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几处文言注释商榷

2024-06-24 12:58:58冯守富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洲常用字互文

冯守富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前提。但现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注释,有几处让人费解,特剖析商榷一二。

商榷一:“绝”的意思是什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八年级上册《三峡》)

“沿溯阻绝”一语,课文注释为:“意思是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但文章接下来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如果有皇帝命令要紧急宣布,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既然“都被阻断”“不能通航”,那怎么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绝”注解为:“隔绝;隔断。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有这样的解释,只提到“绝”解释为“断,断绝”,示例:“《淮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绝。”还提供别的解释,其中有“横渡,横穿”,示例:“《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结合《三峡》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采用合叙修辞的提醒,笔者大胆猜测,这里运用了合叙修辞。“沿溯阻绝”中,“沿”“溯”互为反义词,“阻”“绝”是否也是反义词?按照这一思路,是不是为“沿绝溯阻”,即下行航道畅通无阻,上行航道艰险断绝?

网络“360国学”对“绝”有这样的解释:

横渡;穿越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

乃绝漳水。——《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也没有单独列出“沿溯阻绝”中“绝”为“隔绝;隔断”之意,而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一文,也未对“阻绝”提供任何注释,故我认为现行教材明确注释为“阻断”是不恰当的。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143页解释:“且三峡滩险浪急,水大时,逆水而上是‘不能行,顺水而下则是‘不可行,其风险绝不亚于逆流上行,所以说‘沿溯阻绝是符合实情的。至于‘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前面已经说明是‘或王命急宣,属于特事特办,自不能按常例来解。”如果只是特例,那么何必在文中列出,郦道元写的本就是真实记载山川的地理著作,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既然用“王命急宣”来举例,应该就是区分“沿”“溯”有别的,以人道标准来推翻运用修辞之妙并不能增加说服力。

商榷二:“肃”解释为“凄寒”是否恰当?

原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八年级上册《三峡》)

翻译:每逢天刚放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肃杀,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接连不断,音调凄惨悲凉。

不难看出,“林寒涧肃”采用了互文修辞,“寒”“肃”互相补充,译文确能表达出肃杀、凄寒之意。但单独解释“肃”,它是不是也有“凄寒”之意呢?

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肃”的解释:

1.收敛,萎缩。张协《杂诗》:“天高万物~”《礼记·月令》:“寒气时发,草木皆~”肃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2.恭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从者~而宽。”(宽:待人宽大。)恭敬地引导。《礼记·曲礼上》:“主人~客而入。”3.深深地作揖。《左传·成公十六年》:“三~使者而退。”4.严峻,严肃。《礼记·礼运》:“刑~而俗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赏罚~而号令明。”整顿。范仲淹《推委臣下论》:“~朝廷之仪,触缙绅之邪,此御史府之职也。”警诫。《抱朴子·明本》:“不赏而劝,不罚而~”5.清除。《魏书·元鸾传》:“准法寻愆,应加~黜。”

网络“360国学”这样解释“肃”:

基本解释

1.恭敬~立。~然。2.严正;认真严~。 3.清除~清。~贪。

详细解释

〈形〉

〈动〉

1.揖拜。拜礼之一,即揖。2.恭敬地引进。3.衰落;萎缩。4.清除;平靖;肃清。5.整饬;整肃。6.儆戒。

可见,以上解释中,“肃”并没有“凄寒”之意,如果因为有“萧条”这一意思,让人感觉凄寒,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能说“肃”可以解释为凄寒。并且原文“林寒涧肃”中就有“寒”,如果“肃”有凄寒之意,是不是“寒”也有肃杀之意?课文注释:“【肃】肃杀、凄寒。”无疑是在否定这里采用了互文修辞,否定了原文中“寒”“肃”存在互相补充、互相照应的关系。我们的先辈对于词语的运用很慎重,我们在学习时不妨较较真,该咬文嚼字的时候就不要心太软。

商榷三:“去国怀乡”是否说明家乡就是国都?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课文注释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结合原文我们知道,“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那么不难理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就是这些“迁客骚人”。“忧”“畏”存在互相照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关系,采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过来,就是担心惧怕被说坏话、被批评指责。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都就是家乡吗?应该不是的。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宋代时,开封称东京,又因为有汴水流经,又叫汴京。

“迁客骚人”的家乡在哪里?应该不会都是国都。这样看来,离开汴京,并不一定就离开了家乡,怀念家乡与离开国都应该没有因果关系。作者把它们放到一起说,并与后面的“忧谗畏讥”并列,应该都是运用互文修辞,即“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

课文注释只从字面意思翻译,没有注意前后部分意思的互相交错、补充关系,应该是不恰当的。

商榷四:“郁郁”的意思是什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

“岸芷汀兰”,课文注释为:“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白芷。汀,小洲。”“郁郁”的注释为:“形容草木茂盛。”“青青”用来形容草木翠绿的颜色,也可以解释为“茂盛的样子”。“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意即“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青绿”。

“白芷”,许慎《说文》云:“齐谓之茝,楚谓之蓠,又谓之药。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芷”注释为“香草的一种”。既然有鲜花有香草,那“郁郁”有没有香气浓郁这方面的解释呢?毕竟“青青”包含“茂盛的样子”之意,再把“郁郁”注释为“形容草木茂盛”,未免有些重复吧?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新编初中古诗文译注》:“郁郁青青:香气浓郁,颜色青绿。”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郁郁”:“①富有文采的样子。《楚辞·九章·思美人》:‘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②香气浓烈的样子。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③草木茂盛的样子。《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④忧伤、沉闷的样子。屈原《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也有同②一样的注释。

结合“岸芷汀兰”的课文注释“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笔者认为“郁郁”解释为“香气浓烈(郁)的样子”是完全讲得通的。文言文中常用互文、合叙等修辞,从“岸芷汀兰”的注释可以看出课文编者认为这一句采用了互文修辞,如果后面也是互文,意即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气浓烈(郁),颜色青葱。如果看作合叙修辞,意即岸上与小洲上的鲜花香气浓烈(郁),小草颜色青葱。无论哪一种,将“郁郁”解释为“香气浓烈(郁)的样子”,我觉得都更合理。

商榷五:“臧否”该作何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九年级下册《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课文注释为:“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

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臧(zāng)”注释为:“1〈.形〉善;好。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名〉①男奴隶。《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②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物。范晔《后汉书·陈禅传》:‘受纳臧赂。”将“否(pǐ)”注释为:“〈形〉①恶;坏。常与“臧”“泰”连用。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②闭塞;不通。班固《汉书·薛宣传》‘: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鬲。③鄙陋无知。桓宽《盐铁论》:‘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臧否”的注释是:“1.善恶,得失。《荀子·王制》:‘国之所以安慰臧否也。2.评论人物的好坏。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不审查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

“臧否”到底该怎样理解呢?

分析1.“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是一个标准的分类,“晋升”是“赞扬”的一种认可方式,“处罚”是“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应该算作病句类型中的“重复累赘”。

分析2.后文的“作奸犯科”注释为“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奸”应该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善”“良实”也是这种用法。

分析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采用了“合叙”修辞,“作奸犯科”对应“刑”,“为忠善”对应“赏”,意即“如果有人‘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如果有人‘为忠善,宜付有司论其赏”。“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也采用了合叙修辞,“郭攸之”和“费祎”是“侍中”,“董允”是“黄门侍郎”,意即“侍中郭攸之和费祎,侍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忠良诚实的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臧否”应该解释为“善恶”“好坏”,只是在文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且句子运用了合叙修辞,意即“提拔善的、处罚恶的,(标准)不应该不同”。

商榷六:“志虑忠纯”和“性行淑均”采用了互文还是合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九年级下册《出师表》)

“志虑忠纯”,课文注释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性行淑均”,课文注释为:“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如此翻译,说明教材编者认为“志虑忠纯”和“性行淑均”采用了互文修辞。

“志向”与“忠诚”可以搭配,“思虑”“忠诚”就不大讲得通;“品行”“公正”可以,“性情”“公正”便讲不通。可见,以互文修辞来理解并不恰当。

《字源解说》有言:“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生在古文中常被假借为‘性,表示内心萌发的与生俱来的本能。”“行”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说:“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许慎认为“行”是会意字,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本义是走。查阅“行”的解释,有“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可见,“性”和“行”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内心到外显,指的是内心;“行”,行为表示内心,重点是表现。这样,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性行淑均”中,“性”对“淑(善)”,“行”对“均(公正、公平)”。诸葛亮在这里采用合叙修辞,意即“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公正”。课文小注为“性情品行善良公正”,翻译欠妥。同样,“志虑忠纯”应该译为:“志向忠诚,思虑纯正。”

合叙和互文都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在同一句或同一段中,前面并列地先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平列成分,后面按照前面提出的次序,分别说明或加以补充,这就是合叙修辞。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这就是互文修辞。以上商榷问题,关键点都在修辞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先贤们用汉字组成美妙的文章,如今读来,依然唇角含香、韵味无穷。切不可因为我们无视一两种修辞,让初中文言文失了色、缺了美。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县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小洲常用字互文
理发师的境界
意林(2023年10期)2023-07-10 16:45:39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关于常用字覆盖率统计算法的研究
雨后
雨后
根字练习(十九)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当代修辞学(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2
草莽小洲,以艺术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