡、三弦、笙、笛子等乐器,均称为“下手活”,他们和主弦是隶属关系。伴奏中主弦跟唱腔,其他乐器随主弦,整个文场要与演员行腔音势的起、承、转、合,语势的抑、扬、顿、挫,配合得丝丝入扣,方能达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文场除伴奏唱腔外,还要演奏曲牌为演员的舞蹈身段或表演配乐伴奏,如京剧的《霸王别姬》中的舞剑时奏《夜深沉》,《空城计》中诸葛亮弹琴时配《琴曲》,豫剧《香囊记》中坐轿时演奏的《抬花轿》等等。俗话说:“场面一半戏”或“一堂锣鼓半台戏”。音乐可以说是戏曲的灵魂,“场面”是戏曲艺术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伴奏艺术
千百年来,经过许多戏曲音乐大师们的实践和发展,已创造、总结出了一整套伴奏方法和多种多样的伴奏形式,为戏曲的伴奏技法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如按剧情和板式的发展需要,主弦与乐队有时与唱腔并行,即所谓“满腔满跟”,有时不完全随唱,而在行腔的间隙出现,即“托腔保调”;有时则乐队停奏,让演员淋漓尽致地将重要唱腔和内心激情渲泄无遗,待到感情达到高潮一瞬间,主弦和其他乐器突然加进来,以造成戏剧性起伏效果。
即兴是在伴奏唱腔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创造音乐的一种方式,常言说:熟能生巧,这个“巧”字就是即兴的升华。戏曲中的即兴演奏看似轻松自如,随心所欲,其实最见功夫,不但要求演奏者要有灵敏的感知和睿智,能捕捉住乐曲中的灵光,又要有丰富的演奏经验,才能将曲子延伸发展成为生动的艺术作品。因此,传统戏曲音乐绝非谱面上那些东西。这里仅就笙在戏曲伴奏中的特点介绍并分析几种即兴伴奏方法:
连带法:上连下带是笙即兴演奏的主要方法之一。上连称为“连”音。为了使唱腔的上韵与下韵、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得自然,常在上句后面垫上一、二个小音符,或用一个过渡性的小乐句,填在两句之间的“缝”里,使唱腔和乐句更加流畅。如二分音符的1-可吹成1·6,1为尾音,6为连音。下带称作“带字”,凡为后一乐句作铺垫的音符均叫做“带字”。连带法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唱腔和乐曲达到流畅、通顺的效果。
(二)填字法:加花填字是笙和其它民间乐器最常用的演奏方法。填字的技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在音符后加一上邻音或下邻音。如53,可在5音后面加上一个邻音6,3音后加下邻音2,变成5632。
2.在音符前加一上邻音或下邻音。如12,可在1音前加一下邻音6,2音前加一下邻音1,即成为6112 。
3.在两音之间加上邻音或下邻音,如32,可加花为3532或3212。
4.在两音的前后各加一上邻音或下邻音。如56,可加花为6567或3565。
5.在音符前或后加两个顺进音,如35,可加花为3235,或3565。
6.同一拍内的两个音,在前半拍或后半拍加一邻近音,如25,可奏为235或256。
7.单音可变为“叠音”或“双叠音”,如四分音符的5,可加奏为55,也可重叠奏为5555。
8.在一长音符上作波浪式的上下邻音交替出现,如二分音符的3-,可加花奏成3235 2312。
还有一些填字方法,就不一一举例详述了。
(三)繁简法:“你繁我简,你简我繁”。如笙在主旋律乐器演奏密集音符或快速顿音时,使用简化旋律或用长音的手段将它穿起来,使曲调更富有弹性,使顿音更加清晰明快,这叫做“你繁我简”,有时主弦乐器演奏较慢的乐段时就需要笙用“你简我繁”的手法,将其旋律填充起来。通过笙的“填充”,既衬托了旋律又能起到“小过门”的衔接效果,形成一种复调式的进行,通过伴奏乐队的润色,使演员的唱腔更为悦耳动听。此外,笙的高低法、单双法、学舌法和离调法等在戏曲伴奏中,也都各有其用,各尽其妙。使笙与唱腔、主弦及其它乐器珠联璧合。
一段唱腔或一首曲牌光有好的旋律是不够的,它还必须配上与之相适应的和声,才能使其音乐形象丰满、鲜明。每一个音都可以构成数十个不同性质的和弦,其关键还在于笙演奏者对和声的选择与布局的把握。在五光十色的和弦中,主和弦最稳定,故笙在演奏到唱段的终止处,一定要用主和弦。属和弦只有相对的稳定性,多用在乐曲的半终止处,由于属和弦并不稳定,因此笙在伴奏时要注意不用它来结束乐曲,而利用其强烈的倾向性,过渡到主和弦。在和声配置中,有时由于和声效果的需要,常将和弦转位。在笙上有时还因为其音域不够或半音不全,也可采用和弦转位或省略某音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在我们拿到一段间奏音乐或一段唱腔后,在演奏之前,首先要熟悉旋律的调式、调性、板眼、速度、内容、风格等等、待确定了和声布局后,再考虑配置什么样的节奏音型。节奏音型主要有三种:
1.和弦式音型:几个和弦音同时出现,并变高度重复,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
2.分解和弦式音型:几个和弦音不同高度地先后交替出现。
3.综合式音型:音型的配法千变万化,在此不作赘述。
在戏曲伴奏中,笙的演奏者可按唱腔的需要、板式的规律、从随腔跟弦、加花变奏、演奏和弦和演奏各种伴奏音型等方式中,选择一种来演奏。这就需要演奏者把握剧种的风格、和声的规律、速度的快慢和节奏的布局以及板眼的变化进行即兴演奏。
结语
小小的戏曲乐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戏中的“前三皇,后五帝”均在它的演奏程式之中。故而戏曲场面号称“上伴唐三千,下奏宋八百”。
参考文献:
[1]高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2期
[2]高沛《江汉早报》高沛“戏曲拾零”专栏文章1985年。
作者单位:湖南省花鼓戏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