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明确将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作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报告同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为“十四五”及中长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及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主基调。
我国已形成了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政策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内统筹推进能源开发与能效提升,对外以双边合作为基础全面深化能源国际合作,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和提高能效,基本上告别了过去敞口式的能源消费模式。我国已经形成了抑制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政策、制度以及调控工具,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已经由高速转为较低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
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替代了部分化石能源需求。今年1月至3月,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6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6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约4.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约57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全国累计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实现了对煤炭的大量替代。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有效缓解了机动车快速增长引发的石油需求增长。
我国具有较强的能源持续供应能力,足以保障常规环境下的国内能源需求。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为电力稳定供应奠定了良好基础。2023年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我国油气生产企业持续加强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油气自给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内石油生产每年稳定在2亿吨左右的水平,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2022年约为22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国已形成了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乙二醇和煤制烯烃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并具备一定的产能储备。
我国已形成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与俄罗斯、沙特、伊拉克、土库曼斯坦、卡塔尔、澳大利亚等主要油气出口国建立了稳定的能源贸易合作关系。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油气资源合作和管网合作,以及通过强化G20、APEC、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组织等合作平台,我国油气进口保障能力不断强化。2022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国为48个,天然气进口来源国为22个。多源的油气进口以及国内不断增强的油气储备体系,可以有效化解国际油气市场短期波动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能源安全呈现新特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和格局深度调整,能源地缘不稳定因素增多,叠加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激发能源安全多重矛盾与风险。
地缘不稳定导致能源供应中断、价格冲高风险增大。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是国际大变局的重要嬗变期,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复杂,大国博弈加剧,国际经贸投资规则秩序重构等将波及能源领域。重点能源供应地固有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犹存,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易发多发,局部地区动荡乃至战争时有发生。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全球油气价格曾大幅上涨。2022年3月,布伦特油价接近140美元/桶;2021年底至2022年8月,欧洲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最高达9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巴以冲突烽烟再起,若局势进一步升级,甚至存在扰乱整个中东地区稳定的可能性,恐再次引发油气供应中断、价格冲高。
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技术、标准等逐渐成为能源安全施压新手段。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将很快达峰,并在此后迅速下降,未来通过控制化石能源资源或运输通道,制约别国能源安全的可能性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成为重塑地缘政治的新生力量,可再生能源驱动的能源转型正带来极其显著的地缘政治影响,将重塑地缘政治版图。随着各国争相发展新能源,未来全球新能源领域技术、标准争夺将更为激烈。以美国为例,由于其科技创新体系更为完整、人才集中度更高,拜登政府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其国内可再生能源以及储能、电动汽车等产业或将快速发展。如果美国不顾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大局,单方面限制与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合作,将对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形成明显挤压和负面冲击。
新能源发展所需的稀有金属将成为新的资源争夺点。未来取代化石能源的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都只有通过发电装置转换为电能才能为人类社会大规模使用,因而必须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风机电站、核电站等发电设施。而部署这些发电系统势必产生对诸如多晶硅、钴、锂等元素的巨大需求,这就使得未来能源系统再次如同化石能源时代一样,产生了高度依赖自然地理分布的矿产需求。这些稀有金属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天然具有地缘属性,其在地球上的分布集中程度甚至不亚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固然,随着新能源科技的进步,对钴或者锂等特定稀有矿物元素的需求会有变化,但无论该具体矿产元素是什么,只要不是同样泛在、可再生的,就势必会高度依赖自然地理,天然具有地缘属性。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围绕稀有金属的地缘政治争夺将更为激烈。
能源安全突出矛盾由化石能源稳定供应风险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风险转变。过去及当前,无论对我国,还是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而言,保障油气充足稳定供应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包括油气在内的化石能源需求峰值将很快到来,并在此后大幅下降,化石能源稳定供应风险也将随之大幅降低。与此同时,电力将成为终端能源的主体,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也将持续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风险将尤为突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强,强对流天气数量增加,过去百年一遇或几十年一遇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概率、时间、范围和地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能源稳定供应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极寒、极热等天气将明显增加电力负荷;而另一方面,在极端天气发生时,风电、光伏甚至化石能源发电设备以及电网往往容易出现故障。一增一减,将造成短期电力供应紧张,特别是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比例越来越高,这一电力中断风险带来的危害范围将有所扩大。
先立后破,解决能源安全瓶颈
壮大能源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根本之举。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打破现有利益格局,消除弃风、弃光体制机制障碍,从制度上化解火电与新能源发电矛盾,突破清洁能源发展的制度瓶颈,促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尽早摆脱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调整优化开发布局,加速清洁能源开发,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开发,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形成有利于能源结构由高碳向低碳化转型的能源产业。加快能源与现代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智能化能源产业转变。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转型路径,鼓励各种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避免出现“一刀切”的做法。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汽车普及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具备重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结构、技术选择的后发优势。特别是,我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共享出行、智能网联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具有“弯道超车”的较大潜力空间。可将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加快能源转型的突破口,加快交通运输实现高效化、去油化、电气化发展,推动石油需求尽早达峰。
提前谋划调整能源国际合作布局。我国参与能源国际合作也要顺应全球能源市场变化趋势,进一步调整油气贸易布局、加强对新能源相关关键矿产资源供应保障的关注、引导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尽快向“绿色”转变。逐步调整油气进口合作国布局,减少高风险及与我国互信度较低地区油气进口量,利用油气市场大买家的优势,以油气贸易为纽带进一步巩固提升与俄罗斯、沙特等主要油气出口国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油气贸易与市场体系建设和交易规则制定,持续完善贸易网络,扩大跨区跨市贸易运作,用好上海原油期货交易中心,通过资产、贸易、物流有机结合,实现对整个贸易价值链的资源掌控和优化,推动建设东北亚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不断提升在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强对钴、锂、镍等关键矿产资源需求量、储量的预测预警,研究分析未来全球的贸易流向。与重点资源国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统筹设计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换等合作战略,以保障和支撑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落实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引导海外能源投资加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推动新能源技术和产品、节能环保服务向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
密切关注防范转型过程中能源安全风险。当前正在进行中的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防止运动式减碳,不能急于求成。我国的能源转型路径是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确定的,“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在当前全球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增大背景下,需要全面夯实煤油气产业链体系,加快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功能的能源储备体系及管理制度,增强化石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同时,要着力解决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建立差异化的电力保障预案,积极开发抽水蓄能、天然气调峰、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以增强电网弹性,强化智能电网相关技术攻关以及示范应用。加强网络攻击风险漏洞排查,健全事故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取证和追踪能力。
责任编辑:董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