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婧瑛
地平线创始人、董事长余凯。
来自百度的三位技术大拿创立的地平线,8年间发起11轮融资,从红杉、高瓴等PE和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手中合计拿走23.6亿美元,估值达到600亿元。
作为智能驾驶芯片独角兽,地平线以软硬一体化模式获客:2023年,其高算力智驾芯片出货量居中国第二;智驾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位列第四,且是前五大厂商中唯一的中国企业,堪称“国货之光”。2021—2023年,地平线营收增长2.3倍,但亏损高达175亿元,仍依赖外部融资。而其投资机构已进入退出期,上市迫在眉睫。
地平线IPO,若参照美股龙头Mobileye的12倍市销率定价,估值仅186亿元;若维持600亿元估值,则对应39倍市销率,市场能否接受?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当各家汽车厂商围绕智能驾驶能力大做文章,在发布会上逐个指标比对参数性质时,这一赛道中“卖铲子”的要来冲击上市了。
2024年3月26日,国内领先的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高盛、摩根、中信建投担任联合保荐人兼整体协调人,中信里昂担任整体协调人。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2016年发布第一代智能计算架构BPU(BrainProcessingUnit),2017年发布车规级处理芯片征程1,2019年宣布量产首款车规级AI芯片征程2,此后,其逐步将业务拓展到提供软硬协同一体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由于其方案整合了算法、软件和处理硬件,地平线也被业界称为“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
截至2023年末,地平线已与安波福、博世、大陆集团、电装及采埃孚等全球领先的一级供应商(Tier1)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品获得24家汽车代工商(31个OEM品牌)采用,装备于超过230款车型。仅2023年,其就获得了超过100款新车型的定点。
随着出货量增加,地平线2021―2023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82.3%,但亏损高达175亿元。2023年,地平线实现营收16亿元,毛利率70.5%,站在行业第一梯队。
在高投入、长周期、技术迭代快的智驾芯片及解决方案行业,地平线如何成长为超级独角兽?其竞争优势有哪些,未来能否扭亏为盈呢?
AI时代,智能驾驶能力成为汽车厂商摆脱同质化的制胜筹码,智驾芯片的规模化前装上车,催生了这一市场的繁荣。
地平线的核心优势,其一体现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的份额上。若以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的出货量来衡量,2023年地平线在国内AD和ADAS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5.5%和21.3%,均排第二,其在AD领域仅次于第一名的英伟达(市场份额49%),ADAS领域仅次于第一名的Mobileye(市场份额26.6%)。
其二,则是其基于智驾芯片,拓展出完整的“芯片+专用AI算法+软件”的一体化智驾解决方案。
2023年,全球ADAS和AD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619亿元,预计将以49.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达到10171亿元。其中,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为245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40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9.4%,增速略高于全球市场。
2023年,按照装机量计算,地平线是中国AD和ADAS解决方案前五大供应商中唯一一家国内企业,且是唯一市场份额增长的企业,2023年市场份额居全国第四,具备与Mobileye和日本瑞萨等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能力(表1)。
数据来源:地平线招股书,新财富整理
随着地平线产品装机量的上升,2021―2023年,其实现营收4.7亿元、9.1亿元、15.5亿元,两年增长2.3倍。而其营收支柱和主要增量即汽车业务,营收由4.1亿元增至14.7亿元,2023年占比近95%(表2)。
数据来源:地平线招股书,新财富整理
地平线汽车业务营收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的提升。2022年,中国汽车的智能化渗透率超过64%,高于全球平均渗透率60%,2025年渗透率有望超过80%。
在这一背景下,2021―2023年,中国的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汽车业务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英伟达和Mobileye。黑芝麻智能来自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营收由0.34亿元增至2.76亿元,虽然营收规模最小,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4.8%。地平线汽车营收年复合增长率89%,低于黑芝麻智能,但其2023年的营收规模是黑芝麻智能的5.3倍。英伟达的年复合增长率高于Mobileye,但营收规模仅为后者的一半(表3)。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新财富整理
拆解地平线的汽车业务,可分为产品解决方案、授权及服务两类。前者是提供地平线自主研发的处理器硬件、专有算法及软件相结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后者则是提供算法、软件及开发工具链的授权,地平线根据服务类型及所涉及的技术复杂程度、人员和资源数量收取服务费。
首先来看产品解决方案。其一是L2级主动安全功能的HorizonMono,首款系列产品于2020年推出,此后已进行多项升级,能够缓解驾驶疲劳。其二是高速自动领航(NOA)解决方案HorizonPilot,覆盖中国所有的高速公路,截至2023年末,已被理想L9Pro等超过25款车型搭载。其三是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SuperDrive,使用基于BEVTransformer(“鸟瞰式视图+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端到端感知架构,能够应对城市路况带来的挑战(如被遮挡物感知)。
其中,HorizonSuperDrive技术瞄准L3―L4级自动驾驶,全面整合了自动驾驶、智能交互、智能车云、智能交通四大系统,将现有的单车智能化,提升到车、路、云三位一体的高级智能化阶段。该方案的核心硬件车载中央计算机,基于4颗征程5打造,全车配备47颗传感器支持。
其次看地平线的授权及服务业务。这块业务颇具特色,其产品包括算法、BPU架构、天工开物、踏歌和艾迪(AIDI)。
其中,BPU是面向自动驾驶的架构,专注于软硬协同设计及协同优化,通过IP授权等方式使用;天工开物则是灵活易用的开发工具链,提供丰富的示范算法,可加速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量产解决方案开发,优化并降低开发专有算法的门槛;踏歌是面向高阶自动驾驶的嵌入式中间件,兼容主流商业与开源生态,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适配和定制化使用;艾迪是地平线的软件开发平台,提供即用型软件构件,客户可在该平台上开发专有模型并完成模型的自动迭代。
2021年,地平线汽车业务的这两大类营收接近,分别为2.1亿元、2亿元;到2023年,二者营收分别达到5.1亿元、9.6亿元,后者是前者的近两倍,即授权与服务的营收远超直接售卖产品解决方案。
两项业务营收贡献的变化,几乎是中国智能驾驶市场需求变化的缩影。
从创业之初要打造“机器人时代的英特尔”,到如今软硬结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的业务调整,适配了近10年来汽车智能化产业的变化。
传统汽车时代,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萨电子等厂商长期占据车规级芯片出货排行榜前列。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英伟达、英特尔、高通、AMD等公司切入这一市场。
以用于计算分析和决策的计算及控制芯片为例,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深度发展,传统的MCU芯片(只包含单个CPU处理器的车规芯片)已无法应对复杂的电子电器架构和海量数据处理等挑战,而将所有必要组件和子系统集成到单个微芯片的SoC芯片,因计算能力、数据传输效率、软件升级、使用数量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车规级芯片市场的主流。
在这一市场,芯片的硬件能力是基础,英伟达本就是AI芯片龙头,Mobileye也孵化自英特尔旗下,而地平线则以征程芯片起家,均有扎实基础。
近年,随着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技术升级,SoC芯片与传感器、应用算法以及其他技术集成的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必备“零部件”。像英伟达、Mobileye、地平线等能够提供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供应商,拥有了更高的市场份额。
以2011年进入汽车市场的英伟达为例,其先后推出Tegra1、Paker、Xavier(30TOPS)、Orin(254TOPS)、Thor(2000TOPS)等持续迭代的智能驾驶高算力芯片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但与传统芯片厂商单纯售卖硬件不同,英伟达以DRIVEOS、DRIVEWORKS、DRIVEAV、DRIVEIX、DRIVEHyperion等软件工具链或平台,适配其硬件产品,为客户提供高效使用芯片的帮手。
凭借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英伟达与汽车制造商、Tier1、传感器制造商、汽车研究机构、高清地图公司等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系统。截至2023年末,英伟达与汽车生态的数百个企业达成合作,包括全球TOP30车企中的20家。
在中国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市场,英伟达稳坐第一把交椅,但2023年,地平线势头骤起。2022年,按出货量的份额排名,英伟达为81.6%,地平线为6.7%,黑芝麻智能为5.2%,华为海思为0.7%,高通为0.4%。
到2023年,地平线的市占率已快速提升至35.5%,或主要吞下了英伟达从81.6%缩减到49%的市场份额。
这一变化,除了英伟达高性能车规级芯片在中国市场出货量下降,主要源自地平线发挥本土化优势,授权及服务业务的快速扩张,从而拉动了硬件销售规模增长。
近年来,更多的OEM厂商和主机厂跟进创建智能驾驶系统。需求爆发下,地平线通过技术授权和服务,帮助前者自研,实现市场地位及份额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于硬件产品的制造业属性,授权及服务业务隶属高毛利的软件及IP行业,近三年地平线该业务毛利率稳定在90%左右。而同一时期,其产品解放方案业务因芯片迭代研发费用支出增加等原因,毛利率从69%跌至45%,下滑较为明显。2021―2023年,地平线的综合毛利率从80.1%降至73.7%,但仍高于黑芝麻智能(表4)。
数据来源:地平线招股书,新财富整理
授权及服务业务的高毛利,来自其销售成本低、可规模化复制。未来,地平线如何进一步丰富软件和开发工具链,推动该业务的商业化落地,保证高毛利率业务的比重,是其提升盈利水平的关键着力点。
创业8年,地平线能够跻身自动驾驶领域第一阵营,得益于其创始团队的研发能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
地平线三位创始人均为75后,创业前均就职于被业界称为“中国AI黄埔军校”的百度(BIDU.N/09888.HK)及下属公司。
创始人兼董事长余凯,47岁,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本硕,德国慕尼黑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2012年4月离开日本电气(NEC)研究院,加入百度,并担任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兼任百度图片搜索产品高级总监。2015年6月,余凯从百度离职创办地平线,目标是打造机器人时代的Intel和高通。
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黄畅,43岁,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硕博,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担任百度美国(BaiduUSALLC)首席架构师,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担任百度集团主任研发架构师,作为核心成员,负责百度IDL图像技术研发,推出全网人脸图像搜索、PK大咖、全网相似图像搜索、自然场景文字识别、百度移动图像搜索、图片凤巢等重要产品。2015年,黄畅从百度离职,与余凯一起创立地平线。
2023年,地平线在国内AD和ADAS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排第二。
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陶斐雯,38岁,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西北大学综合营销传播学理学硕士,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任职于百度美国和百度集团总部,后加入地平线,担任首席运营官,负责人力资源、财务、法务、品牌、公关、融资等事务。
截至招股书发布,余凯、黄畅、陶斐雯分别拥有地平线16.95%、3.82%及1.66%的股权,对应投票权55.95%、12.61%及5.47%,三人对地平线的控制力相当稳固。
除了三位联合创始人,地平线在业务扩展中不断引入技术大咖。例如,AI软件技术方面,2018年7月,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中负责飞桨深度学习平台研发的徐伟加入地平线,担任GAI(通用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芯片硬件方面,诺基亚智能手机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方懿加入地平线,担任硬件副总裁。
随着业务量扩大,地平线研发团队不断增员,至2023年末已达1478人,占员工总数2066人的71.5%。
研发团队扩大同时,地平线研发开支也逐渐加码,2021―2023年分别为11.4亿元、18.8亿元、23.7亿元,合计53.9亿元。其中,研发人员的薪资、福利和股份支付占比超过60%。再一次印证,科技创业公司最贵的是人才。
2023年,地平线经营开支的75.4%用于研发,以保持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
截至2023年末,地平线积累了不少无形资产,在全球已获授542项专利、649项商标、100多项版权(包括软件版权及设计版权)。2024年4月17日,地平线发布征程6系列芯片和Horizon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将在年内量产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其征程2、征程3、征程5都是单款芯片,而征程6是家族系列芯片,包括征程6B、征程6L、征程6E、征程6M、征程6H、征程6P,覆盖低中高端市场,高端算力高达560TOPS,低端则大大提升传统L2级别辅助驾驶能力。
与此同时,地平线也将在2024年推出最新一代的“纳什架构”(以博弈论提出者纳什命名),支持高效计算,无论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的支持,还是对更为先进的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的支持,都能达到数倍至10倍的计算效能的提升。
无论是硬件芯片,还是架构的更新迭代,均是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
纵观不同计算时代,芯片架构与操作系统的耦合紧密,正如PC时代Windows和Intel、智能手机时代Android和ARM的“AA联盟”、AI时代英伟达GPU和CUDA的联盟等。目前,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使用两个独立的芯片、两个独立的域控制器。
但是,随着AI向大模型时代演进,操作系统将以AI计算和数据流的处理为核心。这种趋势下,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将整合,以AI计算架构跟操作系统作为中台,支撑百花齐放的应用,倒逼行业产生全新的架构和操作系统。
余凯曾公开表示,无论高速还是城市的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使用成本仍居高不下,而且很多场景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个技术从可用、好用到爱用,仍要解决很多问题,现在只是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地平线的定位是Tier2,即打造软硬一体化的高阶智驾样板间。
要卡位这样的目标,地平线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然而,其尚缺乏经营自造血的能力,生存高度依赖外部融资。
2021―2023年,地平线3年实现营收29.2亿元,却分别亏损20.64亿元、87.2亿元、67.4亿元,合计亏损175.24亿元,亏损额是其营收总额的6倍。
截至2023年年末,地平线股东亏损总额为246.7亿元,招股书对此解释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技术研发、人才招聘、客户参与和监管合规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较大,这是科技公司的共同特点。
二是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虽然其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3.7%上升至2023年的21.3%,2021―2023年经营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21年的358.7%降至2023年的202.2%,但目前的装机量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
三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收益,及优先股与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2021―2023年,地平线采用权益法入账的投资分别亏损250万元、3430万元、1.12亿元,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主要是可转换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7.64亿元、66.55亿元、47.6亿元。
亏损是智能驾驶企业的普遍情况,黑芝麻智能2021―2023年分别亏损23.6亿元、27.5亿元、48.6亿元,亏损额逐年扩大,2023年亏损额是2021年的两倍多。
2022年10月在美股上市、市场份额第一的Mobileye,也持续亏损。其上市前三年合计亏损6亿美元,上市后的2022、2023年分别亏损0.82亿美元、0.27亿美元,亏损额已大幅缩小。
地平线也长期依赖融资,创立当年9月,即完成了1495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汇集了五源资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知名私募。
随着其征程芯片的量产装车,地平线发展驶入快车道,其融资频次更为密集,投资方也扩展到宁德时代、SK海力士、比亚迪、东风资管、长城汽车、奇瑞集团、一汽集团、京东方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资本,以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地方产业基金。
地平线招股书显示,2020年,国内一家汽车公司搭载其HorizonMono(使用征程2芯片)智驾解决方案的新车型量产,这一“明星效应”下,众多资本涌向地平线。其从2020年10月持续到2021年6月的C轮融资,一共分7轮进行,约40家机构合计投资15.7亿美元,这也是地平线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融资,其投后估值达到50.7亿美元,较B轮融资后估值几近翻倍(表5)。
数据来源:地平线招股书,企查查,新财富整理
除了股权融资,地平线也进行了债权融资。例如,2022年11月17日,地平线向爱沙尼亚的汽车软件技术公司CARIADEstoniaAS(简称“CARIAD”)发行了8亿美元可转换债,CARIAD是大众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
以此为基础,2023年11月,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合资成立酷睿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酷睿程”),分别持股40%、60%。
有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超过200万辆汽车的年销量打底,成立不足两个月的酷睿程,就已成为地平线2023年第一大客户,为其贡献营收6.3亿元,占其总营收的40.4%,超过理想汽车为其贡献的1.9亿元营收。2024年4月,地平线芯片交付量已达到500万片,大客户对地平线销量和业绩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
得益于高频度的融资,2021―2023年,地平线融资净现金流分别为63亿元、2亿元、72亿元,其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由80.5亿元增至113.6亿元。而更早向港交所递表的黑芝麻智能,2023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3亿元,相比之下,其更急切需要IPO融资来补充弹药。
那么,现金储备充足的地平线,为何此时寻求上市?
拥有充足现金储备的地平线,推进IPO进程,或主要为实现投资机构的退出需求。
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周期多为“5+2”或者“7+2”,而2015年、2016年投资地平线的基金,投资期限已达7―8年,到了集中退出期。
另外,地平线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已达到87.1亿美元,高于一众智驾独角兽,比如小马智行的85亿美元、文远知行的50亿美元、元戎启行的10亿美元。由于体量相对较高,地平线在一级市场继续大规模股权融资的难度较高。
而2015年起智能驾驶赛道热钱涌动的局面,2022年后开始降温。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公开披露140起融资,融资总额约200亿元,较2022年153起融资、总额300亿元,量价齐跌。融资规模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经过近10年的资本催熟,多数独角兽已在寻求IPO,一级市场融资渠道关闭,单笔融资规模下降。
二是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新的创业公司很难攫取市场份额,成长性受限的情况下,很难向资本市场讲述一个前景完美的故事。
三是头部企业持续亏损,行业尚未探索出成熟的盈利闭环,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严重,头部企业上市节奏放缓,机构退出不易。
例如,2021年4月,成立仅6年的图森未来在纳斯达克以40美元/ADR上市,成为全球“智能驾驶第一股”,上市后连亏两年,已于2024年1月退市,退市前股价已下跌98.9%至0.44美元/ADR左右。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上游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HSAI.O),2023年2月以19美元/ADR上市,2024年4月30日股价已下跌75%至4.7美元/ADR附近,市值仅剩6亿美元。
2023年10月,英伟达与鸿海集团联合宣布,将合作打造新一代英伟达自动驾驶平台。
智能驾驶是长期重资本投入的行业,投资热钱退潮后,行业洗牌加速,上市融资是头部企业进入下一赛段的基本条件。
不过,发行估值无疑将成为市场焦点。
智驾解决方案全球龙头Mobileye,2022年10月26日以21美元/ADR的发行价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市销率12倍,募资84亿美元,创自动驾驶行业史上最大IPO。上市后,其股价一度攀至48美元的高点,2024年5月3日收于30美元/ADR,市值242亿美元,市销率仍为12倍。
目前,Mobileye仍稳定保持行业头部地位,2023年取得新定点6100万套,订单收入74亿美元。截至2023年末,Mobileye的EyeQ系列芯片销量已超过1.5亿片,约是地平线的30倍。
若参照Mobileye的12倍市销率测算,地平线的估值仅186亿元,远低于其11轮融资后近600亿元的估值,黑芝麻智能估值33亿元,也远低于其C+轮融资后162亿元的估值。
美股低估值倒逼下,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等寻求港股上市。但是,黑芝麻智能于2023年6月首次递交IPO文件,数据过期后,2024年3月再次递交更新的IPO文件。这样的上市节奏,十分考验企业的现金流。
而上市后估值几何,更是核心问题。即使地平线上市时只维持住一级市场的600亿元估值,也对应着39倍市销率,市场能否接受?
以2023年12月20日在港股以“自动驾驶第一股”光环上市的知行汽车科技(01274.HK)为参照。这是一家2016年在苏州成立的L2级到L2+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其上市前7年融资9轮,估值达33亿元,投资方包括理想汽车、苏州园区科创基金、讯飞创投等一众资本,2020―2022年亏损8.6亿元,与地平线上市前情况类似。
2023年4月,知行汽车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文件,至12月上市,周期8个月,快于黑芝麻智能。其IPO发行价为29.65港元/股,对应67亿港元市值、5.6倍市销率。虽然上市首日破发,但后续股价一路攀升,至2024年4月末已飙升至115港元高位,市值达260亿港元,对应21.7倍市销率。2023年,其营收为12亿元,向客户交付了超13万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出货量约为地平线的1/8。
不过,5月2日,知行汽车科技进入港股沽空名单,其后两天内股价暴跌55港元,8日收于60港元/股,市值较高点几近腰斩,目前同样回落至12倍市销率。由于其上市6个月解禁期临近,后续股价或仍会有震荡。
无论是美股龙头Mobileye,还是港股知行汽车科技,都只有12倍市销率,这必然影响投资者对后续同类公司的评估和定价。
面对不确定性,体量更大、估值更高的地平线,拆分增速放缓的非车业务,以集中展现汽车业务的向好前景,寻求更高的定价和估值。
2015年创立地平线时,余凯的目标是打造“机器人时代的大脑芯片”。彼时,其认为,汽车和物联网是最可能的应用场景,因此,地平线创立时,涉足了智能物联网(AIoT)和汽车两大业务领域。
地平线的AIoT业务,主要是为割草机、扫地机等设备的制造商提供智能化方案,其应用产品包括科沃斯扫地机器人、海信健身智慧屏、小度添添智能健身镜等,场景较为碎片化,业务体量较小且价值有限。因此,2019年,地平线战略收缩AIoT业务,聚焦自动驾驶。
2021―2023年,地平线的非车解决方案业务分别实现营收0.57亿元、1.05亿元、0.8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由12.1%下降至5.2%。其毛利率远低于汽车业务,2021―2023年分别为4.3%、6%、13%,拉低了地平线整体的毛利率水平。
2023年12月,地平线在内部沟通会上宣布,分拆AIoT团队,并成立新公司。2024年1月,地平线原AIoT团队成立深圳地瓜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地瓜机器人”),注册资本2亿元,主要业务是提供消费级机器人智能解决方案,由余凯担任执行董事。2024年3月,余凯卸任执行董事,由总经理王丛接任。
拆分非车业务,一方面有利于地平线明晰市场定位,另一方面有利于缩小亏损额,释放利润增长预期和空间,从而提升整体估值。未来,独立运作的地瓜机器人,或将开启独立融资并上市。
手握汽车与非车业务,拥有核心技术且极具资本号召力的地平线及其团队,未来无论在港股市场续写出怎样的故事,无疑都将对行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其发行定价和市值走势,将成为智能驾驶科技公司后续估值的锚。■