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雨
摘要:本文分析了普安红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发展对策,为普安红茶产业的做大做强做精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安红茶;品牌意识;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3-012-03
普安县地处黔西南州西北部,全县国土面积1 453 km2,茶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已初具发展雏形,有中国茶文化之乡的美誉;全县平均海拔1 400 m,夏季气温较低,冬季冰冻期少,年均气温14℃左右,年均降水量1 438.9 mm,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少日照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普安茶兼具“古、早、红、白”四类茶品及“古、早、净、香”的特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调查发现,茶叶主产区茶源街道及江西坡镇还可产出优质富硒茶[2]。
近年来,普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普安红茶品牌培育,已拥有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华文化名茶、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4块国字号招牌;普安县拥有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和红茶重点产区称号,已进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3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县域名单,连续9年(2015—2023)荣膺中国茶业百强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
1 普安红茶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普安红茶是普安县域特色优势品牌,主要采用产于普安县14个乡镇(街道)的中大叶茶树品种黔湄601、云南大叶种、四球茶(当地群体种)的鲜叶为原料,按照普安红茶标准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普安工夫红茶和普安红碎茶。截止2023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22万hm2,投产面积0.83万hm2,其中普安红茶专用基地面积0.65万hm2。
1.2 涉茶主体
近年来,普安县凝聚高质量发展亮点在茶叶的共识,着力将“普安红”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县内涉茶主体208家(企业69家、合作社90家、其余家庭小作坊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国500强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普安红”授权企业23家,获SC(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5家,茶叶协会1家,开设“普安红”专卖店或专柜343家(线下284家、线上59家),建成“普安红”运营中心10个,形成了“普安红”+系列子品牌的多头发展格局。2023全年实现普安红茶干茶产量2 209.21 t,产值8.84亿元,综合产值10.6亿元,茶产业全环节惠及带动农户1.8万户7万余人,年均增收1.7万余元。
1.3 品牌打造
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208家,已开发出31款系列产品,已建设优质品牌68个;拥有普安红茶和普安四球茶县域公共品牌2个。普安四球茶为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普安红茶为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农业农村部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普安红茶先后获评2017年贵州省最具营销创意公用品牌称号,2019年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正山堂·普安红(曦、锦)分别获大金奖及银奖、蛮邦贡春·普安红(特级)获银奖;2020年第十三届《中国世界功夫茶·茶王赛》布依福娘普安红茶斩获五星金奖、第五届亚太茶茗大奖赛正山堂·普安红(曦)、蛮帮贡春(金奖)普安红获银奖;2021年正山堂·普安红荣获2021贵州百强品牌,品牌价值为8 06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规模逐年减少
一是高品质有机茶基地大都停留在茶青销售上,经济效益较低,虽然近年来生态茶园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比例仍然偏低;二是许多茶企将目光主要集中在打造高端绿茶品牌上,导致原有大叶种茶园被翻新种植早茶品种,导致普安红茶原料正在逐渐减少;三是绿色防控意识还需提高,部分茶农施用有机肥时不按照规定标准,在开展茶园病虫害防治时乱用药,导致部分茶园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茶园出现失管现象。
2.2 质量标准参差不齐
一是茶青品质不高,茶农及采茶工人为获高薪只图数量,不按标准采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加工的外形及品质;二是茶叶生产企业加工标准、工艺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制茶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制出的茶产品不管在外形还是香气及滋味上都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普安红茶的长远发展。
2.3 科技赋能水平低下
一是普安红茶制茶工艺精制程度不高,目前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茶企业不多,导致没有上档次和精制拼配的产品,与其他优强茶企相比还存在差距;二是缺少专门用于茶产品研究开发的场所,高精尖的技术设备不多,科研力量不足,导致普安红茶产品的开发力度不足。
2.4 品牌建设合力不足
一是县内涉茶主体品牌意识不足,龙头企业引领少,企业之间缺少抱团发展新格局,大多只注重自身发展和壮大,各自为政;二是知名度不高,普安红茶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虽然价值极高,认可度很好,但因宣传推介不足,导致大量产品只能以原料茶形式流入中高端市场;三是缺少专用的宣传经费,年度财政预算未把普安红茶宣传推广费用列为财政预算;四是茶产品包装不规范,普安红茶产品包装凌乱,各企业产品包装设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3],标识不规范,创新的茶品牌较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2.5 茶品缺少有效监管
一是部分茶企不按标准收购茶青或收购外来品种进入冒充普安红茶的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假冒的普安红茶混入市场销售到全国各地,影响了普安红茶的品牌形象;二是茶样检测工作没有做到全覆盖。
2.6 销售理念亟待转变
一是县域内的大部分企业都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也没有专业的营销人才和市场发展策略,新的营销方式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只有极少数企业能正常运用;二是茶叶销售还采用传统渠道,线上及社交媒体渠道销售拓展不够,交易量不多,电商渠道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基地扩容
一是划定普安红茶特有中大叶种茶园核心区域,为高端普安红茶打好基础,提升茶叶经济效益;二是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坚持“一园两区三带”战略规划布局,在巩固老茶区的基础上推进中大叶种为主的新植茶区建设,实施茶园扩容增效,建成南中北三条茶产业示范带,稳步扩大普安红茶大叶种原料基地;三是各乡镇(街道)要借助群众会、院坝会、培训会等加强茶园绿色防控宣传,严格执行《贵州茶园禁用农药及绿色防控产品应用指导名录》,持续增强群众绿色防控意识,杜绝使用违禁农药,确保产出生态好茶。
3.2 加强标准引领
一是由县茶叶协会统一采摘标准,并督查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收购茶青;二是由茶叶主管部门在每年春茶开采前组织资深技术员到各乡镇(街道)开展茶叶采摘技术培训,提升农户采摘标准;三是组建专业审批队伍,督促授权企业按照团体标准生产加工,提升红茶加工水平,严格执行普安红茶“两标一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普安红茶团体标准、溯源码),确保全县普安红茶标准统一、质量稳定;四是采用内培与外训相结合的方式,邀约省内外茶企、院校专家到县开展红茶加工技术培训指导,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向做红茶做得好的产区、茶企学习成熟的加工技艺,培养一批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化队伍,进一步提升全县制茶技术水平。
3.3 坚持科技赋能
一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配套现代化红茶加工装备,推进普安红茶精深加工;二是在普安县惠黔东西部协作共建茶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成茶产业综合体、精品茶业制造车间、茶产品研发中心等,提升全县普安红茶整体科技水平。
3.4 加强品牌建设
一是推动集团化品牌建设,改变传统茶企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方式,组建普安红(集团)公司,建立大、中、小茶企抱团发展新模式,推动茶产业步入集团化发展轨道,扶持培育县内茶企开展“一企一品牌”建设行动,不断丰富普安红茶品牌体系;二是做好品牌推介,采取以会促销、以赛促销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推广模式,用好东西部协作资金,完善贵州绿茶第一采分会场配套设施建设,举办贵州绿茶第一采系列活动、普安红经销商大会、普安红品牌日等活动,建强普安红茶品牌阵地,组织县内茶企组成普安红展团参加各省茶博会、品茗斗茶、体育赛事等活动,宣传普安红茶品牌和茶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全力支持正山堂、布依福娘、富洪等发展较好的茶企,开发市场需求大、消费群体广的优质红茶产品,构建起覆盖高、中端和大众茶的多元化品牌矩阵,提升普安红茶的品牌效益,设置专项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宣传推介经费,请专业人士到县挖掘和整理普安红茶文化,融合历史、民族和茶文化,让茶产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四是规范茶产品包装,按照防伪标识、地理证明标志商标使用的有关规定,启动“两标一码”全面执行,统一印制标识标签,规范普安红茶外包装,迎合市场发展要求。
3.5 严格质量保证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由普安县茶叶协会修改完善相关章程,统一管理品牌,统一制定品牌标准和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擅自使用或伪造普安红茶地理标志专用标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行为;二是督促普安红茶授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和标签标识等符合标准要求,严禁生产经营“三无”茶叶产品、虚假标注产品质量等级、不按规定标注净含量等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出厂销售;三是茶叶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好土壤、茶青及茶产品检测工作,督促授权企业履行好茶叶检测的主体责任,做好从茶青收购到茶产品出库的各环节检测工作,必须经检测才能上市,坚持凡是在检查和抽检中发现使用草甘膦等违禁农药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的茶叶经营主体,一律列入负面清单,取消其申报各类项目资金补助资格。
3.6 统筹电商发展
一是茶叶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茶叶销售技术培训,培养专业营销人才;二是积极组织县内茶企外出参加深圳、呼和浩特等各类展销会、茶博会,拓宽销售渠道;三是依托“一码贵州”平台,积极推动多彩宝、农业云、黔菜网等平台广泛应用,整合从生产基地到销售终端流通全流程数据,形成集产销对接、便利消费和数据赋能于一体的平台载体;四是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批销市场,广泛开展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线上宣传推广活动;五是优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电商平台企业”利益关联体系,整合产品、标准、物流、品牌、服务和资金,实现电商与行业资源的精准匹配,创建农特电商产品。
参考文献
[1]
詹绍文,段太阳,王敏.文化扶贫视阈下普安县茶产业发展探析[J].中国茶叶,2019,41(6):62-65.
[2] 任明强,赵宾,陈旭辉.贵州普安县优质富硒茶及土壤环境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136-138.
[3] 黄海涛.农产品包装设计应用研究——以普安红茶为例[J].美术观察,2020(1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