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雨
布谷,布谷,我是布谷。
芒种前后我在天空飞翔:“布谷,布谷。”每当这时,总会有一群孩子在地上奔跑:“割麦插禾,割麦插禾。”
在唐宪宗元和二年五月的一天夜里,南风刮了大半夜,小麦似乎一夜之间变得一片金黄。天色微亮,我飞过农庄,想用歌声唤醒人们,可那些繁忙的农人比我起得还早,真是一个特别繁忙的时节。农人早已经到了南冈的麦田,收割那金灿灿的麦子。在那田垄外的树下却坐着一个“闲人”,我飞到树上仔细打量他:三十来岁的样子,一身官服,身侧有个篮子,里面竟放置着书和笔墨纸砚。
“嗬,大家都这么忙,你倒是还有闲情!”我一激动居然说了出来。
这人显然被吓了一跳,仰头寻找,疑惑不已:“难道是布谷在说话吗?”
我也不想拐弯抹角了:“是啊,我看不惯别人都这么忙,你却在这看风景。你看那边的妇女已经将准备好的午餐装到那竹篮里,就连那些孩子也都手提壶装的水,跟着大人到田间送饭。你这是……”
他冲着我拱了拱手:“神鸟指点得是,在下白居易,现任盩厔(zhōu zhì) 县尉,我的好友元稹有诗云:‘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诗句所写正是芒种之时,我也借此机会来乡间一探,路过此处暂时休息。”他说完便从篮中取出纸笔,写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我肃然起敬:“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白乐天!失敬!失敬!”
他一脸严肃地回复我:“其实,我都看到了,他们一大早就来劳作了,现在日头上来了,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背脊承受着炎热阳光的炙烤。他们虽然精疲力竭,但还是不肯休息,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白昼长,希望能多干点活儿。”说罢,他提笔又写道: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我正被他的诗所吸引,忽然田间有人呼喊着:“开饭啰!”白居易放下纸笔对我说:“趁他们吃饭的时候,过去听听他们的心声。”我们来到一处人最多的田埂,看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把着孩子的左臂上挂着一个破筐,里面除了捡拾的一些零散麦穗,竟然没有任何饭菜。一位老大娘从每人的碗里都分得一些,凑到一个碗里,递过去:“唉,大家也都不富余,就分一点给你和孩子垫垫肚子吧。”她赶紧地接过碗,一边感谢一边说:“俺家先前也是有点田的,可男人遭了不幸。为了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现在只能拾些麦穗,好回家给孩子充饥。”
白居易听后,在身上摸出一个小布袋子:“这位大嫂,我身边也没带多少,只有这几铢,你暂且拿着,好渡过难关。”说完含着泪离开了,我和农人们看着他的背影,田头一片静默……待我到树下时,那纸上又多了诗句: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他抬头看到我来了,揉了揉眼睛:“布谷啊,你是看尽人间世态的,你刚才批评得非常对啊。大家如此忙碌,我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百姓如此辛劳却吃不饱饭,我有什么功劳德行能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我真是惭愧啊!”说罢,提笔疾书: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也许我之前真的误会他了,这白乐天是位真心体察民情、为民发声的清官。我相信他的这首《观刈麦》会广为流传。很自豪,我见证了这首诗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