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景的对话》是笔者于2018年委约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创作的一部大型古筝协奏组曲,并在当年由本人进行了全球首演。由于近年来方岽清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最活跃的青年作曲家之一,如《风雾潺》《云起时》《墨客》等已成为中国当代古筝的经典之作,并被指定为国内外器乐大赛的首选曲目,这部《与风景的对话》也逐渐被广泛传播与关注。
一、关于演绎作品
《与风景的对话》是一首以西方音乐体裁为创作基础的大型协奏作品。据作曲家本人介绍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东山魁夷大师的七幅美丽画卷和唯美散文。全曲大气而细腻,律动性与张力感十足,通过七个不同标题的乐章:《夕晖》《灵木》《乡愁》《白马森林》《月下·小夜曲》《青韵》和《岁暮》,将听者带入到七幅唯美丽画卷的意境中。在将近40分钟的演奏过程中,每一个乐章都像是一幅独立的风景画,相较于传统古筝创作,这部作品在创作技法上运用旋律、音色和节奏的细微变化,将风景或美丽、或壮丽、或静谧等不同的美景用古筝呈现出来。这也是新一代作曲家在民乐创作中“借景抒情”惯用技法。
第一乐章慢板《夕晖》,不由联想到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河南李功曹》“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先由古筝缓缓奏出宁静、优美、动听且韵味十足的旋律,继而交响乐队缓缓加入,古筝与乐队之间此起彼落。乐章主题旋律以“五度跳进后反向级进”的拱形特征,E-B、D-G、C-G的模进回落,表现出太阳下落后,夕阳余辉映照的美感。在演绎该乐章时,注意音色细微的变换,营造出东方绘画的意境之美。
第二乐章《灵木》描绘了东山魁夷大师笔下具有灵性的树木形象。先由钢琴引入,将聆听者代入飘逸灵动的幻境中,接着由古筝和小提琴弦乐一起进入,层层递进下将这种灵动感继续加强,之后由古筝进入一段旋律性的音乐动机,这段源自E-G-B-D和弦分解的主题动机中,E-B的下行跳进与第一乐章《夕晖》主题形成镜像呼应,强化了乐章间的音乐关系。在演绎该乐章时,注意在简约又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动机重复中对音色、强弱加以变化,将这种神奇的灵性感推向极致(谱例1),让聆听者仿佛置身在“灵木”创造的神奇世界中。
第三乐章《乡愁》描绘了东山魁夷笔下青色世界的旅人。古筝以温婉的旋律率先进入,古筝主题再次响起时则与弦乐配合进入,运用弦乐声部温暖的色彩,进一步烘托出浓浓的乡愁。该乐章十分强调古筝和弦乐的配合,要注意借助小提琴声部(谱例2),展现古筝演奏的细腻变化。
第四乐章《白马·森林》描绘了东山魁夷笔下象征美好的愿望和期许的白马、土壤的森林。该乐章节奏较快,音乐具有动感。钢琴和弦乐的前奏,犹如一匹欢快的白马刚刚跑入森林。之后古筝以长音D进入,并逐渐以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的节奏型增速,就像越来越近的马蹄声。音域也由最初的大二度(E-D)拓展为属和弦分解的十一度(A-D)。音域的大开大合,叠加速度的不断提升,古筝在弦乐的配合下,将白马进入森林后,畅快淋漓奔跑的律动感完美呈现在聆听者的面前(见谱例3)。整个乐章尾声部分,古筝的快速滑音表现出白马奔跑时的嘶鸣声渐渐走远,此后乐队的低沉弱奏仿佛整个森林又回归到一片祥和与安静。在演绎乐章结尾时,古筝在音效上进行了一种特殊化的处理,通过左手快速下滑到原位音高处模仿渐行渐远的嘶鸣声,在音乐上表现出对空间的遐想。
第五乐章《月下·小夜曲》乐章主题为前短后长的三拍“抑扬格”旋律,悠扬旋律将聆听者代入大师画作里的美妙月夜。钢琴以琶音的形式进入,再次呈现乐章主题,将月下美好的氛围完美呈现在聆听者眼前。在演绎该乐章时古筝和弦乐一直保持着旋律的配合,两者强弱变化并不突出,以表现月下宁静中跳跃的美感。
第六乐章《青韵》在大师的画作里本来就是一首宏大奔放的“绿色交响乐”。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对生命的衷心赞叹。乐章开始管弦乐齐奏,宏伟壮丽。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绿色生机和希望,之后古筝的旋律和弦乐队齐头并进一起,保持着弘大的演奏氛围,把对生命的敬畏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最大限度呈现给聆听者。
第七乐章《岁暮》表现了白雪飘零的岁暮时分。乐章开始时管弦乐首先缓慢进入,将聆听者代入祥和安静的家的氛围,之后古筝运用了泛音的空灵音色,将一天中最宁静的傍晚(谱例4)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演绎这个乐章时,古筝和管弦乐的演奏配合上力求抒情,让聆听者仿佛被家的温暖时刻包裹着。
第五乐章《月下·小夜曲》乐章主题为前短后长的三拍“抑扬格”旋律,悠扬旋律将聆听者代入大师画作里的美妙月夜。钢琴以琶音的形式进入,再次呈现乐章主题,将月下美好的氛围完美呈现在聆听者眼前。在演绎该乐章时古筝和弦乐一直保持着旋律的配合,两者强弱变化并不突出,以表现月下宁静中跳跃的美感。
第六乐章《青韵》在大师的画作里本来就是一首宏大奔放的“绿色交响乐”。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都在诉说着对生命的衷心赞叹。乐章开始管弦乐齐奏,宏伟壮丽。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绿色生机和希望,之后古筝的旋律和弦乐队齐头并进一起,保持着弘大的演奏氛围,把对生命的敬畏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最大限度呈现给聆听者。
第七乐章《岁暮》表现了白雪飘零的岁暮时分。乐章开始时管弦乐首先缓慢进入,将聆听者代入祥和安静的家的氛围,之后古筝运用了泛音的空灵音色,将一天中最宁静的傍晚(谱例4)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演绎这个乐章时,古筝和管弦乐的演奏配合上力求抒情,让聆听者仿佛被家的温暖时刻包裹着。
整个作品的演绎,首先要注意古筝的音色变化,其次是与交响乐队的配合,在笔者演奏这首古筝作品的时候,有意识地做了有机的调整,以达到突出、配合、协调和抗衡的交响性效果。
二、音乐语言的重点把握
首先,了解东山魁夷其人其作。这部《与风景的对话》的音乐语言精炼简洁,它要求演奏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古筝演奏技巧,还需要深入理解乐曲的内涵,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视觉的想象力和诗歌的鉴赏能力,才能将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诠释出来,以便通过音乐与听众分享对风景的感悟。
其次,在《与风景的对话》中,左右手的协调与配合至关重要。右手负责主旋律弹奏即主题,左手负责演奏伴奏肢体的配合,以产生丰富的和声变化。要注意的是,演奏旋律应有一定的“主次之分”,伴奏声部避免喧宾夺主,在力度、音色甚至是肢体表达上都应控制好度的把握,右手演奏旋律线条,如同中国古典水墨画一般要浓淡相宜,准确地表达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整部作品一直在追求丰富的音色变化。追求一种“强而不破、弱而不虚”的音色质感。对于琴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有质感的音色会大大增加画面感让听众更容易与情景融合。在表现力度时我们应做到手臂极致的放松、松弛,让肌肉更多力量落在关键的手指根关节上,达到“强而不破”的音色;在表现极致的弱音时,则需要注意手指尖应非常谨慎、绷住去触弦,做到“弱而不虚”,绝不是轻飘无力状态下做触弦,这两点是在演奏中要非常注意的细节。
通过钻研以上叙述中的要点并加以训练,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诠释《与风景的对话》这首古筝协奏曲。同时,这些技巧也适用于其他古筝曲目的演奏,对于提升演奏者的整体水平和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演绎作品的感悟
在演奏大型古筝协奏曲《与风景的对话》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宏大还是微小,对于民族艺术来说,继承与发展始终是永恒的议题。
从继承与发展角度来说,传统与现代互为支撑,缺一不可。在这一作品既保留了古筝“左手按弦,右手弹奏”的传统技巧,确保了古筝演奏的韵味;又通过从五声音阶到七声音阶的演进,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若要使古筝这一传统东方乐器走向世界艺术的舞台,让全球音乐爱好者领略其风采,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变革、创新并融合新元素,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
与此同时,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古筝专业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古筝新作的频出,未来我们的古筝音乐艺术必定会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从视听的角度来说,《与风景的对话》实现了“闭目聆听音乐,睁眼领略风景”的音-画艺术通感。这种在民族乐器创作中的运用是十分大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从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到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再到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众多西方艺术家都致力于推动一种艺术的跨感官体验、跨模态创作。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论、画论、书论、乐论都共享着同一套通用的品评体系和美学趣味。这提醒我们,经由艺术通感,我们或许可以在现代音乐发展中重启久违艺术形式其实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作者单位:白洋,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