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灵排负

2024-06-23 00:00:00MINNIE
VOGUE服饰与美容 2024年7期

也许因为上班早高峰的地铁过于拥挤,也许是昨晚辅导孩子功课时的血压还未降下去,负能量就像悄然落下的灰尘,不知不觉间,就在你的心上摞了厚厚一层。

不堪重负的我们想了各种方法排除负能量,让自己活得尽量轻松一些,比如运动、旅行,甚至是心理咨询。然而,问题是心理咨询价格不菲,运动又并非人人热爱,更没有足够自由的时间说走就走,去寻觅所谓的诗和远方。说到底,这些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不好入门。

于是,“排负”江湖出现了一批新兴流派。因其方法简单易行,再加上“神秘东方力量”的加持,一时间拥趸众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当红的“排负”方法,究竟是拯救心灵的神奇妙方,还是大可不必的智商税。

“排负”三大流派

每个人都有自己排解负能量的方法,但如果某一种方法成为了一群人的共同选择,那它就会变成一种市场潮流乃至文化现象,在“排负”江湖中即可自成一派。这里,我们总结了近两年坊间最为流行的三大派,看看你是不是其中的一员。

层层手串解千愁

特点:入门简单

适合人群:无门槛,喜欢就好

分支:带有特殊含义的玉饰、黄金饰品等

手串,从北京雍和宫的香灰琉璃手串开始成功出圈,一夜之间攻占了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的心,以及手腕。

不管你是被它的颜值吸引,每天变着法地更换搭配:还是喜欢研究它的品类,水晶、天珠、南红、檀香、蜜蜡,挂在嘴边如数家珍;抑或是信仰它的神秘力量,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_上香,然后在香火缭绕间虔诚地请回了这串护身符,并且真的感觉到打从戴上手串之后,运势变好变强,事事顺心!

当然,你也可能只是跟风,大家戴我也戴,朋友之间还能多一个社交话题。再说了,开会无聊或者加班烦躁的时候,盘盘手串,数数珠子,真的能减压不少。

入门原因也许各有不同,但我们最终在这一串串或古朴或时尚的珠子里,殊途同归,辟出一条排解压力、抚慰心灵的路。

在颂钵的余音中忘忧

特点:招式浪漫

适合人群:存在情绪问题,尤其是失眠的人

分支:正念、冥想等

据说,香港的颂钵治疗师曾文通演出一票难求。上万人提前两年排队,只为听他一场颂钵演奏。许多严重失眠的患者,在他的演奏中沉沉睡去,体会睽违已久的深度睡眠,“好像补回了十年缺失的觉”。还有人边听边哭,仿佛把内心积压的负能量一股脑地倾泻而出,实现了一种情绪上的排毒。

这并非一个人的神力。这种被戏称为“敲碗”的疗愈方式,近两年正在快速流行开来。坊间大大小小的颂钵疗愈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小红书上搜索“颂钵”二字会跳出超过30万篇笔记。

钵,其实就是一种碗,原本是喜马拉雅地区的僧侣和居民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用于颂钵疗愈的钵多用金属或者水晶制成,用得最多的是铜钵,且需要有一定历史的老钵更佳。颂钵作为真正的乐器被用来演奏,也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因为敲击钵体的声响会产生延续很久的共振效果,而且钵体产生的振动波也可以作用于身体,让听众好像被一个悠远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所包裹,很多人会在这个空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脱离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能够产生疗愈效果的环境中去。

曾文通说,因为大小、材质的关系,每一个颂钵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较大的颂钵发出的声音较低沉,听者仿佛走进一个山洞,声音在身体周围环绕。头脑和肩膀能够迅速放松下来,甚至可能听几分钟,慢慢就睡着了。而敲打一些小的颂钵能发出高音,声音很集中,可以使听者提神,精力更加集中。加上听觉会影响视觉,进而影响整个头部共振,耳朵、眼睛都会被唤醒,整个人的心灵也会感觉焕然一新。

也许正是因为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许多每天被手机里的负面信息轰炸到晕头转向的年轻人,在颂钵或悠扬深沉或清脆激昂的声响以及悠远的共振中找到了五感的共鸣,安放了疲惫的心灵。

算算塔罗心里有底

特点:历史悠久

适合人群:高焦虑人群,或者目前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

分支:星座、运势测算等

这其实是一个老树开新花的翻红流派。星座、塔罗牌,包括中国的《易经》……长久以来被人们用于占卜的方法千千万万。而塔罗牌、星座运势,因其有趣、易掌握等特点,再次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流行开来。

摄影:Horst P.Horst,美国版VOGUE 1941年

在搜索引擎上键入“塔罗”二字,马上会跳出来类似于“2024年你能遇到良缘吗”“2024年你的运势如何”“2024年你将迎来哪些高光时刻”“塔罗牌告诉你,你的财运在哪里”的话题。从这些索引条目不难看出,人们关心的事情有哪些,或者说人们对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感到担忧一一爱情、婚姻、工作、金钱,塔罗牌无疑精准地锚定了这些焦虑心理的高发地带。

如果去问那些喜欢玩塔罗牌,甚至是付钱去做塔罗测试的人,普遍有两种心态:一群人是带着轻松好奇的玩乐心而去,管它准不准呢,好歹能给你点儿提示,有何不好?而另一群人则往往面临艰难的人生抉择或者正陷入痛苦境地,他们急切地需要塔罗测试帮他们做出自己不敢做的判断与决定。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内心已有决定,只是想要向塔罗牌寻求一份支持与证明一一符合自己的决定就欢喜认同,不符合就再测一次。

无论你对占卜保持怎样的态度,也不管你认可哪种占卜方式,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人类面对未知生活时仍然存在恐惧,只要我们想要掌控人生的痴心妄念仍在,占卜就不会停。

“排负”流派为何走红

无论是手串儿、颂钵,还是塔罗牌、星座运势,之所以能收获如此多的拥趸,是它们的存在满足了我们内心的某些真实需求。

压力需要出口

跟之前“双十一”的夜晚守在直播间,在“买它买它买它”的躁动中不停下单一样,当代年轻人似乎总需要一个花钱的理由。你说这是消费主义的毒害可以,但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在现实压力中想要寻求一个宣泄出口的心态一一花钱那一刻总是想“我都这么辛苦了,为啥不能犒劳—下自己”,对吧?

或许你会说,排解压力可以去运动,可以去阅读。拜托,任何人都会选择简单省力的方式,不是吗?而买一串喜欢的手串,或者听别人为你敲钵放松,恰恰是不需要花费力气的排解压力、自我补偿的方式。

精神需要寄托

目前,焦虑症已经超越抑郁症,成为影响当代国人身心健康的疾病。而焦虑,无疑是指向未来的担忧。在高度焦虑的状态下,人们需要一个精神寄托,帮助自己克服不良情绪,产生行动力。

无疑,那些被郑重“请”回来的手串,或者是虔诚地抽出来的塔罗牌,都寄托了当事人的精神期待。“信则灵”的心理学解释就是,因为强大的心理动力或者称为“吸引力法则”的作用,而促成我们想要的、渴望发生的美好之事在自己的努力下成真。这时候,反过来,我们会更加笃信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物件是有神奇力量的。

具体行动减压

手串不光在年轻人中拥护者甚众,在中小学生中也颇有市场。这里面其实有一种非常行为主义的原因,那就是盘串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带来减压效果,而学习压力巨大的孩子们同样需要。

盘串时,你会将注意力从让你焦虑烦躁的事情上,转移到不断转动的手指与串珠之间产生的触感上。因而,在这个简单却不断重复的动作中,压力本身就被削弱了。

其实,同样类似的活动还有流行的穿珠子,家务中的洗碗、插花、整理物品等等。这些工作普遍不需要动脑,机械性完成即可。这种简单重复的动作对于日常用脑过度的都市人来说,本身就有治愈力。

制造社交话题

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可见有所癖好的人,往往也有更多朋友。因此,有一部分人恰恰因为社交需求加入了盘串、玩塔罗牌的大军。

同事们都戴手串,如果我没有,就跟大家没的聊:或者是下班后大家组团去玩塔罗牌,我不去显得很不合群……总之,总有人会因为想要融入团体、制造共同话题而不自觉地被卷入潮流。

无用也是情趣

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的职场人,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减少一些身上的“班味儿”,让自己看起来多一些生活情趣。于是,玩手串、听颂钵,以及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传统,成了满足这一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

消费主义跟风

不得不承认,也有一波人是纯粹跟风。消费主义大旗往哪里指,他们就往哪里买。这跟买名牌包、买网红化妆品是同款操作。其背后的心理逻辑是,跟随大众潮流即能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无可厚非,但并不推荐。毕竟,只有建立起独立的价值观,才不会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

“排负”方法是否有效

江湖流派众多,大家也都玩得不亦乐乎。但这些方法对于排除负能量是真的有效,还是又一波智商税呢?我们不妨听听艺术家治疗师王忠升的解读。

Q:无论是玩手串,还是颂钵、塔罗牌,这些方法对于解决情绪问题有效吗?

A: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看,只要你觉得有效,那就是有效。比如,你原来长期失眠,听了一场颂钵能睡着觉了,肯定是有效的。新自由主义下人的感受更被尊重了,认为个体的感受是判断有效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比一切理论解释都重要。

Q:为什么这些玩法会在年轻人中风靡?

A:首先从社会层面看是不确定性在增加,因此大家寻求一些所谓的“神秘力量”作为心理支持。其次,任何事情能成为一种潮流,里面一定有跟风的成分,这无形中又扩大了它的影响力。第三就是现代人普遍追求快速被满足的心理特点,这些玩法都是容易入手、能够快速实现的,不像去做心理咨询或者艺术疗法还要费时费钱费精力,所以很容易风靡起来。

Q:你觉得它们会是一种易过的阶段性现象吗?

A:这些玩法的形式或者影响人群可能会变,但它们满足的心理需求会一直存在。比如原来玩手串是大爷们的专利,现在连小学生都在盘手串了。毫无疑问,过阵子年轻人也许不玩手串,但也会改玩别的东西。但是这种“玩”所满足的是猎奇也好、减压也好,背后的心理需求一直都在。

Q:这些玩法属于艺术疗法的范畴吗?

A:当代艺术所包含的非常宽泛。所谓人人都是艺术家,万物皆是艺术,皆可疗愈。从这个角度讲,玩手串也是艺术。但是从专业治疗的视角看,我觉得这些不能算作艺术疗法的范畴。所谓艺术疗法,是指用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对人们的情绪、心理进行支持的健康疗法。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通过绘画记录梦境,被视为近现代艺术疗法的开端。后经历代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的共同努力,艺术帮助重塑内心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发掘与重视,而艺术疗法也从专业治疗机构进入公众生活的视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艺术疗法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普及度越来越高,治疗理念也不断迭代升级。尤其是“共享疗愈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艺术疗法的焦点从个体治疗技术扩展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层面。

Q:区别在哪里呢?

A:艺术疗法强调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也就是说,无论你是绘画、跳舞或者演奏音乐,都需要你自己去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心的变化。它跟去听一场音乐会还不一样,你自己演奏音乐,无论演奏得如何,都是创造:但听音乐会是被动的,是听别人创造。虽然后者也有治疗效果,但跟主动的、创造性的治疗效果不同。在我看来,玩手串、听颂钵或者塔罗牌测运势等等,更多的属于被动性的疗愈。

Q:有人怀疑这些疗愈方法都是智商税,你怎么看?

A:我们得承认,任何领域都有智商税。我特别喜欢用餐饮来打比方,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它。比如说你想吃美食,好不容易找了一家评分很高的,一吃发现是预制菜,大失所望。这算不算智商税呢?但你又不能因为这一次选择失误就全盘否定餐饮业,甚至彻底绝食吧。所以,只要你感觉这种方法能对自己起到切实的舒缓、安宁效果,那就不如相信它的力量,找到自己做选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